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曹雪芹的某些概念不宜再误导红坛了

(2012-08-09 12:31:59)
标签:

曹雪芹

误导

文化

分类: 红学争鸣

奉劝尊敬的红学家们:

有关曹雪芹的某些概念不宜再误导红坛了

——逄冠卿

1.曹雪芹字梦阮,号芹溪。关于曹雪芹有“梦阮”之字和“芹溪”之号的证据,出自宜泉先生的《春柳堂诗稿》小注。在“春柳堂作假案”已真相大白之际,再继续使用“梦阮”、“芹溪”等词往曹雪芹身上硬贴,显系误导红坛。脂本《石头记》批语中出现的“作书人芹溪”,显然也同曹雪芹扯不上关系,不应继续混淆不清夹缠使用。

2.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未五旬而卒”。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是红学家们按照曹雪芹的卒年,减去“年未五旬”推算出来的。曹雪芹“年未五旬而卒”,也是从《春柳堂诗稿》小注中获得的伪证,不能当作有效证据使用。没有“年未五旬”,也就没有康熙五十四年生人的曹雪芹,此概念不宜继续使用。

3.曹雪芹的父亲是曹寅之子曹颙。曹颙于康熙五十四年病逝时,其妻马氏肚子里的遗腹子,长成后名曹天佑,曾“官州同”,在社会上混得似乎还不错。这在曹氏《五庆堂家谱》及其它史料中均有明证。这个当过副州长官职的曹天佑,同贫居北京西山“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曹雪芹毫无关系,同《红楼梦》创作亦无任何关系。

4.曹雪芹的父亲是曹寅继子曹頫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方九岁,无论如何也生不出能“赶上江南风月繁华生活”的儿子曹雪芹。倘按照曹雪芹“四十年华”计算,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其时曹頫十八岁,勉强可以生儿子了,但这个曹雪芹又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江南风月繁华生活”。

5.曹雪芹曾当过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过程中,曾亲赴南京故居搜寻旧日风月繁华生活资料,并曾担任过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红学家们编篡的这段传奇故事,是根据所谓“曹雪芹小像”推测的。现已查明,“曹雪芹小像”的像主乃是“雪芹先生”俞楚江,与曹雪芹毫无关系。因此,以上动人故事纯属泡影。

6.曹家极盛时曾“接驾四次”。康熙六次南巡途经南京时,有四次住在“江宁织造府”。江宁织造府是皇家的特设机构,隶属于内务府,皇帝南巡途中住的是自己的“家”,并非曹寅的家。曹玺、曹寅父子都在江宁织造府当过差,但织造府并非他的家。当初胡适先生偷换概念,才闹出曹寅在自己家四次接待康熙皇帝的笑话。

7.曹寅幼时曾为康熙“伴读”。红学家们为了证明曹寅与康熙皇帝关系密切,深受器重,编造了曹寅幼时曾为康熙皇帝当“伴读”的神话。曹寅自幼随父亲曹玺在南京、苏州等地生活,十六岁方到北京任宫廷侍卫。康熙开蒙读书时,曹寅年方四岁,即不在北京,也没到读书年龄。曹家属“包衣下贱”,亦无充当皇帝“伴读”的资格。

8.曹寅是康熙的“奶兄弟”,其母孙氏曾为康熙“保姆”。红学家们为了证明曹寅与康熙皇帝关系密切,又编造了曹寅母亲孙氏是康熙的“保姆”,曹寅是康熙“奶兄弟”的神话。孙氏是曹寅的继母,婚后一直随丈夫曹玺居住在江南,且从未生育过。既无法跑到北京皇宫充当“保姆”,也不会有奶水喂养康熙和曹寅两个所谓“奶兄弟”。

9.曹雪芹是个“工诗善画”的大家。红学家们为了证明曹雪芹具有创作《红楼梦》的文学才能,大力宣扬曹雪芹是个“工诗善画”的大家。但曹雪芹遗留下来的诗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乃是具有李贺风格的鬼诗。其它一首诗一幅画也没有留存下来,完全不能证实其人文学才能如何。用《红楼梦》书中的诗画来反证曹雪芹,是个因果倒置不能成立的伪命题。

10.曹雪芹是个“思想超前”的天才。红学家们为了证明曹雪芹具有创作《红楼梦》的思想基础,大力宣扬曹雪芹是个“思想超前”的天才。其实能够证明曹雪芹思想如何的证据一条也没有,用《红楼梦》书中思想来反证曹雪芹思想是个不能成立的伪命题。《红楼梦》书中思想放在明末清初很正常,放在曹雪芹时代不超前反而落后。

笔者深知,以上十条关于曹雪芹的的概念,在红学界脍炙人口,代代相传,沿用已久,约定俗成,早已成为支撑曹雪芹《红楼梦》著作权的梁柱。一旦失去了这十条梁柱,曹学就会面临大厦将倾的危险。让红学家们忍痛割爱,断然放弃,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但感情不能代替法则,学术研究必须遵守学术规则,再继续使用上述早已被证明不能成立的概念,就是违背学术良知,有意误导红坛了。

当今红学界许多研究曹雪芹身世的专著,都千方百计地为曹雪芹“长岁数”,“增阅历”,以使其能赶上“曹家在江南的风月繁华”。红学家们一面堂而皇之地写着曹雪芹是曹頫的儿子,一面又苦心孤诣让曹雪芹在乾隆五十四年(1715)及时出生,全然不顾一个九岁的儿童曹頫能否及时生出红学家们需要的那个儿子曹雪芹?这样削足适履误导红坛的伪学术现象,无论如何也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201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