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林黛玉姓名字号的文化寓意

(2014-11-20 16:37:14)
标签:

林黛玉

姓名字号

湘妃

斑竹

分类: 文学解析

论林黛玉姓名字号的文化寓意

土默热

《红楼梦》书中潇湘妃子林黛玉这个人物可谓通身是谜,就连她的姓名字号中都充满了谜一般的隐喻。红学家们多热衷于从书中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描写中猜笨谜,所猜的谜底五花八门更加奇怪,且多脱离了文化阐释而沦于荒诞。因此,从文学创作规律出发,对林黛玉的姓名字号加以剖析,搞清这些隐喻的真实含义,对于拨开红楼雾瘴,正确理解和阐释红楼文化,是必要和有益的。

书中交代:黛玉的前身是一株“绛珠草”,下凡为神瑛侍者“还泪”。绛珠草投生为林如海之女,故姓林,“黛玉”是她的乳名;初进荣国府时,宝玉半开玩笑地为她取了个号“颦颦”,姐妹们从此便往往昵称其为“颦儿”;大观园建成后,黛玉居住在“潇湘馆”,窗前也有千杆竹;起诗社时,探春送给她一个诗人雅号“潇湘妃子”,作为一个黄花少女,她也自居不疑。

《红楼梦》作者为了隐去故事真相,在书中人物姓名字号的来历上,往往对读者打马虎眼。例如“黛玉”之名的出处,就借宝玉之口交代:“《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我们的红学家也跟着起哄,说早年北京香山产煤,其中掺杂着许多无法燃烧的天然黑石,被弃于山中。后有人发现这种黑石可描眉染发。这样,就把林黛玉之名解释成了能画眉的煤球,文化意境美感全无。

再如黛玉之号“颦颦”的出处,作者也是借宝玉之口说:“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我们的红学家也鹦鹉学舌跟着阐释,说这是对林黛玉眉目的特写,并举“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为证。这就上了作者的当,这么解释虽然也有点西子捧心之美,但显得俗不可耐。更何况作者创作红楼第一女主人公形象,为之取名取字,为什么偏偏都在眉目上做文章?

这样解释《红楼梦》实在是明珠暗投,亵渎传统文化。其实,《红楼梦》作者在设计林黛玉这个人物姓名字号以及她的太虚幻境前身、大观园居址上,都在使用一个典故,这就是“湘妃”所代表的文化意境。湘妃就是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传说是帝尧的女儿,舜帝的妃子。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寻至潇湘之地九嶷山,哭泣的泪水染红了竹子。这种竹子就是文学界津津乐道的斑竹、泪竹,亦称湘妃竹。

据说秦代之前便有湘山祠祭祀湘妃,但早毁。后来人们又根据《水经注·湘水》记载湘妃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在洞庭湖君山东侧修建了湘妃祠,又称黄陵庙。文人墨客通过祭祀湘妃,把湘妃竹上面的斑斑点点,想象成为二妃远望苍梧,临江恸哭以至于滴血的泪痕,加深了这一神话传说的悲剧色彩。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歌颂湘妃最著名的诗篇,乃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黄陵庙》:

小姑洲北浦云边, 二女啼妆自俨然。

野庙向江春寂寂, 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 月落山深哭杜鹃。

犹似含颦望巡狩, 九疑如黛隔湘川。

一句“犹如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就把《红楼梦》中林黛玉之名“黛”、字“颦颦”的文化含义全部显露出来了。其实,《红楼梦》书中对此早有交代,第三十七回描写姐妹们结诗社,探春给黛玉取雅号时便说: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从探春的一番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红楼梦》作者之所以一定要林黛玉在大观园内住潇湘馆,其文化寓意也是与前述之湘妃隐喻相契合的。对于林黛玉的前身“绛珠草”,我们的红学家们费尽心机胡乱附会为什么“人参草”、“红姑娘”等等,实属猜笨谜,文化意境全无。其实“绛珠草”寓意血泪,不正是湘妃竹的象征吗?这些笔者在《绛珠草寓意湘妃竹》等系列文章中有详细解析,此不赘述。

分析至此,读者朋友们应该能看清楚了,附着在《红楼梦》林黛玉身上的一系列概念:“黛玉”、“颦颦”、“潇湘妃子”、“潇湘馆”、“绛珠草”等等,绝不是红学家们东拉西扯附会出来的那些文化垃圾,而是一个整体的文化概念,就是以湘妃血泪这一文化理念来塑造林妹妹“还泪”的文学形象。至于塑造这一文学形象的《红楼梦》作者是谁?肯定与满身魏晋风度的曹雪芹无关,而是一生痴情的江南才子洪昇。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曹雪芹熟悉并运用过湘妃典故,用《红楼梦》来反证属于典型的因果倒置,不能成立。我们却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洪昇的文学生涯中非常熟悉并经常运用湘妃之典。在洪昇诗集《稗畦集》中,有一首《黄式序出其祖母顾太君诗集见示》:“绛帏黄发太夫人,哲嗣传来苦调新。斑竹一枝千滴泪,湘江烟雨不知春。”此诗便是运用湘妃之典,来形容明末清初女诗人顾若璞充满血泪的诗词格调。

不仅如此,洪昇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长生殿》传奇中,也曾运用湘妃之典,来表现剧中主人公——作者心爱的贵妃杨玉环。《长生殿》第十九出《絮阁》,描写唐明皇与梅妃重归于好,杨贵妃心中烦恼,高力士劝道:“娘娘,你慢将眉黛颦,啼痕渗,芳心恼。晨餐未进过清早,怎自将千金玉体轻伤了?”一句“眉黛颦,啼痕渗”,把湘妃典故运用的淋漓尽致,也与《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贴的很近。

只剩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林黛玉为什么要姓林?好多红学家都用林字和古体曹字的关系来猜笨谜,以证明曹雪芹的著作权,这说不通。从文化层面上看,林黛玉是个才女,古人形容才女往往用“林下风”来表现,语出《世说新语·贤媛》,形容的是晋代才女谢道韫的风度。洪昇的杂剧《四婵娟》就专章歌颂了谢道韫,当然可以将其“林下风”之典用于林黛玉之姓。至于林黛玉之父名“林如海”,出自时人形容洪氏家族诗礼簪缨之“学海文林”,也算名至实归的说法吧。

 

201411.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