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谈诠释《红楼梦》应多一点文化感悟

(2014-02-04 11:22:04)
标签:

文化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三谈诠释《红楼梦》应多一点文化感悟(意境篇)

   土默热

《红楼梦》是一首诗,《红楼梦》是一幅画,《红楼梦》是一曲歌,《红楼梦》是以戏剧手法创作的小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研究《红楼梦》,不能不探究其作品中的文学意境问题。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红楼梦》作者在审美建构中,其文学意境的创造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是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都会感受得到的。这种文学意境从哪里来,是怎样渲染出来的,是红学必须回答的重大文学课题。

传统红学偏重于“作者与版本”等红外学问题,对《红楼梦》书中文学意境的研究基本付之阙如。正因为如此,搞不清《红楼梦》的文学源流,也必然造成对作品背景的误读,对作者的误判。

土默热红学向来注重从小说视角,从文本出发,从文学入手,从生活挖掘,研究红楼文化底蕴和源流,研究《红楼梦》文学意境及其来龙去脉。下面摘要刊发三篇文章,以就教于对此感兴趣的红友。

《桂阴谱笛何凄清》探讨的是贾母“中秋闻笛”场面的文学意境本意;《此誓绵绵无绝期》研究的是“绛珠还泪”故事的文学意境构思;《冷香丸与冷香幽韵》追寻的是“冷香丸”象征的文学意境来源。

这三篇文章只是土默热红学文学意境研究的几个小侧面,但却是较有代表性的侧面。刊发的目的仍是期望引起红学界朋友的重视,共赴红楼文化大观园采撷芳草,哪怕能展开一场争鸣也好。

 

附录一:

桂阴谱笛何凄清

——《红楼梦》“中秋闻笛”意境探幽

土默热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描写了贾府在“悲凉之雾遍布华林”之际的一个中秋节,贾母率家人在大观园的桂花阴下赏月闻笛,夜静月明,笛声悲怨,引起众人凄凉寂寞、伤感落泪的故事:

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

于是遂又斟上暖酒来。贾母笑道:“果然可听么?”众人笑道:“实在可听。我们也想不到这样,须得老太太带领着,我们也得开些心胸。”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

……凤姐、尤氏等劝贾母:“夜深了,恐露水下来,风吹了头,须要添了这个。坐坐也该歇了。”贾母道:“偏今儿高兴,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因命再斟酒来。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大家陪着又饮,说些笑话。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又命暖酒,且住了笛。

这段关于贾府之人中秋节之夜桂阴闻笛情景的描写,繁华之中充满凄凉之气,可谓声情并茂、如怨如诉,目送手挥,余味无穷,创作手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表面上看,谭谭公府生活中的场景,似乎本来就该如此优雅,如此回肠荡气,可是仔细思之,其中似乎也有一些蹊跷疑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最起码红学家们用曹雪芹就解不开。

现代人都知道,笛子又称竹笛、短笛,是一种吹奏乐器,音色高亢浏亮,本是一种适于表现欢娱快乐气氛之乐器,并不适于表现悲凉之气,也不是“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表现《红楼梦》书中那种 “呜呜咽咽,袅袅悠悠”气氛的乐器,似乎用笙箫更好,并非“一缕笛音”所长。那么,贾母为什么偏偏认为“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并且命人“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呢?

中秋之夜本应是祥和团圆之夜,书中写道,“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并且是在盛开的桂花树下赏月,繁花盛开,天香扑面,正所谓花好月圆,千里共婵娟。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在这象征幸福团圆的夜晚,让老祖宗贾母去闻听桂花阴下发出的哀怨笛音,从而感受那种催人泪下的“凄凉寂寞之意”呢?

有鉴于此,似乎任何人读了这段故事,都会发问:《红楼梦》作者这个“闻笛感凄清”的中秋意境,是如何构思出来的呢?让我们还是从古代乐器笛子说起吧。用笛音来表现欢娱快乐气氛,那是现代人对笛子的理解。古时笛子分为曲笛和梆笛,北方多梆笛,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而江南多曲笛,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演奏的曲调比较悠扬、绵长、华丽。红楼笛音,应是曲笛发出的绵长丽音。

曲笛又称“昆笛”、“苏笛”,在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代,笛子本是“水磨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曲笛之名便是因其主要为昆曲伴奏而得来。在《红楼梦》创作的那个时代,笛声几乎就是昆曲的代名词,直到今天也有人作如此文化领悟。记得昆曲专家周秦先生编写的《寸心书屋昆曲随笔》,书名就是《花坞笛声》。大文豪余秋雨先生有一篇谈昆曲文化传承的散文专著,题目干脆就叫《笛声何处》。两部专著题目中的“笛声”一词,都是代指昆曲。

余秋雨先生在《笛声何处》一书题解中,曾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其实,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何尝不是让红迷朋友们在大观园里,通过“品笛感凄清”捕捉昆曲的笛声!

据昆曲专家解释:曲笛演奏在旋律、节奏、运气方面的特色完全与昆伶唱曲相同,曲声与笛音要相辅相成,天人合一。运气方面讲究“细长静慢”、“转音如丝”、“绵绵不断”、“静若禅定”,其静其柔有如枯坐参禅中散发出的一丝不绝如缕的生机。《红楼梦》“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这正是关于昆曲笛声的绝妙写照。

吹奏之间,贾母“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这个“谱笛之人”,应该就是专业为昆曲伴奏的曲笛艺人。演奏过程中,众人“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这也正是旧时文人雅士欣赏昆曲的正确态度。昆曲属“雅部”剧种,演奏到情真意切之时,没有人像观看“花部”剧种那样鼓掌叫好,台上台下,一缕笛音,袅袅悠悠,观众肃然危坐,呼吸如闻,会心处惟有颌首点头而已。

我们知道了《红楼梦》中秋夜“品笛感凄清”品的是昆曲笛声,那么具体来说品的又是什么曲子呢?作者在书中没有明写,但通过所营造的文学艺术化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这首曲子是表现中秋月明之夜特有情境的曲子;其二,这首曲子是从桂花树下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吹奏出来的曲子;其三,这首曲子是表达作者内心一种凄凉悲怨心境、闻之令人落泪的曲子。综合这三点,这首笛子演奏的昆曲曲谱,就是有特指的了。

这首凄凉悲怨的昆曲笛子曲,特指的就是《长生殿》月宫戏的悲凉之曲,也就是第五十出《重圆》。剧中的故事就发生在“中秋之夕”。道士杨通幽跨鹤乘鸾,在蓬莱仙境寻觅到回归仙乡的杨贵妃芳魂,蒙牛女双星绾合,玉妃面嘱,在八月十五中秋夜引唐明皇“飞升”(薨逝的代名词),到月宫与玉妃“重圆”旧梦。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唐明皇出宫向月宫(蟾宫)飞升的一段戏:

【双调引子·谒金门】[净扮道士上]情一片,幻出人天姻眷。但使有情终不变,定能偿夙愿。

贫道杨通幽,前出元神在于蓬莱。蒙玉妃面嘱,中秋之夕引上皇到月宫相会。上皇原是孔真人,今夜八月十五数合飞升。此时黄昏以后,你看碧天如水,银汉无尘,正好引上皇前去。道犹未了,上皇出宫来也。[生上]

【仙吕入双调·忒忒令】碧澄澄云开远天,光皎皎月明瑶殿。[净见介]上皇,贫道稽首。[生]仙师少礼。今夜呵,只因你传信约蟾宫相见,急得我盼黄昏眼儿穿。这青霄际,全托赖引步展。

[净]夜色已深,就请同行。[行介][净]明月在何许?挥手上青天。[生]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净]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虽然是人天美眷,中秋之夜蟾宫重圆,但两地相思铭心刻骨,重践前盟似水流年,流不尽的眼泪,说不完的思念,琼楼玉宇弄清影,天上宫阙不胜寒,何似在人间?这种心境下的昆曲《重圆》,用一缕笛音演奏出来,岂不正应是“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凄清中透着悲凉?而这凄美之曲,在剧中又确确实实是从桂花树下发出来的。让我们还是来欣赏《长生殿》作者的美妙手笔:

【嘉庆子】看彩虹一道随步显,直与银河霄汉连,香雾蒙蒙不辨。[内作乐介]听何处奏钧天,想近着桂丛边

【沉醉东风】助秋光玉轮正圆,奏霓裳约开清宴。吾乃月主嫦娥是也。月中向有“霓裳”天乐一部,昔为唐皇贵妃杨太真于梦中闻得,遂谱出人间。其音反胜天上。近贵妃已证仙班。吾向蓬山觅取其谱,补入钧天。拟于今夕奏演。不想天孙怜彼情深,欲为重续良缘。要借我月府,与二人相会。太真已令道士杨通幽引唐皇今夜到此,真千秋一段佳话也。只为他情儿久,意儿坚,合天人重见。因此上感天孙为他方便。仙女每,候着到时,教他在桂阴下少待。等上皇到来见过,然后与我相会。[仙女]领旨。[合]桂华正妍,露华正鲜。撮成好会,在清虚府洞天。

【品令】行行度桥,桥尽漫俄延。身如梦里,飘飘御风旋。清辉正显,入来翻不见。只见楼台隐隐,暗送天香扑面。[看介]“广寒清虚之府”,呀,这不是月府么?早约定此地佳期,怎不见蓬莱别院仙。

【川拨棹】清虚殿,集群真,列绮筵。桂花中一对神仙,桂花中一对神仙,占风流千秋万年。[合]会良宵,人并圆;照良宵,月也圆。

【高平词·羽衣第三叠】【绵缠道】桂轮芳,按新声,分排舞行。仙互趋跄,趁天风,惟闻遥送叮当。【玉芙蓉】宛如龙起游千状,翩若鸾回色五章。霞裙荡,对琼丝袖张。【四块玉】撒团团翠云,堆一溜秋光。【锦渔灯】袅亭亭,现缑岭笙边鹤氅;艳晶晶,会瑶池筵畔虹幢;香馥馥,蕊殿群姝散玉芳。【锦上花】呈独立,鹄步昂;偷低度,凤影藏。敛衣调扇恰相当,【一撮棹】一字一回翔。【普天乐】伴洛妃,凌波样;动巫娥,行云想。音和态,宛转悠扬。【舞霓裳】珊珊步蹑高霞唱,更泠泠节奏应宫商。【千秋岁】映红蕊,含风放;逐银汉,流云漾。不似人间赏,要铺莲慢踏,比燕轻扬。【麻婆子】步虚、步虚瑶台上,飞琼引兴狂。弄玉、弄玉秦台上,吹箫也自忙。凡情、仙意两参详。【滚绣球】把钧天换腔,巧翻成余弄儿盘旋未央。【红绣鞋】银蟾亮,玉漏长,千秋一曲舞霓裳。

朋友们看清了么?没看清不妨重读一遍,剧中的仙曲《钧天乐》、《霓裳羽衣曲》,都是在“桂丛边”演奏的。演奏时,“只见楼台隐隐,暗送天香扑面”。映红蕊,含风放;逐银汉,流云漾。不似人间赏,要铺莲慢踏,比燕轻扬”。“桂华正妍,露华正鲜。撮成好会,在清虚府洞天。”但只见,“桂花中一对神仙,桂花中一对神仙,占风流千秋万年”。朋友们,阅读至此,您对红楼中秋夜,“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之意境营造,有全新的感悟么?

这个以《长生殿》剧中“中秋”、“桂树”之意境,谱写《红楼梦》一缕悲凉“笛音”的人,大概非《长生殿》作者洪昇自己莫属。《长生殿·重圆》乃是剧中最后一出,闭幕后就要曲终人散了。在《长生殿·偷曲》一出中,洪昇就曾写道: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这既是《长生殿》剧情的概括,也是《长生殿》一剧悲剧命运的预言。洪昇在《长生殿》曲终人散之际写红楼一梦,既套用了《长生殿》作品的结构和意境,也暗写了自己遭遇的《长生殿》案件悲剧。

令人吊诡的是,《长生殿》剧情结以中秋,《长生殿》案件也起自中秋。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秋之夜,友人们齐聚洪昇宅邸饮酒观戏,庆贺《长生殿》演出成功,“家家收拾起”,一夜红透京师。时值佟皇后“国丧”未除,被人以“大不敬”之罪名告发,洪昇被朝廷“斥革下狱”,“可乐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洪昇的人生追求,就在中秋之夜,桂花丛中,画上了凝重的句号。这恐怕也是他在红楼一梦中,刻意渲染中秋桂丛悲凉之气的原因所在。

就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描写贾母月下桂丛闻曲落泪之后,作者又接着浓墨重彩描写了黛玉、湘云二人,在当年为“玩月而设”的凹晶馆水边,面对天上和水中的凄清冷月,以“三五中秋夕”开头搞了一场咏月联句。过去红学界诸公不解红楼意境,多以谶语来解析联句的内容,意境全失,味同嚼蜡。其实,当您知道了红楼咏月意境来自《长生殿》,“重圆”之梦就是“中秋之夕”后,黛湘联句之本意也就昭然若揭了。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

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

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

蜡烛辉琼宴,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觥筹乱绮园。

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素彩接乾坤。

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

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

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ク。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

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诗的前半部分,表现的是康熙二十八年中秋夜,友人齐聚洪府观剧宴饮的热闹场面。“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京师中秋夜,家家笙歌,户户管弦,就在这个时候,友人们齐聚洪府。蜡烛辉琼宴,传花鼓滥喧”;“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等等,都是描写这次聚会参与者梁棠村、赵执信、翁世庸、査慎行等高雅文人们,雅集喧闹的文人乐事。

其实《红楼梦》书中也巧妙地描写了这些场面,不过将这些文人雅士换成了小姐丫鬟而已。在第六十二回“老太妃薨逝”期间,贾母王夫人都不在家,这一天是宝玉生日,大观园里锁了门喝酒庆祝。芳官唱了一曲“翠凤毛翎札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这本是用传统昆笛吹奏的昆曲代表性音调,毛翎札帚四字的旋律是把天门扫落四字的腔向下方作大二度移位转调形态,非个中人写不出其中奥妙。姐妹们宴饮中传花、行令、射覆、拇战,这些游戏形式,与凹晶馆黛湘联句的内容基本相同。

黛湘联句的后半部分,作者话题一转,开始描写月上中天,众人观剧:“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就在这星星清朗明净,月亮光彩焕发的时候,人们看到舞台上出现了“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的月宫缥缈景色。这是什么戏?就是《长生殿·重圆》,唐明皇在“三五中秋夕”月圆之际“飞升”,奔向月宫桂殿与杨贵妃重圆嘛!“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说的也就是杨通幽“邀牛女”、“访帝孙”,玉成李杨二人月宫重圆,成就了天上人间神仙眷属的一段剧情。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夜深了,演出结束了。“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说的既是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也是慨叹作者自己人世沧桑、荣辱莫定的悲凉心境。结语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历来红学家都解释为湘云、黛玉的命运谶语,甚至据此塑造出黛玉沉湖自尽,湘云船上神女的结局,读后令人作呕。其实这两句诗,都是作者慨叹《长生殿》命运多舛,演出之后空余“鹤影”、“花魂”而已。

“寒塘渡鹤影”一句表现的是杨通幽作为“九天青鸟使”,凭着唐明皇的“一幅紫鸾书”,“驾鹤骖鸾”上天入地,苦苦寻觅杨玉环魂魄的情景:冷月葬花魂”一句,花魂当然是指杨贵妃之魂,因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是以“羞花”著称,她的芳魂当然是“花魂”还是听一听剧中唐明皇的唱词吧:“阔迢迢山前水前,望香魂渺然黯沉沉星前月前,盼芳容杳然冷清清阶前砌前,听灵踪悄然痛娇花不再鲜,盼芳魂重至前。”这就是“冷月葬花魂”的最好注脚。

一曲红楼梦,几多解梦人。若想正确解读《红楼梦》,必须把《红楼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待,必须对作品和作者作出文化层面的解析,必须搞清作品的文化意境及其文化渊源。不读《长生殿》看不懂《红楼梦》,《红楼梦》与《长生殿》是孪生姊妹花,《红楼梦》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书中不惟作品架构、人物形象、遣词用语来自《长生殿》,其铺叙故事的文化意境也取自《长生殿》,这是同一作者的创作动机、人生境界、文化感悟使然,也算是一种文化必然吧。

惟愿今而后红学界寻根解义、探幽掘隐,能多一点文化感悟的芬芳,少一点猜笨谜的秽臭,还红楼以红,还红学以学,还红坛以文,您说是吗?

 

201311

 

附录二:

此誓绵绵无绝期

——《红楼梦》“绛珠还泪”意境探幽

土默热

《红楼梦》爱情故事的核心意境是“绛珠还泪”,绛珠还泪的缘由是“木石前盟”。作者的这个文学建构,乃是从另一部爱情佳作《长生殿》中搬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红楼梦》与《长生殿》是同一作者孕育的一对孪生姊妹花,《红楼梦》是使用戏剧手法创作的小说,是《长生殿》的旧瓶装新酒,是作者套用《长生殿》文学建构自写生平。对此,笔者在《两用前盟写衔玉,三借双星绾奇缘》一文中有详细阐释,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绛珠还泪”和“木石前盟”的文学意境,再作进一步分析研究。

《红楼梦》作者交代书中主人公及其故事的来历:“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警幻仙子问其如何酬报?“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红楼梦》中宝玉、宝钗、黛玉之名,均出自《长生殿》讴歌之“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其前身“神瑛侍者”、“绛珠仙子”,亦是从《长生殿》“孔升真人”、“蓬莱仙子”演化而来。绛珠草之名,本出自传说中的绛珠河仙草,作者在这里独取其血泪之意象。脂砚斋批语曰:“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明确指出绛珠乃血泪之意。“绛珠”即血泪,显然来自《长生殿》“马嵬埋玉”故事:“渔阳鼙鼓动地来……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绛珠草修成的那个人形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渴饮灌愁海水为汤”。拨弄其命运的警幻仙姑亦自称:“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这个“离恨天、灌愁海”,还是来自《长生殿》。牛女双星将李杨二人彼此精诚,上请天阙。补恨填愁,万古无缺。李杨二人月宫重圆后,杨贵妃唱道:“仙家美眷,比翼连枝,好合依然。天将离恨补,海把怨愁填。谢苍苍可怜,泼情肠翻新重建。添注个鸳鸯牒,紫霄边,千秋万古证奇缘。”

对警幻仙姑所云:吾……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处,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好多红学家感慨找不到典故出处。其实,所谓“放春山”、“遣香洞”,不过就是“布散相思”之处的代名词而已。警幻仙姑以千红一窟茶招待宝玉,并解释说:“此茶采自放春山遣香洞……。”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世上事最说不清的是情,最苦的是相思,故“放春山遣香洞”所产之茶名为“千红一窟”(千红一哭),所产之酒名“万艳同杯”(万艳同悲)!

警幻仙姑说自己“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也不过就是履行为世上痴男怨女的风情月债“补恨填愁”之职能罢了。警幻仙姑的这些职能,都是从《长生殿》中幻化而来,见《长生殿》“密誓”一折:见了他恋比翼,慕连枝,愿生生世世情真至也,合令他长做人间风月司”。在《红海微澜录》一书中,周汝昌先生就曾经指出:《红楼梦》中情根风月司等特有词汇,均出自《长生殿》,牛女双星,就是《长生殿》司掌情缘的仙侣

《红楼梦》和《长生殿》中司掌情缘的仙侣,都是为“千秋万古证奇缘”服务的。您联想到《红楼梦》中屡次使用的“奇缘”二字么?“若说有奇缘”,“若说没奇缘”,“奇缘识金锁”,诸多“奇缘”,盖源于《长生殿》。这个“奇缘”奇在哪里?因为它乃是“前盟”之缘。何谓“前盟”?就是“旧盟”,即男女之间过去定情的“盟誓”。《红楼梦》书中写绛珠仙子下凡为神瑛侍者还泪,并没写二人之间有什么海枯石烂不变心之“盟誓”,但作者却突兀使用了“木石前盟”,来表现二人之爱情纠葛,显然这个“前盟”是从《长生殿》借用来的

长生殿中七夕之夜,李杨二人并肩偎依,对着牛女双星,定情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这四句诗,本出自白香山《长恨歌》,但《长生殿》中做了改动:《长恨歌》为“此恨绵绵无绝期”,《长生殿》则改为“此誓绵绵无绝期”。这一个字的改动可谓关系重大,《长恨歌》中无绝期的是“恨”,而《长生殿》中无绝期的则是“誓”。“誓”是什么?就是“前盟”,所以,《红楼梦》中浓墨重彩描写“木石前盟”,主旨尽在“此誓绵绵无绝期”!

不要以为“长生殿”三字仅仅是个宫殿名称,作者之所以将李杨爱情悲剧取名《长生殿》,很大程度寓意要以精神上的长生,去消解人生中的长恨,即所谓“补恨(离恨天)填愁(灌愁海)”是也。君不见,《红楼梦》中描写的“宝玉”、“金锁”之铭文乎?“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难道仅仅是写“长命符”上的吉祥话么?那您的理解就就太浅陋了;作者念念不忘和不离不弃的,“芳龄永继”寓意长生,“仙寿恒昌”寓意也是长生,一部《红楼梦》,尽得“长生”之意境,正所谓“此誓绵绵无绝期”!

《长生殿》中的定情“盟誓”,在人间“天长地久有时尽”,马嵬《埋玉》葬送了生之情,月宫《重圆》又成就了死之恋,“盟誓”在《长生殿》中也相应变成了“前盟”。让我们还是看看《长生殿》中《哭像》一折的唱词吧:“记当日长生殿里御炉傍,对牛女把深盟讲。又谁知信誓荒唐,存殁参商!空忆前盟不暂忘。今日呵,我在这厢,你在那厢,把着这断头香在手添凄怆。”马嵬坡埋玉后,李杨二人,一个是“死抱痴情犹太坚”,一个是“空忆前盟不暂忘”。两部作品均采用“前盟”来表现女怨男痴之深意,尽在“此誓绵绵无绝期”中。

《红楼梦》绛珠仙子用“一生之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甘露之惠”。如此奇特之“眼泪还债”文学构思,与其说是神话,莫如看做寓言,并且是一个作者独创的寓言。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还是来自《长生殿》。什么是“甘露之惠”?安史之乱平复后,唐明皇被尊为太上皇,乾元三年七月被移幸西内之甘露殿李隆基晚年对杨贵妃的苦苦思念,都是在甘露殿的梦中。《红楼梦》中的甘露之惠,应该是从这里信手拈来的。

让我们看两段《长生殿》中感人肺腑的“甘露之惠”吧:《闻铃》一折,唐明皇孤身一人,在苦风凄雨中回忆自己负了当初的“前盟”:“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崚嶒,似我回肠恨怎平!”断肠呜咽之情,无过于此!

《哭像》一折,唐明皇面对自己用檀香木为杨贵妃雕成的木人,凄凄惨惨戚戚地唱道:冷风掠雨战长宵,听点点都向那梧桐哨也。萧萧飒飒,一齐暗把愁乱敲,才住了又还飘。那堪是风帏空,串烟销,人独坐,厮凑着孤灯照也,恨同听没个娇娆。(泪介)猛想着旧欢娱,止不住泪痕交。如今独自虽无恙,问余生有甚风光!只落得泪万行,愁千状!(哭科)我那妃子呵!人间天上,此恨怎能偿?情深意切,肝肠寸断,引得木人落泪,还有何人闻此调不垂泪心伤!

唐明皇甘露殿中对贵妃的思念之情,难道不是《红楼梦》“甘露之惠”的最好注脚吗?这种浇灌“前盟”的“甘露之惠”,用什么能“偿还”得了呢?只能用“一生之眼泪”!不要以为只有《红楼梦》中的林妹妹才爱哭、会哭,《长生殿》中杨玉环偿还“前盟”情债的婆娑眼泪,比起林妹妹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从长生殿密誓,到马嵬坡埋玉,再到月宫重圆,杨玉环生生死死的泪水,像断线的珍珠一样,贯穿《长生殿》全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首先是前盟之泪。在《长生殿》第八出《献发》,第九出《复召》,第十八出《夜怨》,第二十二出《盟誓》中,杨玉环以算只有愁泪千行,作珍珠乱滚,使得李隆基由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转而进入爱情专一,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贵妃娘娘更以担心长门孤寂,魂销泪零,断肠枉泣红颜命为由,引得唐明皇与她在七夕之夜,对着天上的牛女双星,发出了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的盟誓,引出了“此誓绵绵无绝期”的千古悲剧。

其次是埋玉之泪。由于唐明皇占了情场,弥了朝纲,引发了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李隆基携爱妃杨玉环逃蜀途中,在马嵬坡被哗变军人胁迫,无奈之中下旨赐死了贵妃娘娘。在《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埋玉》中,杨贵妃肝肠寸断,与李三郎牵衣哭相抱哭顿足哭掩面哭,甚至哭倒在唐明皇怀里。最后在马嵬坡破庙前的一株梨树下,以一条白绫,结束了二人的生之情,又开始了死之恋。

最后是重圆之泪。在第二十八出《闻铃》,第三十出《情悔》,第三十二出《哭像》,第四十七出《补恨》,第四十八出《寄情》,第五十出《重圆》中,杨玉环始终以一个哭哭啼啼的怨鬼形象,死死抱定生前与李三郎的前盟只见他垂垂的湿满颐,汪汪的含在眶,纷纷的点滴神台上。分明是牵衣请死愁容貌,回顾吞声惨面庞。这伤心真无两,休说是泥人堕泪,便教那铁汉也肠荒!最后感动了当初为之绾合的双星,使二人的爱情得以在月宫重圆。

杨玉环一生的泪水,都是为还债而流,还什么债?还七夕夜定情之债,还长生殿前盟情债。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红楼梦》对宝黛爱情的描写,书中那个潇湘妃子林黛玉,也是为了偿还木石前盟的情债,抛洒着绵绵无尽的一生眼泪。《长生殿》和《红楼梦》两部作品中爱情故事的关合之处,都在于是用“眼泪”偿还“前盟”之情债,“天长地久有尽时,此誓绵绵无绝期”,既是作者创作两部作品的共同主题,也是作者勾画两篇故事的共同意境。

由《红楼梦》与《长生殿》两部作品的“前盟”情债,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同根同源关系。钱塘洪昉思撰《长生殿》,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以绝好题目,作绝大文章。学子才人一齐俯首”(清梁廷柟语)。也是这位洪昉思,套用《长生殿》文学建构,作《红楼梦》绝大文章,引得学子才人趋之若鹜,奠定了“百年红学”之基石。前一段,某些低俗学人,为了自己厕身红坛猜那点可怜的笨谜,不惜自贬身价装拙守愚,竟撰文贬低《长生殿》之文学价值,真不知世界上什么叫恬不知耻。

其实这些愚人有所不知,《长生殿》与《红楼梦》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姊妹,都是正照红颜、反照白骨的“风月宝鉴”。贬低《长生殿》,其实就是贬低“衔玉而生”,就是贬低“木石前盟”,就是贬低“白首双星”,就是贬低太虚幻境“风月司”,说到底也就是贬低《红楼梦》!这只能说明这些人的智商和情商太低,根本就不懂得文学为何物,即没看懂《长生殿》,也没看懂《红楼梦》,不过就是模仿贾瑞“正照风月鉴”遗精而死,死后还要怨天尤人“烧镜子”。

“谁毁风月宝鉴,吾来救也”——跛足道人来了!

201311

 

附录三:

冷香丸与冷香幽韵

土默热

老土撰文虽然嘴冷,但一般不骂人,顶多就说点“红学无文”一类刻薄话,让主流红学家们感觉有点不舒服。但这不算冤枉他们,也不是有意贬损他们,因为他们研究《红楼梦》热衷于围绕曹雪芹猜笨谜,始终就没从中华文明的“文”之一字入手,解读过书中的某些文化现象和文学意境。既无助于自己对《红楼梦》的正确领悟,也有误导读者、误导青年、误导社会之嫌,刻薄他们几句也是红学正本清源的需要。

譬如《红楼梦》书中写的贾宝玉嗜好舔食女人口上的胭脂,他们就真的煞有介事研究起来:那个时候的胭脂好不好吃?别人嘴上抹的胭脂怎么舔吃?贾宝玉为什么有这种异食癖?为什么还要“猴”在女人身上吃?如此等等,总往歪的地方去想,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岂不知“舔食女人口上胭脂”乃是作者的象征性描写,从文化层面着眼,不过就是对作者从小爱好戏剧(昆曲)创作的暗示而已,创作“极度女性化”的昆曲,可不正是“舔食女人口上胭脂”的勾当,何须红学家们来考究女人嘴上擦的胭脂是否适口可吃?

再比如对书中描写的薛宝钗从娘胎里带来一种“热毒症”,需要吃“冷香丸”加以治疗,他们就研究热毒症是什么病,是不是遗传性疾病,是不是性病?冷香丸是什么药,白花蕊好不好吃?中医有没有这种验方,民间有没有这种偏方,疗效如何?如此等等,令人哭笑不得。岂不知这也是文化层面上的象征性描写,不过就是暗示在薛宝钗身上,具有“冷香幽韵”的诗人气质而已。如果谁真的照方抓药制“冷香丸”吃,那真是胸无点墨的愚人了!

在《马塍花窠红楼梦》一文中,笔者曾谈到薛宝钗生活原型蕉园才女钱凤纶,与宋代“冷香词人”姜白石的关系。姜白石生前就在钱凤纶的家乡吟咏“暗香疏影”,死后也葬在钱凤纶家乡的马塍花窠。“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刘熙载《艺概》)钱凤纶《古香楼词》一卷,刻意模仿姜白石幽韵冷香意境,正所谓服食“冷香丸”也。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对此再作进一步探讨,以证明《红楼梦》的“冷香丸”乃是在文化层面的象征性描写。

还是先回顾一下《红楼梦》书中关于“冷香丸”的描写吧:书中的薛宝钗一出生就“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遇到一个“专治无名之症”的“秃头和尚”,给她开了一张“海上方”,又给了一包“不知哪里弄来的”、“异香异气的药引子”,让她“发作时吃一丸”。“到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书中是这样交代“海上方”的:“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不仅药料奇,药引子更奇!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一并和成丸子,“埋在梨花树底下”,发病时再用十二分黄柏“煎汤”,“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这真是奇人、奇病、奇方、奇药。就说这春夏秋冬的四种白花蕊和十二钱雨露霜雪吧,就怪得不能更怪了。为什么偏偏都要一年四季白色的花蕊?为什么各种药料和药引子的数量偏偏都是十二?古今中外谁见过如此奇特的药方?冷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暗喻一年四季和十二个月。“热毒症”并非什么疾病,而是一种怨毒的心境,“冷香丸”也并非药方,而是用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白色冷香”开解心境。

《红楼梦》书中薛宝钗的生活原型钱凤纶,其父钱开宗因乙酉科场案被朝廷杀头抄家,全家二百多口人被押解北京发卖旗人为奴。顺治皇帝惩治钱开宗的罪名是“货殖家风”,这就是书中钱家“皇商”身份的来源。钱凤纶从小就父死母孀,卖身为奴,这正是书中薛宝钗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症”。后来孤儿寡母被开释回到故乡时,旧巢倾覆无枝可栖,只好借住亲戚家,这也是书中薛家借住贾府梨香院的由来。

《红楼梦》书中描写“冷香丸”,为一年四季之白花蕊所制,配合十二个月的雨雪冰霜,暗含钱凤纶为其父亲服孝之意。问题还不止这么简单,其中还有更深刻的文化寓意。钱家世代诗礼簪缨,钱凤纶家学渊源,工诗,尤善词,有《古香楼词》一卷存世。作为蕉园诗社的著名才女,父死母孀的钱凤纶,以学词吟诗打发忧郁的时光,也是其人生之必然选择。钱凤纶词刻意模仿姜白石词之“冷香幽韵”,正所谓服食“冷香丸”也。

宋代著名词人姜白石(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一生嗜好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令人神观飞越。词之赋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堪称绝唱。宋嘉定十八年(1221年),姜白石因病卒于杭州,时年六十七岁。死后就葬在西马塍。姜白石词风“冷香幽韵”,称之为治疗“热毒症”的“冷香丸”,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姜白石“冷香幽韵”词的代表作是《暗香》与《疏影》: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暗怀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娥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这两首词被誉为咏梅绝唱,正如张炎所说:“暗香、疏影两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他的另一首《莺声绕红梅》:“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两年不到断桥西,长笛为予吹。人妒垂杨绿,春风为染作仙衣。垂杨却又妒腰肢,近前舞丝丝。”这些词中使用的“清寒”、“香冷”等词,恰到好处表现了梅花的“冷香”意境。

刘熙载评白石词,“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艺概》卷四) 。可谓“知味“之言,以梅花的“幽韵冷香”拟姜白石词再恰当不过。在梅花之外,姜白石也以冷香、冷红、冷月、冷枫,暗柳,暗雨等意象,构造成一个“清冷意象群”,构造出一种幽冷悲凉的词境。正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说:“白石词以清虚为体,而时有阴冷处,格调最高”。

姜白石在词中为什么好用冷色调去描绘冷事物?这与他的一生遭际与心境有关。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中,有着他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的羁愁;在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中,有着他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的惆怅。是词人姜白石的凄楚人生,与西湖的旖旎妩媚,西泠的清冷高雅,西溪的隐逸蕴藉,统一成了“冷香幽韵”词风。

姜白石的一生是不幸的,心境压抑,生活清冷。去世后,友人将其葬于钱塘门外西马塍,并做挽诗说:“幸是小红方嫁了,不然啼损马塍花”。但词人白石能够葬在“马塍花窠”,也是幸运的。降及清初,浙派词人,家白石而户玉田,以清空骚雅为归(见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引言》)。也就是说,在清朝初期,由于浙西词派的大力倡扬,姜白石的词风在这里成了家喻户晓、趋之若狂的词人楷模。

蕉园女诗人正是在浙西词派调教下成长起来的。姜白石的托身之地西马塍,就在钱凤纶的故乡杭州古荡。大力倡导白石词风的“西泠十子”,也正是钱凤纶等一代女词人的父辈文人。在父辈的熏陶下,加之国殇家难中的抑郁心境,钱凤纶词学姜白石,以“冷香”风格著称,乃是必然之选择。以白石之“冷香幽韵”,治疗自己内心的“热毒”之症,也是最佳的良药。我们这里不妨在《古香楼词》中选择几首,看看其中的“冷香幽韵”:

《添声杨柳枝 雨后海棠》:空阶冷雨湿胭脂,减芳姿。终宵不断泪千丝,为谁痴。却似绣帏新睡足,欹红玉。一腔幽恨没人知,可怜时。

《菩萨蛮 早春湖头扫墓》:六桥积雪晴光射,萧疏疑是云林画。几点远山横,一湖春水平。墓门斜日静,翠竹迎人冷。极目总消魂,罗巾泪痕。

《眼儿媚 与双成弟妇雨窗话别》:一望迷离雨声凄,云压暮山低。萧萧落叶,嗷嗷哀雁,话到楼西。料得今宵人静后,惆怅掩罗帏。秋蛩吟罢,残灯灭后,有梦初归。

《摊破浣溪沙 怀亚清》:月落空庭花影迟,绣屏欹枕梦回时。咫尺城里鸿雁断。即天涯。半壁青灯临卫帖,一窗寒雨读陶诗。别后深闺无限事。总堪悲。

    《鹊桥仙 寄外》:鸿雁初来,梧桐乍落,正是早秋时节。夜深无计遣愁怀,那更又灯儿将灭。罗襦慵解,篆烟微尽,无限幽情难说。低徊脉脉少人知,还幸有今宵明月。

《鹊踏枝 寄长嫂查楣思》:乍暖馀寒春日永,未许莺啼,清昼深闺静。嫩绿柔黄堆小径,晓风催放枝头杏。怅望瑶姬仙阙迥,数阕新词,镇日和愁咏。几曲阑干还独凭,夜深月过苍苔冷。

《水龙吟 怀柴季娴表嫂兼谢画梅》:朱阑曲槛闲凭,松篁掩映深深院。丹枫染遍,黄花初放,色深香浅。玉案联吟,锦笺分韵,珠玑新灿。最无端牧笛,声声起处,催日落、横塘晚。别后蒹葭水远。正空闺、梨云梦断。丹青一幅,天风吹堕,罗浮春满。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毫端如见。怕朝来翠羽,双双飞去,暮晶帘卷。

我们不仅在她的咏梅词“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中,直接看到了白石词《暗香》、《疏影》的痕迹;在其它词的“翠竹迎人冷”,“夜深月过苍苔冷”,“半壁青灯临卫帖,一窗寒雨读陶诗”中,自不难体味出白石词的“冷香”意境;在“一腔幽恨没人知”,“一望迷离雨声凄”,“无限幽情难说,低徊脉脉少人知”等哀怨声中,也不难感受到白石词的“幽韵”意境。

那么,《红楼梦》书中描写的薛宝钗,诗词中是否也有姜白石“冷香幽韵”的风格呢?朋友们不要忘记,薛宝钗在书中始终是以“冷美人”的形象出现的,她的姓“丰年好大雪”,她的象征“山中高士晶莹雪”,她的居室“雪洞儿”一般,都与白石词“冷香幽韵”意境有关。就说她的诗词吧,“冰雪招来露砌魂”,“瘦月清霜梦有知”,“攒花染出几痕霜”,哪一首和“冷香幽韵”无关呢?

《海棠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画菊》: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可能有人还要鸡蛋里面挑骨头,说薛宝钗的菊花诗是诗不是词啊?那么您就仔细看看《画菊》吧。“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她说这不是诗,不是画,而是“诗余”。什么是“诗余”?诗余就是词,俗称长短句。这很可能就是在钱凤纶“诗余戏笔”的基础上,被《红楼梦》作者改造成的诗。生活中的钱凤纶不仅工词,亦工诗,《古香楼集》四卷中,有三卷诗,一卷词。

    钱凤纶的诗词风格大体一致。如最脍炙人口的《美人梳头歌》:“新林一声啼绿鸟,三十六宫春欲晓。床上辘轳牵素绠,秋水溶溶镜光冷。渐看红日卷珠帘,双弯却有眉纤纤。玉凤斜飞亸金蝉,佩环摇摇曳湘烟。下阶独自摘芳蕊,樱桃笑侬不结子”。诗中就连美人梳头面对的镜子,也被写成“秋水溶溶镜光冷”,显然是这个“冷美人”的“冷香幽韵”风格。

这就是“冷香丸”药料中春夏秋冬四季的白花蕊吧?这就是“冷香丸”药引子中十二个月的雨露霜雪吧?在“热毒症”折磨下的钱凤纶,还有比这疗效更好的“海上方”么?钱凤纶在《浣溪沙 ·偶题》中说:“渌水潆回石径斜。绕溪一带种梅花。万花深处是侬家。自写闲情依翠竹,爱看清影浣春纱。小庭风静稳栖鸦。”——这就是《红楼梦》大观园中“蘅芜苑”冷香幽韵的真实写照吧?

2013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