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妃省亲“腰斩”蓼汀花溆所为何来——兼谈洪氏家族四处故园与大观园的创作关系

(2019-10-26 20:54:39)
标签:

红楼梦

大观园

蓼汀花溆

西溪园林

洪氏故居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元妃省亲“腰斩”蓼汀花溆所为何来

——兼谈洪氏家族四处故园与大观园的创作关系

土默热

     蓼汀花溆是《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处重要景点。《红楼梦》第十七回,描写为迎接元妃省亲新建的大观园落成,宝玉随父亲贾政和一干清客相公,进园诸处题咏:忽闻水声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都道:好景,好景!贾政道:诸公题以何名?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字。贾政笑道:又落实了,而且陈旧。众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宝玉道:越发背谬了。秦人旧舍是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贾政听了道:更是胡说。

元妃省亲时,亲自将宝玉所题“蓼汀花溆”四字,删去了“蓼汀”,腰斩为“花溆”:书中第十八回,描写元宵节之夜元妃省亲,进入灯火辉煌的大观园逐处观赏:……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侍坐太监听了,忙下舟登岸,飞传与贾政,贾政即刻换了。以后《红楼梦》书中写其它故事再出现这个景点时,作者便一律称此处为“花溆”,不再有“蓼汀”二字。

宝玉为何要为此处题名“蓼汀花溆”?元妃为何要腰斩蓼汀花溆为“花溆”?作者在书中没有交代缘由。其中之古怪恐怕任何《红楼梦》读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百年红学兖兖诸公搜肠刮肚,迄今并未给出一个合理解释。只有民国时期清华教授刘文典曾提出:“花溆二字反切为薛,蓼汀二字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属意薛宝钗了。”这样解释既不符合书中写景的内容,也不符合过去汉字读音“反切”法,有穿凿附会、索隐探佚“猜笨谜”之嫌,绝不可信。

要想搞清其中原委,首先必须搞清“蓼汀花溆”这四个字的真切含义。在古典文学中,“蓼汀”又作“芦汀”。顾名思义,蓼指蓼草,系一种水草;汀指水边平滩,“蓼汀”就是指生长着茂密芦苇和蓼草的水滩。南宋陆游的诗《岁暮书怀》中有“蓼汀夜宿梦魂爽,梅坞暮归襟袖香”之句。清初著名画家恽寿平的画作《蓼汀鱼藻图》,题款为青山园池蓼花汀上得此景,白云溪外史寿平剪烛戏图。

“花溆”二字中的花字含义无须解释,溆的意思就是水边,合起来就是长满鲜花的水边地带。过去江南很多地方以溆为名,如水、浦、川等。古人咏溆多称“沙溆”,以其地水中多沙滩之意也。如南朝齐王融《齐明王歌辞·渌水曲》中有日霁沙溆明,风动泉华烛。南朝梁· 何逊《赠江长史别》中亦有“长飚落江树,秋月照沙溆”之句。

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以上所引的古人歌咏“蓼汀花溆”的诗词或绘画作品,都是由江南文人所创作,表现的都是江南景观。因此,《红楼梦》大观园中的“蓼汀花溆”景色原型,也只能是在山明水秀、草长莺飞的江南。查历代文人作品,将“蓼汀”与“花溆”合在一起表现江南水乡景色的,除《红楼梦》外还有一家,这就是杭州西溪的“芦汀沙溆”!“芦汀”即“蓼汀”,“沙溆”即“花溆”,如前所述,不赘。

最早出现“芦汀沙溆”这一词汇的,是明洪瞻祖所撰的杭州《西溪旧志》。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亦载:杭州自古荡以西,并称西溪。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溆洪瞻祖是清代著名文人洪昇的曾祖父,其《西溪旧志》是一部描写洪氏家族故居西溪风土人情的志书。书中说逾墓坞即三天竺矣,三生石就在三天竺之法镜寺,说明洪氏家族祖宗庐墓东穆坞就在三生石畔;书中说洪氏家族旧居之地多芦汀沙溆,亦与《红楼梦》大观园中之蓼汀花溆暗合。仅以芦汀沙溆这一绝无重合可能的例证,推断西溪为大观园原型,并以此推断洪昇为《红楼梦》作者,也不为无由吧?

明末清初的西溪,多贵族园林,《红楼梦》大观园不是以某一座园林为原型,而是以秦亭山、法华山下,西溪及其支流流香溪畔的一组贵族园林为原型创作的。其共同特点就是芳园筑向帝城西山水横拖千里外衔山抱水建来精,与《红楼梦》书中的描写完全契合。西溪不仅以芦汀沙溆证实着大观园原型,西溪支流流香溪,就是大观园的沁芳溪,流香溪畔的藕香桥,秋雪庵,天齐庙,杏花村等,这些至今尚存的古时小地名,全部出现在《红楼梦》大观园中,难道都是凑巧偶合吗?

如前所述,《红楼梦》书中宝玉题咏此地为蓼汀花溆之先,众清客曾主张题咏为武陵源秦人旧舍,贾政都不赞成,理由是又落实了,而且陈旧有秦人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这些描写也有出处么?是的。据明末释大善《西溪百咏》载:在西溪有桃源岭,曾作《桃源岭》诗:“落花流水出山清,疑有秦民避世耕。松径客寻天竺近,草庵僧伴白云横。”桃源岭之名便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疑有秦民避世耕”即“秦人旧舍”。所以贾政要说这两个名称“陈旧“且过于“落实”,还有“秦人避乱”之意,不肯使用。

现在该说一说元妃为什么要腰斩蓼汀花溆了。《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这是红学界的共识。书中交代元妃的名字叫元春,生在大年初一其隐喻在于以《春秋》鲁隐公第一句经文元年,春王正月”,代指帝统。康熙二十八年,洪昇的老朋友高士奇构建西溪山庄,接待康熙第二次南巡。这就是《红楼梦》描写元妃省亲的故事素材来源。书中写元妃省亲与姐妹结诗社故事发生在同一座园林,事实是康熙巡幸的西溪山庄,其前身就是蕉园和洪园的一部分,这里恰是蕉园诗社姐妹们结诗社的场所。如此吻合的《红楼梦》创作素材证据,古今中外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是为铁证。

那么,《红楼梦》书中说元妃“腰斩”蓼汀花溆,康熙皇帝是否也有腰斩西溪“芦汀沙溆”的行为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据高士奇《西溪山庄碑记》记载,康熙帝轻装简从来到这里,极为喜爱这里的景色。他兴致很高,登楼延赏,临沼清吟,御笔写下竹窗两字赐西溪山庄,还乘兴写下一首《题西溪山庄》五律诗,赞美这里的风土人情:花源路几重,柴桑皆沃土。烟翠竹窗幽,雪香梅岸(一说梅苔)古。

问题就出在康熙皇帝的这首诗上。西溪湿地的景色,自古以来就以“芦汀沙溆”即 “芦雪”和“香雪”而著名。西溪桃花,桂花,杏花,茶花,一年四季漫山遍野,尤以“西溪探梅”知名度高。西溪的梅花,多生长在水边,古老蟠曲,别具一格,水中探梅,香气迎面,因此“香雪”即“花溆”。西溪的芦花,更是西溪风光的代表性景色,每到秋季,芦花如雪,远近文人纷至沓来,历代骚客歌咏这里秋雪之景的诗篇,花团锦簇不胜枚举。《红楼梦》书中的芦雪庵,就是以西溪的秋雪庵为原型创作的,书中写宝玉在鲜荔枝上市的秋天“棹雪而来”芦雪庵,只能是杭州西溪人的行为。

但是您看:康熙皇帝的诗,歌颂了这里的“花源”、“烟翠”、“梅香”,都是表现的“花溆”,却没有一个字提到“芦汀”,没有一句对芦花的赞美!这里是洪昇和蕉园姐妹钟爱的故园,就难怪以此为自豪的西溪情圣洪昇,在《红楼梦》中以故园景色写大观园时,要借题发挥,说元妃对宝玉的“蓼汀花溆”,认为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啦,这正是康熙皇帝“腰斩”芦汀沙溆的有趣故事,是《红楼梦》创作的绝佳素材!

“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多少忆昔感今”——脂砚斋批语如是说。洪昇写康熙南巡,有“昔”可忆(孝懿皇后大出殡时之《长生殿》召祸案),有“今”可感(康熙巡幸西溪山庄洪昇故园)。而此时,胡适先生考证的那个曹雪芹尚未出生,忆个什么?感从何来?本文只是从“蓼汀花溆”这个小小的角度切入研究,倘能将笔者考证西溪与大观园关系的系列文章,如《沁芳溪与流香溪》,《宝玉缘何棹雪而来》,《游西溪探大观指南》,《带一本红楼梦游西溪》等,与本文对照参看,您对《红楼梦》大观园创作原型的理解,就更清楚了。

谈到洪昇故园,尚不止西溪山庄一处,杭州洪氏家族的故园有四:其一是位于葛岭宝石山的祖先故居“国公府”,这是南宋时高宗赵构御赐给魏国忠宣公洪皓的园林建筑;后于宋理宗时被皇帝转赐给权相贾似道,再后于明代改建为忠宣公祠堂。其二是明成化正德年间洪皓后裔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洪钟,晚年致仕后在西溪河渚东修建的西溪山庄,又称洪钟别业。其三是明嘉靖年间由浙督胡宗宪奏请朝廷,在收回葛岭洪氏故居修建魏国忠宣公祠堂的同时,另于西溪河渚西的钦贤乡(位于今五常港东一带)赐给洪皓祠堂祭田350亩,供洪氏子孙“永奉蒸尝”;洪氏家族子孙遂在此聚族而居,形成了号称御田里的洪家埭村。今天杭州史学界关于洪园在河渚西还是河渚东之争,实无必要,河渚东西两地均是洪氏家族故居,并不矛盾。

以上所说洪氏家族的三处故居,在《红楼梦》书中均有反映。书中的贾氏家族之所以姓贾,大观园是在荣国府后园和宁国府汇芳园(即南宋皇家集芳园)基础上合并建成的,均取材于葛岭宝石山洪氏祖居“国公府”。书中大观园中诸景点创作原型,有的位于河渚东,邻近洪钟别业(怡红院),如竹窗(潇湘馆)、花坞(蘅芜苑)、杏花村(稻香村)等;有的则位于河渚西,邻近洪家埭,如芦雪庵、茭芦庵(秋雪庵)等;宝玉携秦钟上学并闹学的家塾,贾母吃粥所用胭脂米的产地御田,均应在河渚西御田里。不论河渚东还是河渚西,抑或是葛岭宝石山,三处都在洪氏故园范围内。小说创作的勾当嘛,洪昇笔下的贾府园林,在自己故园范围内信手写来,统统纳入荣国府和大观园中,均为合理的小说创作审美建构。

更值得强调的是,杭州西溪的洪氏故园洪钟别业,同时是高士奇在西溪山庄接待康熙皇帝南巡的地方,也是当年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出身的蕉园姐妹,在西溪蕉园两结女子诗社,踏雪寻梅吟诗作画的地方。高士奇接驾的西溪山庄,就是将原有的洪氏西溪山庄和沈家的蕉园购买过来,合并在一起重新修建而成的。西溪沈氏家族的寡妇大嫂子柴静仪,在此经营的杏花村酒家,于是就成了大观园中“柴门临水稻花香的“柴门”,宝玉题咏大观园时亦称其为“杏帘在望”;以蕉园女子诗社祭酒柴静仪为原型的大嫂子李纨,也因此成了大观园女子诗社的“社长”。《红楼梦》书中将元妃省亲与姐妹结诗社的故事,都写在同一座园林即大观园中,天下还有比这更铁的铁证么?!

杭州某些所谓红学专家,拿厉鹗《东城杂记》的记载,证实洪昇居住在城东庆春门,不在西溪。厉鹗的记载本无误,红学家的理解却有错。洪昇在康熙十年“家难”即天伦之变发生后,被迫与父母析居,确实搬到庆春门居住过一段时间。那么“家难”发生前他和妻子儿女又住在哪里?这就涉及到洪氏家族的第四处故居了。洪昇晚年遭遇《长生殿》召祸案后回到杭州,在孤山建稗畦草堂,也只能在祖宗基业基址上建。孤山玛瑙坡乃是洪钟之子洪澄遭遇家族“金闺妖血”案(此案在书中被写为迎春嫁孙绍祖案)后,离开祖居地西溪洪园另建的一处别业,至其子孙洪瞻祖、洪吉臣等一直在此居住,这都是洪昇的直系祖先。洪澄修建的这处别业,因位于宋代著名隐士林和靖的巢居阁、放鹤亭附近,故名“巢云居”。

洪昇在孤山玛瑙坡祖先基业巢云居残址上修建的稗畦草堂,又恰好与康熙皇帝南巡居住的孤山外行宫比邻而居。联想起高士奇元宵节在自己的西溪山庄祖居接待皇帝南巡,再想起就是这个住在孤山故居毗邻外行宫的皇帝令自己终身废弃无材补天,洪昇此时抚今追昔内心之感受不言自明。宋人曾有诗歌咏玛瑙坡之石:“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正是这个玛瑙坡的稗畦草堂,令洪昇产生了《红楼梦》中被女娲遗弃的顽石“无材补天”,再幻化为项上“通灵宝玉”的创作灵感,也产生了《红楼梦》“怀金悼玉”的创作情愫——玛瑙坡的苏小小慕才亭与焚稿断痴情的冯小青墓,至今仍无言地证实着作者洪昇创作《红楼梦》“怀金悼玉”的情感基因。

洪氏家族的四处故园及其附着的事迹,均被写入了《红楼梦》故事中,附着在大观园景色的冷暖色调里,都成了《红楼梦》作者审美建构的感情基石。“红楼梦”一词本身就代表着洪昇和蕉园姐妹的梨园人生梦,您以为只有洪昇的人生是悲喜交加的梨园梦么?蕉园姐妹与吴吴山三妇女诗人群体《评牡丹亭还魂记》,难道不是戏剧人生的梨园梦又是什么?非情不传的昆曲,几乎就是明末清初所有江南文人共同的图腾共同的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明末清初江南的所有文人,都有一曲自己人生的梨园梦!洪昇就是这一代痴情文人梨园梦的典型代表,没有什么人可替代洪昇,用戏剧表现手法来创作感天动地的《红楼梦》!

 

201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