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绿怡红”石印章与《红楼梦》“怡红快绿”
(2014-10-04 16:30:06)
标签:
文化快绿怡红石印章《红楼梦》怡红快绿 |
分类: 红学争鸣 |
“快绿怡红”石印章与《红楼梦》“怡红快绿”
在周汝昌先生大作《红楼梦新证》中,有一篇名为《“怡红”石印章》的文章,记载了一件涉及《红楼梦》的文物。大家知道,《红楼梦》大观园中的怡红院,得名于元妃省亲时,改宝玉所题“红香绿玉”赐予的“怡红快绿”。在中国文学史上,“怡红快绿”一词除《红楼梦》首次使用外,尚未见其他出处。明义诗中的“快绿怡红”抄自《红楼梦》,与此石印章无关。但不可思议的是,周汝昌先生于1954年夏在北京隆福寺故物摊上,曾购得一枚石印章,印章上刊阴文“快绿怡红”四字。经周汝昌先生验证,此“快绿怡红”石印章从篆刻风格看,纯是明末清初时代的意法,完全看不象乾隆年间丁敬身、邓石如等那些后起流派的影响,应该是明末清初时期之故物无疑。
这就奇了!周汝昌先生逛隆福寺地摊,本为寻觅“与雪芹有关之物”,好不容易遇到一件与《红楼梦》有关的文物,却发现与曹雪芹并无关系;胡适先生考证的那个曹雪芹是乾隆年间人,绝无可能为自己治一方明末清初风格的石印章。当周汝昌先生发现其间存在的矛盾后,不愧为语言文字大师,便巧妙地顾左右而言他了:一方面承认此文物为明末清初制作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舍不得与心目中的曹雪芹脱钩,于是便不再谈什么“曹雪芹文物”,而是拐弯抹角地说:“在那么早时候,谁能刻出这颗印,而且印文又与小说里的原语次序不同?大家意见不一,耐人寻味。”寻味什么?周汝昌先生没有说,看来谜底只能带到天堂中,与胡适先生去研讨了。
“快绿怡红”石印章与《红楼梦》大观园“怡红快绿”,虽然文字次序不同,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是难以否定的。周汝昌先生要在矛盾夹缝中“寻味”的谜底,看来也只有三种可能:其一,《红楼梦》是明末清初“快绿怡红”石印章篆刻时代某个托名石头的作者所创作,乾隆年间的那个曹雪芹并非《红楼梦》“怡红快绿”故事的作者;其二,“快绿怡红”石印章就是乾隆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所治的印章,周汝昌先生关于此印章为“明末清初风格”的鉴定和考证不可靠,不可信;其三,此“快绿怡红”石印章与《红楼梦》“怡红快绿”故事是两个孤立无关的文学事件,曹雪芹未必是受了此印章的启示,方在《红楼梦》书中写了“怡红快绿”的故事。
这三种可能性中,不论判断为哪种可能,都必须要在《红楼梦》“怡红快绿”故事和“快绿怡红”石印章之间,寻找到可资衔接的证据来加以证明,结论方可成立。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中间证据付之阙如,二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也说不清,肯定前者则否定后者,肯定后者又否定前者,两难之间如何选择?像周汝昌先生那样,采取鸵鸟政策,只说此事“耐人寻味”,这肯定不是学术结论。“寻味”什么?谁去“寻味”?从1954年周汝昌先生发现此印章起,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主流红学界兖兖诸公均漠视这个“快绿怡红”石印章,谁也没有去“寻味”,当然也寻不到这个味,一直束之高阁,请问何时去寻?寻到何时?难道还要再“寻味”一个甲子时间么?
笔者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几个金石学专家,他们承认古人治印的时代风格特别强,明末清初诸大佬,乾隆时代扬州八怪,清末民初西泠印社,所治之印风格迥异。周汝昌先生判断此“快绿怡红”章为明末清初故物是有道理的,但他的文章题目为《“怡红”石印章》,似乎也有一些倾向性,还是把此印章往乾隆年间的曹雪芹和《红楼梦》怡红院上靠,这就难免自相矛盾了。如何把“快绿怡红”石印章与《红楼梦》“怡红快绿”故事衔接起来,对解开《红楼梦》作者和创作时代之谜似乎不无好处,应该是红学领域必须解释清楚的一个正当课题,笔者撰写此文意在引起红学界的注意,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及广大红迷参与研究,并对此展开学术争鸣。
附;周汝昌先生文章《“怡红”石印章》
石章一方,质地为淡黄寿山,正方(边长二.八厘米),制作仿古玺印型,体甚匾(厚仅〇.八厘米,连纽通高一.八厘米),上有竖纽,穿孔以“贯绶”。刊阴文四字,文曰“快绿怡红”。
从篆刻风格看,纯是明末清初时代的意法,完全看不象丁敬身、邓石如等那些后起流派的影响。石质已熟润,棱角都很圈了,特别是字口槽边的“崖岸”,都已凹下去。这种情况,只有古玉雕工的刀口处以及久经捶拓的如西安碑林所见的古代碑刻字口处,才能看到类似的道理。以上各点,说明年代已很是久远,若只是几十年前的旧物,也难具有这种特点。看过此印的鉴定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种形制和篆法尚是文、何遗风的旧石章,甚至有可能比曹雪芹的时代要早,而不会是相反。还有一点:“快”字的篆法并不合“六书”,而这种为配搭章法构局而不严守六书篆法的习气,正是明清之际的标志,而不是后来的迹象。
笔者原先认为秦汉玺印多为“方寸”制,一般较小者多见,这样大的方印并不一定合古尺度。但、后来见到一方周秦玉印,不但尺寸,连形制都儿乎完全相同,才相信是按古物制作,而非意造。在那么早时候,谁能刻出这颗印,而且印文又与小说里的原语次序不同?大家意见不一,耐人寻味。
本件一九五四年夏得于隆幅寺故物摊,当时的隆福寺(北京旧称为东庙),山门和配殿都还没有改建,东殿里有一大片是古文物摊,很高的两面朝外的货架子,磊层而上,琳琅满目,把货摊隔成一条条的通衢,左右一顾,真如山阴道上行。有一天下晚工馀,偶然欲赴,到寺时正是华灯初上,缓步而观,心中想:今晚希望能够遇一与雪芹有关之物。想到这里,已行至一摊,看时,最下层满案摆着小器物,中有一些旧印。随手即拿起一颗,翻转一看,见是这个四字印文,不禁暗暗惊奇。遂收而得之。这段情景,历历在目。售者为一老年人,自言收之于旗籍某姓人,可惜当时未作纪录,已经不能确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