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与蓬莱仙境
(2014-01-09 17:57:5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
大观园与蓬莱仙境
——土默热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交代,贾府迎接元妃省亲的园子建成后,贾宝玉随父亲和众清客进园各处题咏。这位公子哥儿一路上锦心绣口、尽展才华,所题咏的匾额和楹联高雅清丽,众清客都赞不绝口。可是,当题咏到园中最重要的正殿时,贾宝玉却卡壳了:
行不多远,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贾政又命他作题,宝玉只顾细思前景,全无心于此了。
众清客不明白贾宝玉何以卡壳,只当他受了这半日的折磨,精神耗散,才尽词穷了,因劝贾政明日再题罢。贾政遂冷笑道:“你这畜生,也竟有不能之时了。也罢,限你一日,明日若再不能,我定不饶。这是要紧一处,更要好生作来!”后来补题的过程书中没表,只是在描写元妃省亲时,见这里题写的匾额是“天仙宝境”,想系宝玉补题之作,元妃忙命换成“省亲别墅”,并将整个园子题名为“大观园”。
书中的这段描写有两个古怪之处:一是贾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好像当日曾在哪里见过一般,为什么就无心于此处题咏了呢?二是宝玉题咏的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诸处匾额楹联,是那么清丽脱俗,何以在省亲正殿前题一个恶俗的“天仙宝境”呢?好多红学家将此处宝玉的心理活动,解释为突然联想到书中第五回“太虚幻境”之梦中情景,所以才“心中忽有所动”,并在第二天补题了一个“天仙宝境”。
问题恐怕不是这么简单。宝玉即使在这里联想起昔日太虚幻境之梦,也不至于江郎才尽,当场只字不题,被父亲斥骂“你这畜生,也竟有不能之时了”啊?太虚幻境玉石牌坊上的匾额楹联是那么高雅,宝玉也不至于在这里丢尽颜面,题一个小儿科的“天仙宝境”啊?再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宝玉的太虚幻境之梦中情景,又是根据什么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呢?因此,《红楼梦》书中这段古怪的描写,必有更深的隐情。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网友姬健康的文章:《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文中认为大观园的创作构思,来自于《长生殿》中的“蓬莱仙境”和“月宫仙境”,说的很有道理。我们不妨再仔细琢磨琢磨书中这段描写,题咏正殿时,众清客主张题“蓬莱仙境”,对此贾政摇头不语,宝玉也一反常态,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就是低头沉思一言不发,问题的关键恐怕就在这个“蓬莱仙境”上。
“蓬莱仙境”是什么?是《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出处。洪昇笔下的杨贵妃,前身是蓬莱仙子,临凡前的居处就是“蓬莱仙境”。“蓬莱仙境”也是《长生殿》作者洪昇在杭州的居处,康熙三十一年,洪昇因《长生殿》案被迫返回故乡,在西湖边的孤山筑稗畦草堂栖身。孤山又称孤屿,四面临水,景色优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称赞这里是“蓬莱阁在水中央”,因此,孤山景区也被历代文人称为“蓬莱仙境”。
由此可见,不是书中的贾宝玉走神了,也不是这位才子神童江郎才尽了,而是《红楼梦》作者到此写不下去了,也不能再清楚交代了。因为再写下去,《红楼梦》与《长生殿》的关系,与作者洪昇的关系,都要露馅了!这不符合创作此书隐去时间地点的规则,只好让贾宝玉忽有所动,若有所思,不再题咏;也只好让他后来补题一个“天仙宝境”,来代指“蓬莱仙境”。作者洪昇在这里耍了一个花枪,既留有与“蓬莱仙境”联系的悬念,又不肯坐实,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
说巧合也不是巧合,杭州孤山这个“蓬莱仙境”,既是《长生殿》作者洪昇的居所,又是康熙南巡在杭州的“外行宫”的所在地。康熙南巡在杭州有两座行宫,“内行宫”在“吴山大观”,其中有存放康熙诗碑的“大观楼”;“外行宫”就在孤山“蓬莱仙境”。脂批说作者创作《红楼梦》“借省亲写南巡,出脱多少忆昔感今”——这是没有疑问的。
康熙二十八年春之元宵节,皇帝玄烨南巡至杭州,下榻“蓬莱仙境”之孤山外行宫。康熙二十八年秋之中秋节,《长生殿》案发生,斥革下狱后的洪昇返回故乡,筑稗畦草堂于“蓬莱仙境”之孤屿。于是,康熙二十八年之“蓬莱仙境”,便发生了“元妃省亲”的故事。洪昇于此“借省亲写南巡”,有“昔”可忆,有“今”可感,所忆所感,全在《长生殿》。
《红楼梦》描写元妃省亲是在元宵节这天晚上,“贾妃乃下舆,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幙,桂楫兰桡,自不必说。”
我们再来看当时著名文人毛奇龄在《西湖蹋灯词》序中关于康熙二十八年南巡的记载:“尔者圣驾南巡,宫车先后从三竺还苏白二堤,皆笼灯树间,晃朗如昼,虽京师安福门观灯迎仗,无以过此,有太平极盛之象。”这与书中描写元妃“进入行宫,但见庭燎烧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说不尽帘卷虾须,毯铺鱼獭,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真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您能说这种高度相似性仅仅是偶合吗?
洪昇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其文学创作构思的关节点,还是在《长生殿》。洪昇是家中长子,身下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并没有哥哥姐姐,更没有一个做贵妃的“大姐”。他为什么要为自己虚构出一个“大姐”元春?请不要忘记,《长生殿》中的杨贵妃,那个出身“蓬莱仙境”的杨玉环,就是洪昇心中永恒的“神仙姐姐”、“贵妃姐姐”!洪昇因《长生殿》案回到故乡“蓬莱仙境”,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杨贵妃回到了“娘家”“蓬莱仙境”。如此借省亲写南巡,洪昇有最充分的理由!
可能有的朋友会问,《红楼梦》写元妃“命大”,出生在“大年初一”,杨贵妃是大年初一出生吗?历史上真实的杨贵妃,出生时间是农历六月初一,虽然也是初一,但不是大年初一。但请不要忘记,《红楼梦》作者善写“尚古风俗”。中国的“尚古风俗”,就有各家各户在农历五月三十日晚上“过半年”,像除夕夜一样吃团年饭,全家围坐在一起“守岁”的风俗。洪昇为避讳《红楼梦》与《长生殿》的关系,据此写元妃出生在“大年初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是合情合理的吗?
不知朋友们是否注意到,《红楼梦》书中所写太虚幻境之梦,其中关于元春的判词和图画非常难解,至今也没有一个红学家能说清其中的含义。其实您只要知道了《红楼梦》与《长生殿》的特殊关系,知道了《红楼梦》的元妃实际上就是《长生殿》杨贵妃的象征,这一切谜团都会迎刃而解。请看:《红楼梦》书中元春的图画和判词是: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辨是非”,这句判词历来是红学家们解析的难点。“二十年”代表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辩是非”?辩的又是什么是非?用曹雪芹解释根本说不清,用洪昇的视角解释则是清清楚楚的。《长生殿》所歌颂的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帝妃爱情生活,从开元二十四年(736)起,一直持续到天宝十五载(756),前后经历了整整二十年时间。“二十年来”的确切含义就是代指李杨爱情。
“衔玉而生”的杨玉环,从“杨家有女初长成”的18岁入宫,到“生守前盟不暂忘”的长生盟誓,再到“宛转蛾眉马前死”的38岁“埋玉”,“二十年来”生死不渝的帝妃爱情,从唐代的《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到清初的《长生殿》“此誓绵绵无绝期”,惹出千百年来风流文人口中笔下多少“是非”?《红楼梦》作者所要“辩”的二十年“是非”,就是李杨爱情故事的是是非非。
洪昇要通过《长生殿》创作,表现“占了情场、弥了朝纲”,“情悔”能改天地心的纯情主题,洗刷千百年来关于“杨妃淫滥”、“红颜祸水”的论调,展示出一对生生死死坚守“前盟”的帝妃鸳鸯情侣,并通过“天将离恨补,海把怨愁填”,在“风月司”里“补恨填愁”,直到“双星”作合、“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以此去歌颂这一人类情爱史上的奇迹。“前盟”等特殊概念,也被作者“借”用到《红楼梦》中。
“二十年来辩是非”这个大前提已确立,其它三句判词的意思就都好解了,说的就是杨贵妃悲剧人生的三个阶段。“榴花开处照宫闱”,说的是杨贵妃初入宫闱时的情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李隆基陪同杨贵妃,年年都要到华清池来度蜜月。因杨贵妃喜吃石榴,喜赏石榴花,喜穿石榴裙,因此玄宗在华清池种了许多石榴树。石榴裙映石榴花,这就是“榴花开处照宫闱”的本意吧。
史载,一天唐玄宗在石榴树下指挥排练“大唐迎使曲”,李三郎要杨贵妃伴舞,杨贵妃要在场看的百官拜见方肯起舞,于是玄宗马上令百官齐齐跪拜、山呼千岁。典故“跪倒在石榴裙下”即由此得来。今西安市临潼区华清池内五间厅下还有一株树龄1300余年的石榴树,树高十余米,枝繁叶茂,每到花季,榴花似火,相传为杨贵妃亲手所植,被列为西安市古树名木。
“三春争及初春景”,说的是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最受宠幸时杨家的荣华盛景。杨贵妃有三个姐姐,也被唐玄宗迎入京师,赐以住宅,分封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并承恩泽,出入宫掖,满门贵盛,势倾朝野。游幸华清池时,杨氏五家,各自为队,队自异饰,仿佛云锦集霞,百花焕发。所经之处,沿途遗失丢弃的首饰珠宝玉器很多,香风飘达数十里。
《长生殿》第五出【禊游】,就是描写农历三月初三,唐明皇携杨贵妃及三国夫人:乘“朱轮、碾破芳堤,遗珥坠簪,落花相衬”的繁华景象。其实,脂砚斋批语中透露的原书被删去的《遗簪》、《更衣》情节,就是《长生殿》中【禊游】、【舞盘】等出的内容,因过于明显透出《长生殿》情节,不符合隐去时间地点的需要,被作者自己删去了。《长生殿》【禊游】一出,正是“三春争及初春景”最佳注脚。
最后就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句,写的是安史之乱发生,马嵬坡兵变,杨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结局。安禄山虎狼之师攻破潼关,唐玄宗携杨贵妃等西逃避乱,正所谓“虎兕相逢”之时。逃至“马嵬坡”时遭遇护军哗变,诛杀杨国忠后,还请“赐贵妃死以塞天下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合流。”一代艳妃,就这样“大梦归”了,正所谓“虎兕相逢大梦归”!
解析了《红楼梦》元妃这四句判词,再来看关于她的“图画”和“曲子”,其背后隐含的意思就一清二楚了。元春在太虚幻境册子中的图画是:“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马嵬坡贵妃埋玉,香消玉殒,文学家为尊者讳,多描写为梨树下以白绫自缢,其实是被乱军用弓弦绞死的。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回驾后掘开杨贵妃墓,据说是尸解成仙,坟墓中只留下一个香囊,“芳香四散袭人裾”。这就是元春图画“弓上挂着香橼”的本意吧。
洪昇因《长生殿》案获罪回到故乡杭州,在“蓬莱仙境”孤山筑“稗畦草堂”为“吟啸之地”,《红楼梦》就是在这里创作的。请看《红楼梦》开篇的交代:“当此蓬牖茅椽,绳床瓦灶,未足妨我襟怀;况对着晨风月夕,阶柳庭花,更觉润人笔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是“稗畦草堂”简陋的实况,“晨风月夕,阶柳庭花”,则是“蓬莱仙境”孤山风光的形象刻画!发生在这里的“元妃省亲”故事,将洪昇、《长生殿》、《红楼梦》联系在一起,《红楼梦》创作真相与作品真谛,就在于此,何须他求!
201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