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红学开山祖——周松霭
(2012-01-04 19:02:30)
标签:
文化 |
分类: 浙红剪影 |
浙红剪影之一
红学就是研究《红楼梦》所有学说的总称,为我国当代显学之一。红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肇始之初为索隐红学,嗣后方衍生出评点红学、考证红学、探佚红学等。红学第一部索隐著作为《阅红楼梦随笔》,《阅红楼梦随笔》的作者为清乾隆年间的周春。因此,周春既是《红楼梦》研究索隐派的开山者,也是百年红学的创始人之一。
红学界好多人认为周春乃籍籍无名之辈,其实不然,周春在有清一代为官为文均多所建树,亦属历史名人之列。《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即有周春传略,对其人其事评价不低。《清史稿》周春传全文如下:
周春,字松霭,海宁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官广西岑溪县知县。革陋规,几微不以扰民,有古循吏风。以忧去官,岑溪人构祠祀焉。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二十年,卒,年八十七。春博学好古,两亲服阕,年未五十,不谒选。著十三经音略十三卷,专考经音,以陆氏释文为权舆,参以玉篇、广均、五经文字诸书音,字必审音,音必归母,谨严细密,丝毫不假。他著又有《中文孝经》一卷,《尔雅补注》四卷,《小学馀论》二卷,《代北姓谱》二卷,《辽金元姓谱》一卷,《辽诗话》一卷,《选材录》一卷,《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八卷。
廿五史记载人物多疏略,稗史小道,稗官小人,红学小事,当然不能入列传内容。关于周春及其《红楼梦》研究的事迹,有另作详细介绍之必要。
周春(1728~1815年),浙西海宁盐官人。字芚兮,号松霭,晚号黍谷居士,又号内乐村叟。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在家候选十余年,潜研经史,刊刻自著书六种。后授广西岑溪知县,任内革除陋规,统一斗秤,清理田户,兴修水利,政绩颇著。父死丁忧离任前,周春捐献俸禄,为百姓偿付所欠公家借谷100余石,以致归家路费无着,后受聘修《梧郡志》,书成以所得充川资乃得归家。当地百姓深受感动,建生祠以纪念。
周春归家后绝意仕途,专心著述,一生博学多识,著作颇丰。所居书斋插架环列,起卧其中三十余年如一日。年过七十,还开始学习天文、数学,一年后居然能推算出日月食,并作《放歌行》抒发内心喜悦之情。周春做学问精研好古,范围广泛,有专著数十种。尤工音韵学,有《十三经音略》、《杜诗双声叠韵谱话》、《小学余论》,合称《音学三书》。经学有《古文尚书》、《尔雅补注》、《续经籍题跋》等。史学有《西夏书》、《代北姓谱》、《辽金元姓谱》、《辽诗话》等。地方掌故有《海昌胜览》、《海昌拾遗》、《海潮说》等。其他还有《松霭吟稿》、《松霭诗话》、《选材录》、《类说》、《恶昙奥论》、《佛尔雅》等。
周春与曹雪芹为同时代人,出生比曹雪芹略早,去世又大大晚于曹雪芹,故与《红楼梦》有不解之缘。他一生兴趣广泛,曾浸淫数十年精心研读《红楼梦》,广泛收集有关《红楼梦》的资料,并撰写了红学专著《阅红楼梦随笔》。书中有本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所作的自序,可以证实这是我国《红楼梦》研究史上,目前所知的最早一部红学专著。
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内容丰富,涉猎甚广。在红学史上,最起码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提出“张侯家事说”,开创了索隐红学的先河;二是提出120回本《红楼梦》的出处,否定了高鹗续书说;三是他以诗记录了自己阅读的那部《红楼梦》内容,既提出又动摇了曹雪芹作者说。
第一,关于“张侯家事说”。周春在《红楼梦记》中指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太傅,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上元县人。癸亥、甲子间,余读书家塾,听父老谈张侯事,虽不能尽记,约略与此书相符,然犹不敢臆断。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南通志》、《随园诗话》、《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义矣。
为验证其说,周春又指出:案靖逆襄壮侯勇长子恪定侯云翼,幼子宁国府知府云翰,此宁国、荣国之名所由起也。襄壮祖籍辽左,父通,流寓汉中之洋县,既贵,迁于长安,恪定开阃云间,复移家金陵,遂占籍焉。其曰代善者,即恪定之子宗仁也,由孝廉宫中翰,袭侯十年,结客好施,废家资百万而卒。其曰史太君者,即宗仁妻高氏也,建昌太宗琦女,能诗,有《红雪轩集》。宗仁在时,预埋三十万于后园,交其子谦,方得袭爵。
周春的“张侯家事说”并不科学,捕风捉影,牵强附会,证据薄弱,对后世红学影响不大。结果被周汝昌先生讥讽为“红学在东南半壁-兴起,那兆头就不怎么美妙”。这是由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周春生活在清乾嘉年间,他的红学著作《阅红楼梦随笔》,产生于乾嘉朴学流行的背景下,书中所表达的红学观点,与乾嘉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本人的治学方向、研究态度和行文习惯,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无须多加指摘。
第二,关于120回本《红楼梦》的出处。自胡适先生开创的新红学创立以来,红学界一直相信,《红楼梦》的原作者是曹雪芹,后40回的续作者是高鹗。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发现之后,此说遂被动摇。周春指出:“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钞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省试,必携带人闱,闽中传为佳话。时始闻《红楼梦》之名,而未得见也。壬子冬,知吴门坊间已开雕矣。”
这段资料是周春“甲寅七月十五日”所记,据此可知,至晚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已有120回本《红楼梦》钞本流行,苏州书商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冬即已开雕印行,住在海宁的他是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买到《红楼梦》的。而红学界一直认为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和高鹗方在北京以木活字排印《红楼梦》行世,通称“程甲本”。乾隆五十七年(1792),程高二人“补遗订讹”后重新排印发行,通称“程乙本”。根据周春记载,显然在程高本之前,便有120回“雁隅本”存在;苏州开雕《红楼梦》的时间,与程乙本同时;他自己购买的《红楼梦》,也未必是北京出版的程高本。
第三,关于周春阅读的那部《红楼梦》内容及其作者。毋庸讳言,周春认为《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他说:(《红楼梦》书中)其曰林如海者,即曹雪芹之父楝亭也,楝亭名寅,字子清,号荔轩,满洲人,官江宁织造,四任巡盐。曹则何以庾词曰林?盖曹本作【上棘下曰】,与林并为双木。作者于张字曰挂弓,显而易见;于林字曰双木,隐而难知也。嗟乎!贾假甄真,镜花水月,本不必求其人以实之。但此书以双玉为关键,若不溯二姓之源流,又焉知作者之命意乎?
显然,周春的曹雪芹认知,也出于他的索隐,乃是附会出来的结论,并非科学考证。但我们根据他的说法还可以进一步追索,周春于乾隆五十九年购买并详阅的那部《红楼梦》,是否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脂本《石头记》或程高本《红楼梦》?如果不是,那又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呢?
乾隆五十九年(1794),周春阅《红楼梦》之余暇,曾作八首七律题诗题咏该小说,载于《阅红楼梦随笔》。诗中说:
青童暂谪到人间,风貌羊车掷果班。梦里香衾窥也字,尊前宝袜隔巫山。
气吐幽兰梦想通,觉来潘簟竟床空。多情合是鸳鸯鸟,介节谁知蝳蝐虫。
在“梦里香衾窥也字”一句后,周春自注说明:“也”字是取《说文》本义,即指“女阴也”。今本《石头记》或《红楼梦》,虽然也有一些不洁的文字,但从来就没有任何关于贾宝玉或其他什么人梦里偷窥女阴的描写。周汝昌先生据此愤愤地责难道,这是周春误读《红楼梦》的记载:“这真可以说是恶道,无论思想见解,还是诗格文词,都令人厌薄。”
但是,我们不难反思一下,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周春看到的那部《红楼梦》中,没有“梦里香衾窥也字”的内容呢?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周春是凭空捏造、心地肮脏、蓄意污损《红楼梦》呢?又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周春看到的《红楼梦》,不是同今本不同的一部不洁的《红楼梦》呢?联系到袁枚、明义、永忠记载的那部曹雪芹所撰描写“女校书”生活的《红楼梦》,书中有“梦里香衾窥也字”的描述,不是很有可能,很发人深省么?
周春与袁枚都是浙西人,籍贯相近,年龄相仿。他们关于《红楼梦》的记载,又都涉及一些今本所没有的文字不洁的写妓女生活的内容,说明他们所读的《红楼梦》,很可能是同一部小说,这部《红楼梦》乃是一个名叫曹雪芹的人拿出来的,与今本《石头记》或《红楼梦》有密切联系也有重大区别。(有关袁枚记载的《红楼梦》以及曹雪芹身世,我们在下一节再详加介绍)周春的记载,既肯定了曹雪芹的著作权,又动摇了曹雪芹作者说;肯定的是那部不洁《红楼梦》的著作权;动摇的是今本《石头记》或《红楼梦》的作者说。
周春长寿,嘉庆十四年(1809),八十一岁时还作《耄餘詩話》,几乎经历过《红楼梦》问世流布的全过程。周春与当时杭州颇有名气的文学人物如沈德潛、杭世骏、袁枚等人均熟识,这些人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一些关于《红楼梦》的记载。周春阅读过袁枚的《随园诗话》,曾直接指出袁枚关于《红楼梦》大观园出自于“随园”的说法不可信。周春的红学经历以及见解,对红学发祥于杭州,始盛于浙西,是很有启发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