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怀表是《红楼梦》成书于乾隆时代的物证么
(2011-12-24 20:39:59)
标签:
文化 |
分类: 红学争鸣 |
贾宝玉的怀表是《红楼梦》成书于乾隆时代的物证么
自从抛出所谓“土默热红学”之后,土默热教授每年都要遭到主流红学和异端红学的无数次两面夹击,早已习以为常。对这些攻击甚至诋毁土默热红学的文章,老人家一般不予作复,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属于“关公战秦琼”之类,与土默热红学并不在一个学术平台上,不论谁胜谁负都没什么意思。但是,前几天发现有个叫“铁木唐”的网友,发表了一篇题为《〈红楼梦〉成书年代的物证》的文章,提出了以贾宝玉佩戴的“怀表”为证,驳斥土默热的洪昇著书说,并要求土默热“纠正错误,服从真理”。既然已经上升到了“真理”的高度,看来确有必要回答一下了。土老师不愿打口水仗,也只能有事弟子服其劳,由我老逄罗嗦几句。
铁木 唐先生的文章不长,全文如下:
《红楼梦》成书年代的物证
(2011-11-24 09:12:10)
且不说铁木唐先生文中所列举的“不要小看旗人,‘葬花’的典故可是出自纳兰性德(1654—1685)”,“怀古十谜中的《淮阴怀古》,隐的谜底是怀表。‘不是怀表,哪来的怀音(淮阴)’呢?”这些所谓的研究有索隐附会“猜笨谜”之嫌,也不说“1716年以前死去的、跟《红楼梦》不沾边的文人,不要跳出坟墓来凑热闹。《红楼梦》著作权争夺的把戏应尽早散场”,语言之非学术性霸道无理。仅仅从逻辑思维上说,铁木唐先生大概就忘记了自己要证明什么。铁木唐先生要论证《红楼梦》成书于1716年之后,却举出了1654——1685的纳兰性德为证,这不是自掴嘴巴么?铁木唐先生是主张曹雪芹之父曹頫著书说的,也属于“《红楼梦》著作权争夺的把戏”范畴,是否也应该“尽早散场”呢?枪炮都是有反坐力的,建议铁木唐先生写文章前,先考虑清楚逻辑关系之后再下笔,不要敌人没打到先伤了自己。
对于这些琐碎的问题不争辩也罢,谁写文章都可能有一时犯浑的时候,还是谈一谈铁木唐先生的主要证据“怀表”吧。铁木唐先生据说是查阅了《中国科技史·轻工》一书:“外国商人首次向中国输入钟表是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五月。”“乾隆五十六年(1791),据一份海关文件记载,这一年进口钟、表共1025件。”不知铁木唐先生列举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证据是什么意思,难道认为《红楼梦》创作于此时吗?这个时候不仅曹雪芹早已作古,其父曹頫更是墓门已拱了。对铁木唐先生的这点犯浑也可以忽略不计,再说其提出的“外国商人首次向中国输入钟表是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五月”一说吧,能成为《红楼梦》创作于1716年之后的证据么?无须否定《中国科技史·轻工》关于中国进口钟表历史的记载,但这部史籍中记载的可是“外国商人”输入中国的钟表啊。铁木唐先生应该知道,最先将钟表带入中国的,并非“外国商人”,而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钟表最早进入中国的时间也不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五月”,而是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的事情。中国的钟表界至今还尊利玛窦为“祖师爷”,不信您去问老钟表匠试试。
《红楼梦》书中所见的钟表,出现次数最多且描写最细微的是“自鸣钟”。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着,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若又是一连八九下。”可见这种钟的形状像个“匣子”,里面有秤砣似的“咯当咯当”摇晃的钟摆,到时会发出“铜磬一般”声音自鸣报时。有钟摆的钟,是荷兰天文学家海更斯于1656年设计,1657投入生产的,此时正是中国清朝的顺治十四年至十五年。
铁木唐先生论证的不是自鸣钟,而是怀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描写宝玉深夜冒雨来到黛玉下处,黛玉说时间晚了,“宝玉听说回手向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一个金表来,瞧了一瞧,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忙又揣了。说道:‘原该歇了,又扰的你劳了半日神。’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书中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也都有宝玉看表的描述。宝玉所佩之表,需要从怀里掏出来看,显然是一块怀表;再从其形状“核桃大小”的描述来看,这又是一块早期的怀表。在世界钟表史上,德国纽仑堡人于1564年制成圆球型的“纽仑堡蛋”,乃是怀表的雏形。1657年荷兰人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又发明了“游丝”,提高了表的准确度,但此时的怀表形状仍旧像核桃一样笨重。直到1710年英国人葛量汉发明了“工字轮擒纵器”,使表身薄型化,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薄圆形机械怀表。宝玉佩戴的那块怀表,有时针分针装置,厚得像核桃一般,应该是1675年(康熙十四年)以后,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以前的产品,而不是铁木唐先生所说的1716年以后的怀表。
可能有的朋友还要问,洪昇作为杭州的望族出身,有条件接触到西方传教士带来到钟表么?洪昇逝世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有可能接触到那种核桃一样的怀表么?如前所述,在1716年外国商人大批量向中国输入钟表之前,明清宫廷、官僚、富商拥有的钟表,都是西方传教士带进来的。洪昇的故乡杭州西溪,早在明朝末期的1643年,便有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来此传教,卫匡国逝世于1661年,其墓地就在西溪。作为宋明两代杭州四大家族之一的洪氏家族,完全有条件接触到卫匡国带来的西方钟表。另外,洪昇的外祖父兼妻祖父黄机,官为当朝宰相兼礼部尚书,也完全有条件接触到传教士们供奉宫廷的钟表。贾宝玉佩戴的那种核桃般的钟表,早在康熙十四年(1675)便已制造出来了,洪昇人生的后三十年,接触到此类洋玩意,应不成问题。由此可见,《红楼梦》书中贾宝玉所佩戴的怀表,可以是《红楼梦》成书年代的证物,但所证年代恰恰是洪昇生活的清初顺康时期,却不是曹雪芹生活的乾隆时期,因为那个时候核桃一样的怀表早已过时。
笔者以上阐述的这些内容,参考了张寿平先生所撰《〈红楼梦〉中所见的钟与表》,此文原载于《红楼梦学刊》,建议铁木唐先生找来仔细看看,以免半瓶子水就淌得很,贻笑大方。查铁木唐先生的博客,涉红的“猜笨谜”文章不少,但往往是信马由缰、前后矛盾、不知所云之作,基本不值得一读。从《曹頫著120回〈石头记〉出土》这篇从题目到内容都不通的文章可知,铁木唐先生既附和陈林先生的“曹頫著书说”,又以捍卫曹雪芹“著作权”为己任,实在不晓得他如何解决这种自相矛盾。用他自己的话说:“生于1706年6月8日、活了69岁”的曹頫,如何能在1715(或1724)年生出儿子曹雪芹?然后再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父子二人都统统死翘翘后,再用“外国商人大批量输入钟表”为背景创作《红楼梦》?如果说不清楚的话,还是把您自己的话回敬自己吧——请您自己“纠正错误,服从真理”,这种不着边际的“《红楼梦》著作权争夺的把戏应尽早散场”。“没有什么面子丢的。谢谢! ”
2011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