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持螯赏桂”南俗也(外一篇)

(2012-04-29 16:13:09)
标签:

文化

分类: 土默热红学

                         “持螯赏桂”南俗也

                                                 土默热

 《石头记》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乃是《石头记》全书中最风雅、最热闹、最有生活情趣的一回。本回内集中描写了荣国府贾母受湘云之邀,率领众孙儿、孙女们在大观园中“持螯赏桂”的风雅生活。姐妹们一边品尝着鲜美的螃蟹,一边比赛作诗,林黛玉魁夺菊花诗,薛宝钗讽和螃蟹咏,贾宝玉泼醋擂姜兴欲狂,平儿不小心抹了王熙凤一脸蟹黄子,在场众人无不尽兴,自始至终好不热闹!

红学界一般认为《石头记》的作者是曹雪芹,但曹雪芹在北京能否活灵活现地写出书中那样“持螯赏桂”的生活场面似乎大成问题。螃蟹在我国古代又称无肠公子、含黄伯、郭索、拥剑、执火、彭越等,因其八足横行又统称为螃蟹。历史上我国南北方都有视螃蟹为美食的习俗,为什么说曹雪芹在北京写不出“持螯赏桂”呢?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持螯赏桂”又称“持螯赏月”或“持螯赏菊”,也就是中秋节期间边吃螃蟹,边赏月色、桂花或菊花。《石头记》中描写的就是中秋节吃螃蟹,赏桂花,颂菊花的故事。在研究应于何处“持螯赏桂”时,凤姐说:“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颗桂花开的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岂不敞亮,看着水眼也清亮。” 《螃蟹咏》中“持螯更喜桂阴凉”,“桂拂清风菊带霜”,“桂霭桐阴坐举觞”等诗句,表现的都是典型的江南中秋节生活。桂花乃是江南名花,中秋节前后,南方正是“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季节,而北方是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景色的。古代虽然南北皆有菊花,但中秋节期间在室外临水观月赏菊,也只能是江南人的专利,北方人无此眼福。曹雪芹不论是生长于北京还是在幼年期间回到北京,对江南“持螯赏桂”的风雅生活都应该并不熟悉,怎么能在《石头记》中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持螯赏桂”的极为细致入微的场景呢?

其二,螃蟹分海水蟹和淡水蟹两类,我国古代海水蟹在南北方沿海皆有出产,淡水蟹则只产于南方湖泊或稻田里;北方人能够吃到海水蟹,但很难有吃到淡水蟹的口福。《石头记》书中薛宝钗说,这些肥大的螃蟹乃是薛家田地里所产,她所作的《螃蟹咏》中有“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句,也证明此螃蟹为稻田所产。显然,大观园姐妹们吃的是淡水蟹,因为只有淡水蟹才能生长在稻田里,海水蟹是绝对不会产自稻田的。改革开放后由于科技进步的原因,我国北方也有在稻田人工养殖淡水蟹的产业了,但古代北方根本就没有水田,当然也决无稻田养蟹的产业。今天,大闸蟹(淡水蟹极品)南北方市场皆有出售,但古代由于运输不便,也没有现代化保鲜措施,南方的淡水蟹很难运到北方,更谈不到遥远运输活蟹了。生活在北京的曹雪芹,当时是无缘看到淡水蟹的,更谈不上大吃大嚼到淡水蟹了。

其三,《石头记》中描写的螃蟹烹调方法和吃法,也都是道地的江南习俗。《石头记》书中姐妹们吃的螃蟹,并非是放在锅里用水煮熟的,而是用笼屉蒸熟的。书中描写薛宝钗曾命人查看笼中还剩几个螃蟹,就是“笼蒸螃蟹”的明证。笼蒸螃蟹乃是江苏、浙江一带的习俗,至今仍是如此,与北方烹制螃蟹习俗迥异。笼蒸螃蟹使用的是淡水蟹,又必须是活蟹,烹制时将鲜荷叶洗净,垫铺在竹笼屉内,将螃蟹捆好脐向下排放在荷叶上,用旺火蒸熟。烹制出的螃蟹蘸镇江香醋和姜末吃,或同时饮酒,肉味异常鲜美,并可暖胃怯寒。这些方法与《石头记》中描写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场面是完全相同的(见附图)。曹雪芹在北京即使吃过海蟹,其烹制方法和食用方法,与此《石头记》书中的描写也决无类同之处。

综上,《石头记》书中对众姐妹在大观园内“持螯赏桂”情节的描写,绝对是根据江南习俗刻画的,《石头记》作者也应该是一个极为熟悉“持螯赏桂”的江南人。生长于北京的曹雪芹,是没有可能活龙活现地写出江南“持螯赏桂”生活的。红学界哪位专家要想“誓死捍卫”曹雪芹的著作权,首先必须让300年前贫居北京西山的曹雪芹吃上“笼蒸大闸蟹”,否则无法自圆其说。

   附《螃蟹咏》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贾宝玉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斟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林黛玉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薛宝钗

 附图:笼蒸河蟹

 

 

 2008年3月6日于长春

 

《红楼梦》与江南食蟹文化

土默热

中秋节前夕,大闸蟹上市,128元一只,真的好贵。佳节来临,顾不得肉疼了,狠狠心掏500元买了四只,回家后泼醋擂姜,烹而尝之,壳黄螯白,大快朵颐。老妻殷勤,儿女孝顺,几锺老酒下肚,酒酣耳热盖脸,顺便给家人讲了讲《红楼梦》中“持螯赏桂”的故事,小女儿还配乐朗诵了《红楼梦》中三首《螃蟹咏》,一家人说说笑笑,自得其乐,倒也颇不寂寞。

螃蟹这个东西,铁甲长戈,多肉八足,虽然好吃的紧,但其形象却颇为不雅。鲁迅曾说过:由于形象狰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很勇敢,第一个吃蜘蛛的也应该是个英雄。蜘蛛我从未吃过,螃蟹却不是第一次品尝,也算个老英雄吧。中国人吃螃蟹的历史源远流长,究竟始于何时,大概很难精确考证了。但在文学作品中,第一个绘声绘色详细描写吃螃蟹场景的,大概非《红楼梦》莫属。

《红楼梦》第37回中,姐妹们深秋起诗社,湘云提出要做东,宝钗知道湘云生活艰难,主动说自己家稻田“地里出的好螃蟹”,“我和我哥哥说,要他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来,再备四五桌果碟子,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呢?于是,便有了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持螯赏桂”之际那令人捧腹的动人故事。

湘云次日便请贾母等赏桂花,贾母带了 王夫人凤姐兼请薛姨妈等进园来。在藕香榭两棵桂花树下放两张竹案,取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洗了手。凤姐吩咐:螃蟹不可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里,拿十个来,吃了再拿。 又说:把酒烫的滚热的拿来。 食蟹饮酒中,凤姐儿和鸳鸯嘲笑,不防被平儿抹了一脸的螃蟹黄子。大家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宝玉提出今日持螯赏桂,不可无诗,提议就以螃蟹为题作诗,姐妹们群起相应。构思之际,湘云出一回神,又看袭人等吃螃蟹。黛玉因不大吃螃蟹,拿着钓竿钓鱼。宝钗拿一枝桂花赏玩,抓了桂蕊引游鱼唼喋。迎春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探春和李纨惜春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随即,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各有了一首咏螃蟹的七律诗。

宝玉的诗先做成,诗中写道: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黛玉提起笔来一挥而就,众人看道: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宝钗说自己勉强了一首,未必好,说着也写了出来。大家看时,写道是: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众人看毕,都说宝钗这首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于是评定宝钗第一,为咏螃蟹的最佳之作。宝钗诗究竟寓了些什么“大意”,又怎么个“太毒”法,作者没有交代,留给了读者一个哑谜,也给后来的红学家们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多年来,红学家们按照曹雪芹的思路,纷纷都去猜这个螃蟹咏的谜,热衷探寻薛宝钗诗中的微言大义。有的说薛宝钗是在讽刺林黛玉,有的说薛宝钗是在挖苦贾宝玉,有的说薛宝钗是在诅咒贾雨村,还有的说薛宝钗是为自己画像,自己讽刺自己,诸多说法,互相抵牾,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似乎各有道理,但又各有说不通的地方,迄今也没有个统一的解释。

其实,红学家们都有点剑走偏锋,囿于“猜笨谜”不能自拔,倘若很好地研究一下中国的食蟹文化,《红楼梦》中的螃蟹咏,本不难理解。笔者在《“持螯赏桂”南俗也》一文中,曾分析书中描写所写所食螃蟹乃是淡水蟹,食蟹方法乃是南方人的习惯,桂花阴下食蟹也是江南特有的习俗。这些都不是北京西山茅屋中的那个曹雪芹所能写出来的,按照曹雪芹思路去解释“持螯赏桂”难免曲解。

“持螯赏桂”这种风雅习俗的形成,没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是不可能的。中华文明开化很早,从来不缺世界第一,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一定是中国人。中国人食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有勇士“巴解”以篝火之计消灭六跪而二螯的夹人虫的记载。巴解顺便尝了一下这种外貌狰狞者的味道,这一大胆品尝不要紧,却从此开辟了中国人的食蟹历史。

西周时也有关于人们吃蟹酱的记载,世界上第一部《蟹志》写于唐代,表明中国人普遍食蟹的历史至少也有一千年了。宝玉诗中说的“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指的就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苏东坡不仅是个大文学家,也是个大美食家,一生嗜蟹成癖。他不仅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曾写过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并曾留下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之佳话。

中国人食蟹的历史虽早,但似乎并不普遍,以至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江南各地螃蟹成灾,在史书中被称为蟹厄。据《国语》记载:公元前483年,吴国发生了一次蟹灾,蟹吃光了稻谷,以至于越王勾践攻打吴国的计划也泡汤了。另据《搜神记》记载,公元283年,江苏吴县发生蟹害其众履野,大食稻为灾。《平江记事》还记载一次蟹厄:元代大德丁未(1307)年,吴中地区 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可见在当时农民的眼里,螃蟹在当时如同蝗虫一样可怕。

直到明代还有螃蟹为害的记录,说明那时民间吃螃蟹还不普遍。大家都津津乐道的那个著名的清官海瑞,在浙江淳安县担任知县时,还发现一到秋天,“披坚执锐”的“夹人虫”便横行田中,将稻谷糟蹋殆尽。老百姓无奈之下,只好焚香点烛祈求老天,或者对着螃蟹哭拜祈求。海瑞查明蟹灾后,带头烧煮“夹人虫”吃,“民亦竞相捕食”,不久就将螃蟹扫荡一空,保护了庄稼安全,还为民间寻找到一道美味佳肴。

我们回过头来看薛宝钗的《螃蟹咏》诗句:“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诗中引申意义固然有讽刺世人之义,但本意还是说把螃蟹捉来,放在锅里蒸来吃,有利于保护稻谷,方能禾黍飘香。“持螯赏桂”之前,薛宝钗就说这是自己家稻田“地里出的好螃蟹”,并且一要就是“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可见他家稻田里螃蟹很多。那个时候可没有人工养蟹,所有螃蟹都是野生的。

由于螃蟹八爪横行的特性,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用他来比喻横行乡里之徒。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咏蟹诗说:“怒目横行与虎争,未免人间五鼎烹。”明朝文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写道:“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都是以蟹喻人、讽喻世人的千古佳句。薛宝钗的“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也不过是学着古人以螃蟹讽喻世人而已,未必有具体所指。《红楼梦》不过是写姐妹们风雅生活中的游戏笔墨而已,解读时不必过于穿凿。

虽然对这些螃蟹诗无须过度解读,但对书中“持螯赏桂”的习俗却不应忽略。“对兹佳品酬佳节”,“持螯更喜桂阴凉”,“桂拂清风菊带霜”,说明这是江南“天香云外飘”的重阳节情境。烹调时用笼蒸螃蟹方法,“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酒未敌腥还用菊”,醋添味、姜暖胃、酒除寒、菊涤腥,取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洗手,也正是江南人的食蟹习惯。这一点对于正确解读《红楼梦》很重要,请爱好《红楼梦》的朋友千万不要忽略。

 

2010925于长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