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宝玉情悟梨香院文学解析

(2015-09-02 21:08:03)
标签:

红楼梦

情悟梨香院

梨园梨花

长生殿

柳耆卿

分类: 文学解析

贾宝玉情悟梨香院文学解析

土默热

   《红楼梦》小说那林林总总的故事中,有一则颇为生动传神却又有点扑朔迷离的小插曲,这就是贾宝玉情悟梨香院的故事。这段故事在书中分作两回描写:首先在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椿龄划蔷痴及局外》中,描写宝玉因调戏金钏被王夫人发现,讨了没趣,跑到大观园中,发现小戏子龄官蹲在蔷薇架下,用金簪划地,连写了几千个“十八划”的蔷字,看得宝玉一头雾水,竟不知何意。

随后到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接着写宝玉因各处游的烦腻,便来到梨香院,央那日画蔷的龄官唱《牡丹亭》中的袅晴丝一套,龄官托词嗓子坏了拒不肯唱,躺在床上不肯起来。随后贾蔷来到梨香院,龄官立时来了精神,与贾蔷打情骂俏,形同情侣。见此情景,宝玉方领会了那天龄官画蔷的深意。“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

看了以上这段描写,您感觉到有什么古怪之处么?您也许要说:没什么呀!龄官爱贾蔷,不爱宝玉,宝玉因此受了刺激,方感受到“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么。可是,您想到了吗?宝玉虽然对女儿有泛爱倾向,但并非“恨不得天下美女供我片时趣兴”之辈,更何况书中从未写宝玉对龄官产生过某种感情,他去梨香院只是“因闻得小旦龄官最是唱的好”而已,绝不会为了龄官另有所爱而产生感情波折。

再说,大观园中花红柳绿,莺莺燕燕,良家女儿多多,儿女们各有情缘,如闲云野鹤般的邢岫烟与薛蝌定亲,白雪红梅中的薛宝琴许配给梅翰林之子,书中都有详尽描写。宝玉在这些人的婚姻感情上,都没有深悟到“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却为什么偏偏要“情悟”于“梨香院”这个环境下,通过一个下贱的小戏子的感情生活,引发出“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的悲观情绪呢?

书中情悟梨香院这段故事的古怪之处,尚不止于表现在这些故事的情理上,在具体描写上,也有诸多难于理解之处。如写龄官画蔷的场面,书中反复强调“蔷”字是“十八笔”,有什么特殊用意呢?有的红学研究者说蔷字并非十八划,这是误解。繁体的“薔”字的确是十八划,上面的草头是四划,中间的两点应是两个人字,下面的回字应写作“囬”,合计十八划不错。书中确实强调的是“十八笔”。

再如,书中第三十六回的题目中,把龄官写作“椿龄”,就有些无理不通之甚了。在古汉语中,“椿”字出于《庄子·内篇·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引申为两重含义:一是形容长者高寿,二是称谓自己的父亲,一般都用于祝寿。龄官划蔷故事与祝寿无关,龄官本人既非长寿长者,更不是谁的父亲,书中何以贸贸然将“椿龄”一词,加在一个画“十八笔”的小戏子头上?

要想揭开以上所述故事的古怪之谜,探寻“贾宝玉情悟梨香院”之事的谜底,大概还要从书中“梨香院”的象征意义谈起。《红楼梦》书中交代,梨香院乃是荣国府东北角上一所院落,“小小巧巧,约有十余间房屋,前厅后舍俱全。”原为“荣公暮年养静之所”,荣公去世后一直“白空闲着”。同书中的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不同,作者写这个梨香院的景致很简略,显然是一处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场所。

书中写谁住在“梨香院”呢?首先是薛宝钗一家,薛姨妈带领薛蟠、宝钗等“一窝一拖”千里迢迢前来投靠贾府,王夫人便命人将梨香院“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为迎接元妃省亲建成大观园、购置了家庭戏班子之后,薛姨妈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从此,梨香院就成了芳官、龄官等十二女伶的驻地。

作者为什么要为这个场所取名“梨香院”呢?首先恐怕就与这里是戏班子的驻地有关。旧时人们对戏班子别称梨园,称戏子为“梨园子弟”。梨园初为唐玄宗所设,据《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斯为梨园发轫之始。后世遂以梨园作为戏班子的雅称,唐玄宗也因此成为梨园界的祖师爷。

《红楼梦》里没有直接使用梨园称呼这里,而是化用为梨香院,恐怕还与梨园与梨树的象征意义有关。唐玄宗沉溺声色犬马引发了安史之乱,逃蜀途中在马嵬驿又发生了禁卫军兵变,无奈命高力士缢杨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昆曲《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埋玉》中,杨贵妃自缢前叹道:罢,罢,这一株梨树,是我杨玉环结果之处了。高力士也感慨道:当年貌比桃花,桃花;今朝命绝梨花,梨花。

梨园的象征和梨树的象征,都把《红楼梦》梨香院的象征意义引向了戏剧舞台,引向了昆曲《长生殿》。作者为什么要让贾府小戏班子住在这里?因为这里的象征意义本身就是梨园。作者最初又为什么要让薛宝钗一家住在这里?因为在薛宝钗身上,打着《长生殿》中杨贵妃的深刻印记:宝钗“体丰怯热”,宝玉嘲笑她像杨贵妃,没一个好哥哥杨国忠;宝钗滴翠亭扑蝶,更直接被作者写成“杨妃戏彩蝶”。

明白了梨香院的象征意义与《长生殿》的文化关联之后,我们再来探究《红楼梦》所写“龄官画蔷”故事的象征意义。如前所述,作者让龄官一口气画了许多“十八笔”的蔷字,其背后隐藏的用意也与杨贵妃有关。据传:杨贵妃在华清池用鲜花沐浴,最喜欢使用的乃是西方藩国进贡的蔷薇水。那么,《红楼梦》中让龄官爱上了贾蔷,在蔷薇架下画蔷,某种程度上就是隐喻她为梨园中擅演贵妃戏的小旦。

这里似乎还可以做出另一种推测:龄官在蔷薇架下画蔷,就是不交代“十八笔”,宝玉亦可看清是个什么字。作者刻意强调是“十八笔”,倒未必是说蔷字十八划,而是暗示杨贵妃深爱的唐玄宗。唐玄宗名李隆基,大唐是李氏的天下,史上文人称包括李自成、李隆基在内的李姓皇帝,多以“十八子,主神器”代之。龄官画蔷连写了几千个“十八笔”,隐喻的也应是杨贵妃爱上了唐玄宗的戏文。

《红楼梦》作者在文章题目上,故意将龄官写成“椿龄”,其背后潜藏的用意也与杨贵妃有关联么?原来,历史上记载的杨贵妃本非冰清玉洁之淑女,她原是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来被公爹李隆基夺去作了皇贵妃,又与叛将安禄山有暧昧关系。如前所述,“椿龄”一词,本意指为长者或父亲祝寿,李隆基本是杨贵妃的公爹,“椿龄”画“十八笔”的故事,其隐喻就指向了污秽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那么,《红楼梦》作者以“椿龄”、“十八子”之典写入书中,是要存心暴露杨贵妃的秽事么?非也,非也。让我们来看《长生殿·例言》中,作者交代自己在故事创作素材取舍时写的一段话:“史载杨妃多污乱事,予撰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而中间点染处,多采《天宝遗事》,《杨妃全传》。若一涉秽迹,恐防风教,绝不阑入,览者有以知予之志也。”

在《长生殿·自序》中,作者也刻意交代:“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南曲《惊鸿》一记,未免涉秽。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典则。因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从以上两段话中足见,作者写李杨爱情,创作选材时有强烈取舍倾向。

作者要打造一个纯情的杨贵妃,让她“深闺内端的是玉无瑕”,对唐玄宗一往情深,七夕夜二人对着“双星”盟誓,埋玉后坚守“前盟”之情生死不变。同是写杨贵妃的故事,前人多将其写成“椿龄”之秽乱之情,《长生殿》却一反传统写成儿女真情。这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在梨香院中“深悟”的“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吧?“椿龄” 对宝玉无情,宝玉并非拈酸吃醋,而是“概削不书”、“绝不阑入”

《红楼梦》书中贾宝玉的故事,乃是作者的夫子自道。《长生殿》与《红楼梦》是孪生姊妹花,其共同的作者就是洪昇。也只有洪昇,方能体会出《长生殿》“椿龄画十八笔”、宝玉不得龄官之情故事的本意,并将其曲折委婉写入《红楼梦》“梨香院”中。至于宝玉在“情悟梨香院”后“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的悲观情绪,则来源于洪昇在《四婵娟》《红楼梦》创作过程中的另一次文学经历。

书中宝玉不仅在梨香院“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平素也每每宣扬自己死后以能得到女儿眼泪飘起来埋葬为满足。这种怪诞的人生理念,来自于洪氏家族藏书《清平山堂话本》中之《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文中记载风流才子柳永,奉旨填词郁郁不得志,混迹于青楼楚馆,死后是妓女们披麻戴孝为其安葬,并年年群去其墓上洒泪凭吊。这就是当时文人们津津乐道的“众名妓春风吊柳七”的故事。

洪昇晚年在“情缘虚幻,遽然梦觉”之心境支配下,曾亲自去苏州桃花坞追悼风流才子唐伯虎,在其墓前自述心愿曰:“颇学吴趋年少狂,逃禅垂老悔词场。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这个“柳七郎”就是柳耆卿,洪昇自比柳七郎,恰说明这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在梨香院“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心境的出处。笔者在《贾宝玉“女儿眼泪葬”说来源》一文中对此有详细考证,此不赘言。

201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