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十二女伶是成书于康熙年间的铁证
(2013-09-20 15:39:27)
标签:
文化 |
分类: 红学争鸣 |
红楼十二女伶是成书于康熙年间的铁证
土默热
《红楼梦》书中描写,贾府为了迎接元妃省亲,修建大观园的同时,在苏州采办了十二个会唱戏的女孩子,组成家庭戏班子,先集中豢养在梨香院中以备元妃听戏,后又分头拨派到大观园宝玉和众姐妹居住的庭院中,作为身边的贴身服侍丫头使用。
这十二个小戏子艺名中都有一个官字,我们称之为红楼“十二官”。她们是:扮正旦的芳官和玉官,扮小生的藕官、文官和宝官,扮小旦的龄官、菂官和蕊官,扮老旦的茄官,扮老生的艾官,扮小花脸的豆官,扮大花面的葵官。这些小戏子均系女性伶人,由此可证那时戏班中不仅旦角由女伶搬演,生角和花脸也是由女伶扮演的。
当然《红楼梦》书中也写到了男伶,如那个宝玉与之交好且为之大承笞挞的琪官,便是有名的男伶,且是反串饰演小旦(坤角)的男伶。书中尤三姐生死恋的那个柳湘莲,似乎也是一个男伶。可见那个时代戏班中男伶、女伶均有,性别倒错反串角色的现象也很常见。
这种现象现代人觉得很正常,没有什么奇怪的。但由清代雍乾年间直到解放前,二百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戏剧界,这种现象却是反常的。因为这一历史时期禁止蓄养女伶,更严禁女性登台演戏,戏曲界基本上是男伶的一统天下,舞台上一直由男伶反串饰演坤角。
雍乾两朝以及其后的二百多年间,不论什么剧种剧目,舞台上男扮女装、男唱女声,方为戏曲界的正统,以至于成为一种传统。就连旧时的东北二人转,舞台上只有一丑一旦,饰演者也都是男性艺人。君不见近现代著名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乎?舞台上《天女散花》、《贵妃醉酒》那些娇柔甜美的女性形象,都是由须眉男子扮演的。
《戏曲艺术》杂志2013年第一期发表一篇项阳的署名文章:《雍、乾禁乐籍与女伶:中国戏曲发展的分水岭》。文中详细论证了从元代到清康熙年间,戏曲界男性与女性伶人均有,但一直以女性演员为主。是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为“移风易俗”,根除“倡优不分”的社会劣习,严令在全国实行乐籍和女伶双禁,成为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正由于雍乾两朝厉禁女乐、女伶,导致舞台上一些原本必由女性为之的音声形态,不得不改由男性为之,并由此开创了我国二百多年坤角男扮的传统,也带来了来乾嘉年间戏剧界的“花雅之争”。“徽班进京”后,京剧开始大行其道;而京剧从进京时期起,坤角便是由男性伶人扮演的。后来流行的其它剧种,也莫不如此。这恐怕也是昆曲这类言情戏衰落的原因之一。
熟悉中国古典戏剧常识的朋友都知道,昆曲是一个高度女性化的剧种,一般情况下剧中生旦净末丑各行当均由女性扮演,在明末清初那个时代,昆曲的女伶一般也都出自苏州,贾府的十二官肯定是一个小昆曲班子。昆曲衰落后,只有流行于江南的越剧和黄梅戏继承了昆曲的这个传统,但这是民国和解放后的事情了,清代雍乾年间女伶和乐籍双禁时期,越剧和黄梅戏也不会有女伶组成的戏班子。
《红楼梦》中的“十二官”均为女性,生旦净末丑角色均由女性搬演,这只能是雍乾两代皇帝厉禁乐籍和女伶之前的事情,即发生在康熙朝的事情。主流红学界认为是乾隆年间的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但曹雪芹其生也晚,不可能亲见女伶演戏,也不可能胆敢冒犯朝廷禁令,在书中明目张胆写蓄养家班和女伶生活。因此,《红楼梦》必为清廷厉禁乐籍和女伶之前的作品,只能出自康熙朝。
前几年,有的红学家还煞有介事地考证,说《红楼梦》中十二个小戏子,名字中都有一个“官”字,伶人艺名称“官”是乾隆年间的事情。这是一个顾头不顾腚的荒诞考证。岂不知乾隆年间活跃在舞台上的“官”,性别都是男性伶人,如何会有清一色的女孩子?更何况伶人艺名称官,出自《新五代史》之《伶官传》,元明清三代各戏班均有称“官”之俗,也不是什么乾隆朝的专利,更不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排他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