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学疑案之十一:贾宝玉“绛洞花王”雅号释疑

(2020-03-04 20:50:10)
标签:

贾宝玉

诗人雅号

绛洞花王

蓬莱仙子

牡丹亭

分类: 文学解析

红学疑案之十一:

贾宝玉“绛洞花王”雅号释疑

  土默热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描写探春倡议成立女子诗社,大观园诸钗附庸风雅,纷纷响应;宝玉也接受邀请,“棹雪而来”芦雪庵襄助此诗坛盛事。诗社初起,定章程、选社长之余,姐妹们还为自己都取了个诗人雅号,如黛玉的“潇湘妃子”,宝钗的“蘅芜君”,探春的“蕉下客”,李纨的“稻香老农”等。宝玉也想为自己取个雅号,自己又拿不定主意,便问众人取个什么号好?李纨道:“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王’就好。”宝玉欣然从命,从此在诗社中便开始使用“绛洞花王”雅号,选题作诗时,往往在所选诗题上缀一个“绛”字代表自己。

不知朋友们读到此处,是否感觉到有些囫囵不解:其一,秋雪庵起海棠社,是女子诗社结社之始,此前书中并未描写诗社故事,宝玉何来的“旧号”?其二,起海棠社时,宝玉居住地为怡红院,也经常以“怡红公子”自居,为何不以此为自己的雅号?其三,住进大观园前,宝玉的书房名为“绛芸轩”,“绛洞花王”之“绛洞”是否与“绛芸轩”有关?书中没有交代。其四,“绛洞花王”之“花王”二字更见玄妙,诗社姐妹皆以花自居,如宝钗的“牡丹花”,黛玉的“芙蓉花”,探春的“玫瑰花”,李纨的“老梅”等,“花王”是“诸艳之冠”,而宝玉乃一须眉男子,姐妹们如何承认他为“花王”,宝玉自己也居之不疑?

对于宝玉旧有“绛洞花王”雅号之疑,过去红学界也不是没有人注意到,而是无人能解释清楚,都是就事论事瞎猜一通,云山雾罩探佚一番,连自己都不知所云,最后均不了了之。究其实问题都出在研究方法不对头上,用考证或索隐方法都解决不了小说中出现的疑问,只有使用老土倡导的文学解析方法,方可解释清楚《红楼梦》书中的种种疑难。《红楼梦》的初始作者乃是顺康年间的大戏剧家洪昇,《红楼梦》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红楼梦》的故事架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写景状物等,都深深打着《长生殿》的文学印记。当你明白了这些,贾宝玉旧有的“绛洞花王”雅号之疑,便可迎刃而解了。

《红楼梦》书中的三个男女主人公宝玉、宝钗、黛玉,名字都源于《长生殿》之“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宝钗之“宝”、黛玉之“玉”,合起来便是“宝玉”,余下二字便是“钗黛”,泛指红妆,故《红楼梦》作者要说此书“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宝玉的“衔玉而生”,二宝的“金玉良缘”,二玉的“木石前盟”,都直接取义于《长生殿》。宝玉在太虚幻境闻听“红楼梦十二支曲”,与警幻仙姑之妹“兼美”柔情缱绻,这个“兼美”就是《长生殿》之杨贵妃的象征,作者刻意交代兼美其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正说明《红楼梦》塑造的薛宝钗得杨贵妃之形,林黛玉得杨贵妃之神。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象征是牡丹花,而传说中杨贵妃就是牡丹花神。因为杨贵妃酷爱牡丹花,唐明皇便为她在兴庆宫沉香亭前,栽种了许多牡丹花,杨贵妃“解语花”之别号与“羞花”之典,就出自沉香亭畔之牡丹花。诗仙李白也是在这里写出《清平三绝》,歌颂“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象征是芙蓉花,而芙蓉花又是杨贵妃痴情性格的最好代表。白居易《长恨歌》有云:“芙蓉帐里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马嵬埋玉后唐明皇回到长安,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红楼梦》中结诗社时黛玉宝钗所取之“潇湘妃子”、“蘅芜君”雅号,其实也来自杨贵妃。“潇湘妃子”之典本出自九嶷山舜帝妃子娥皇女英血泪染红斑竹的故事,《长生殿》中描写杨贵妃马嵬“埋玉”时景象与此吻合:“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合流”!杨贵妃杜鹃啼血酬报与唐明皇的爱情“前盟”,死后怨魂泣血,尸解成仙,终归蓬莱仙境,与“潇湘妃子”所代表的血泪意境贯通。杨贵妃死后,唐明皇派杨通幽寻觅其芳魂,“俺特地采蘅芜,踏穿阆苑,几度价寻怀梦摘遍琼田”。二人重圆之前,唐明皇思念愈切,“相思透骨沉疴久,越添消瘦。蘅芜烧尽魂来否?望断仙音,一片晚云秋。”这就是宝钗的居住地“蘅芜苑”、所取雅号“蘅芜君”的出处吧。

下面就谈一谈宝玉之“绛洞花王”雅号的来历。首先解析这个“绛”字,古汉语中绛有深红、大红之意,与红相通。《长生殿》中的杨贵妃,首先是个绛红色美人的形象。她体丰怯热,夏日出汗“红腻多香”;初承恩召时“泪结红冰”,泪和汗都是红色的。杨贵妃爱吃石榴,爱穿大红石榴裙,唐明皇在华清池为她遍植石榴树,正所谓“榴花开处照宫闱”是也。《长生殿》第十六出《舞盘》描写,杨贵妃身着大红舞裙,“罗绮合花光,一朵红云自空漾”,喜得唐明皇“爱他浓染红绡”。《红楼梦》里宝玉祭晴雯之《芙蓉诔》中,便出现了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描写。宝玉早期的书房取名“绛芸轩”,本意亦应出自这里。

下面解析这个“洞”字,您可不要望文生义把“洞”理解为一个“窟窿”,古汉语中的“洞天福地”,乃是远离红尘的神仙居所。杨贵妃马嵬埋玉、尸解成仙后,魂归蓬莱仙境。《长生殿》描写唐明皇委派“九天青鸟使”,携带“一幅紫鸾书”,去寻觅杨贵妃的芳魂。杨通幽不知在何处:“听说道世外山川,另有周旋,只不知洞府何天,问渡何缘?”天孙织女告诉他:“那东极巨海之外,有一仙山,名曰蓬莱。那里有蕙圃芝田,白鹿玄猿。琪树翩翩,瑶草芊芊。碧瓦雕栏,月馆云轩。楼阁蜿蜒,门闼勾连。隔断尘喧,合住神仙。”杨通幽“说话之间,早来到海东边,万仞峰巅。这的是三岛十洲别洞天,俺只索绕清虚阆苑,到玲珑宫殿。是必破工夫找着那玉天仙。”

言及此,您联想到“红楼梦十二支曲”中那首一咏三叹之《枉凝眉》了吗:“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阆苑仙葩”就来自于“清虚阆苑”中居住的蓬莱仙子杨贵妃之香魂;“美玉无瑕”也来自于《长生殿》书中对杨贵妃婚前的描写:“那佳人生长在弘农家,深闺内端的是玉无瑕”。《红楼梦》书中之所以让宝钗、黛玉“钗黛合一”,是因为在文化来源上,她们都来自于同一生活原型,即《长生殿》中的杨贵妃。“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说的也是马嵬埋玉后,唐明皇淋铃夜雨、杨贵妃香魂夜怨的两地相思情景。“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看完了《长生殿》后半部之《闻铃》、《情悔》、《哭像》、《弹词》、《仙忆》、《雨梦》、《觅魂》,您才有发言权。

其实《红楼梦》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描写中,早就告诉了读者这里的奥妙。书中警幻仙姑一出场:“吾乃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世俗之女怨男痴”。这里的“遣香洞”就代表着杨贵妃所居的洞天。警幻仙姑请宝玉饮茶喝酒时,又告诉他“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名曰千红一窟。”“窟”在这里有两重含义,本义正是洞天,引申为谐音哭泣。《红楼梦》书中所写之宝玉,本来就有“爱红的毛病”,这里所说的“爱红”,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喜欢钗环脂粉,而是暗寓其痴情于杨贵妃故事。“爱红”者宝玉听“红楼梦十二支曲”时来到“遣香洞”,不正是“绛洞花王”吗?

由此可见,《红楼梦》书中之所以为宝玉取“绛洞花王”雅号,首先取义于《长生殿》的言情主旨,取义于杨贵妃的痴情性格。杨贵妃本有“羞花”之誉,有牡丹、芙蓉之癖,可称“诸艳之冠”,也就是“花王”;居住在“绛洞”蓬莱仙境的杨贵妃芳魂,自然就是“绛洞花王”了。《红楼梦》为宝玉取“绛洞花王”雅号,并且刻意交代这是他的“旧号”,正是隐喻作者洪昇自己一生痴迷杨贵妃,为《长生殿》创作“乐此不疲”的人生情趣。当然这里面也隐伏着作者洪昇自己自诩为“绛洞花王”的一重含义,《长生殿》创作完成后,“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成为我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代表着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其作者自诩为“绛洞花王”,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红楼梦》创作受《牡丹亭》影响甚大,作者对该剧那曲《袅晴丝》尤其情有独钟。就在剧中柳梦梅唱的“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的尾音声中,两位男女主人公相拥掩身入花丛之际,舞台上飘出十二名象征花神的红衣女子且歌且舞,后跟随一名青须绿袍男子,背插三角旗,上书“花王”二字。汤显祖原著《惊梦》一折在此处有舞台提示文字:“末扮花神,束发冠,红衣插花,上。”花王上场后的台词云:“咱花神专掌惜玉怜香,竟来保护他(指杜丽娘),要他云雨十分欢幸也。”洪昇是昆曲大家,熟知《牡丹亭》剧中掌故,借鉴剧中“花王”称谓,表达自己“怜香惜玉”宗旨和《红楼梦》“怀金悼玉”情调,以及“意淫”手法,乃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不知朋友们是否注意到,《红楼梦》书中警幻仙姑曾送给宝玉一个骇人听闻的称呼:“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并解释了一大通“情和淫”的道理。说宝玉并非“皮肤滥淫之辈”,而是“天份中生成一段癡情”;这种情是一种“意淫”,“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固可为“闺阁中之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容易招致“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这其实讲的是昆曲的创作经,也是《长生殿》的创作体会。书中警幻仙姑的本來任务就是“警幻”,并安排“兼美”通过“意淫”的方式来“警幻”,最终让宝玉携手“兼美”坠入“迷津”,不正是《长生殿》的创作宗旨和惨痛因果么?从这个角度理解,所谓“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就是“绛洞花王”洪昇的自嘲式的情绪宣泄!

                                               2016年元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