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胡庸医与虎狼药

(2011-05-21 14:29:22)
标签:

《红楼梦》

医药

时代背景

文化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也谈胡庸医与虎狼药

土默热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以较大篇幅,详细描写了一个“胡庸医”和“虎狼药”的故事。这位胡庸医是否姓胡,作者在正文中并未交代清楚,只是在回目中用了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几个字,所以我们权当他就是一个姓胡的庸医吧。作者之所以用“胡庸医”一词来为这个医生命名,是否还有别的用意可以解释,我们下文再议。

这个胡庸医的医术是否真的“庸”,似乎大有商榷余地。书中交代,宝玉心爱的丫鬟晴雯,因夜间外出受凉得了外感风寒,遂请胡庸医来诊治。胡庸医一到,并未问询晴雯的症状,连晴雯的脸和手都没看,一出手就为病人诊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胡庸医切脉在先,说明他对自己的医术还是十分自信的。

仅仅根据晴雯的脉象,胡庸医就迅速断定了病症:小姐的症是外感内滞,近日时气不好,竟算是个小伤寒。胡庸医的这个诊断是否正确呢?作者没有交代,但在胡庸医走后,宝玉又请太医院的王太医来复诊,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复诊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新意,与胡庸医的诊断结论基本相同。

书中描写胡庸医之“庸”,并不在诊断方面,而是在用药方面。胡庸医认为晴雯的病是小病,很容易便可治好:幸亏是小姐素日饮食有限,风寒也不大,不过是血气原弱,偶然沾带了些,吃两剂药疏散疏散就好了。然后就信心十足地开了一个枳实、麻黄等烈性药物在内的方子。

宝玉见药方中有枳实、麻黄,便认为这是“虎狼药”,女孩儿断断用不得的,于是便弃置不用,另请王太医来诊治用药。王太医的方子中果然没有了“虎狼药”,而换成药性平和的另几味,但似乎也医不好病。晴雯服了两和药之后,夜间虽有些汗,还未见效,仍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第二天虽然稍减了烧,仍是头疼,只好用西洋药“依弗那”配合医治。

到第三天的时候,晴雯吃了药,仍不见病退,急的乱骂大夫,说:只会骗人的钱,一剂好药也不给人吃。就在这个晚上,发生了“勇晴雯病补孔雀裘”的故事,致使其病情转重。胡庸医打包票吃两剂药疏散疏散就好了的病,吃了三天王太医的药,反而转重了,究竟谁是庸医,似乎还真不好说。

《红楼梦》描写的这个医案,仅从字面上看,似乎不容易看出其中端倪。《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将“麻黄、枳实”视为“虎狼药”?宝玉为什么认为女孩儿万万不可使用“虎狼药”?又为什么把敢于使用“虎狼药”的医生称为庸医并让他姓胡?如果了解一点中医中药在清朝初年的两段特殊历史,这些疑问就不难解开了。

胡庸医药方中的两味所谓虎狼之剂,枳实的功效是破气、散痞、泻痰、消积,麻黄的功效是发汗、平喘、利水,可以说都是外感内滞的对症之药。胡庸医将晴雯之病视为“小伤寒”,为伤寒表实症,加之晴雯虽为女子,然素日比别人气壮,不畏寒冷,径用中医验方“麻黄汤”发汗似乎并无不妥!就是今天的中医,给女孩子开药方,也未必不用此药,只不过在剂量上适当注意一些罢了。

那么《红楼梦》中对医学知识只是一知半解的贾宝玉,却为何要说:该死、该死,这枳实、麻黄女孩们如何禁得呢?原来,明末清初,中医学界经历了一场伤寒“经方派”与“温凉派”之争,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凉派”于清初大兴其道,江南无正伤寒之论为时医奉为圭臬。王太医对晴雯之病,按照外感风寒来治,使用的是“温凉派”的方子,而不肯用“经方派”之药,故用药轻飘。

当时的“温凉派”医生开处方,往往视麻黄之属为蛇蝎之物,多用桑叶、连翘代之。王太医者用药力求稳妥,所处伤寒方中径入当归、陈皮、白芍等理气补血药品,药之分量也减了些。也正因为此,晴雯之病方久治不愈,一直迁延至病补孔雀裘。岂不知麻黄、枳实只要剂量得当,不造成大汗亡阳,并无不妥。王太医宗法“温凉派”,开方用药未免太过谨慎!

书中贾宝玉曾针对胡庸医和王太医的不同处方,大发了一通感慨:“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指王太医)瞧了,还说我禁不住麻黄、石膏、枳实等狼虎药。我和你们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的白海棠,连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如何禁得起? 这是用通俗语言表达出的典型的伤寒“温凉派”观点。

那么,在中医伤寒“温凉派”大行其道之时,《红楼梦》中为什么又能出来一个胡庸医,公然用麻黄、枳实等“虎狼药”,来治疗伤寒表实症呢?原来,“胡庸医”未必姓胡,作者在书中正文也从未说他姓胡,仅在回目中提及一句“胡庸医”,很大可能并非指其人姓胡,而是代指“胡人”、“胡虏”的医生!明末清初江南士大夫阶层往往将入主中原的异族称为胡人,一句“胡庸医”,也足以看出作者的民族主义情绪。

满族入关前,多信奉蒙医蒙药。清朝军队是由满州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混合而成的军队,随军多蒙医。明清鼎革后,太医院也用了一些蒙医。蒙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就是为了立竿见影,敢于用生药猛药。他们按照草原用药水准,给从草原刚刚入关的皇亲国戚看病,也往往有奇效,以用药狠而著称的蒙古大夫,当时也因此成名。《红楼梦》书中这个敢于使用“虎狼药”的胡庸医,很可能就是代指“蒙古大夫”。

在今天的民间,人们往往把医术低劣却专下猛药的医生,戏称为“蒙古大夫”。其实,蒙医药乃是一门经历千年考验的科学医药学体系,在治疗黑红伤、续断正骨、风湿麻痹等方面往往有奇效。《汉书苏武传》中就曾有塞外医生为苏武治病的记载。苏武宁死不降拔刀自刎,卫律指使医生在地上挖坑,在坑中点燃微火,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内熏烤,并踩背使淤血流出。已经断气苏武,就这样居然又活了过来。

问题不在于中医伤寒“温凉派”与“蒙古大夫”孰优孰劣,而在于通过《红楼梦》中这段“胡庸医乱用虎狼药”故事的描写,可以从一个侧面判断出小说作品的时代背景。首先,中医伤寒“温凉派”流行于明末清初,“蒙古大夫”进太医院也是在清朝初期,可以看出《红楼梦》故事发生的时间就在明清鼎革后的清初,而不是清中叶乾隆年间。

其次,从《红楼梦》作者通过贾宝玉之口贬抑乱用虎狼药的“胡庸医”,尊崇中医伤寒“温凉派”,也可以看出作者最起码是个有一定民族主义情结的汉人,很可能出身于江南士大夫阶层。明清鼎革后,大多数江南士绅拒绝出仕新朝,转而从事医学谋生,“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文人学习医学知识成了当时江南的社会风气,他们接受的也往往是伤寒“温凉派”中医理论。《红楼梦》作者应是一个粗具医学素养并熟谙伤寒“温凉派”医药理论的江南文人。

再次,乾隆中叶的曹雪芹,不可能有滋有味地去写“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的故事。首先是曹雪芹出生于旗人家庭,属于焦大一类旗人王公的奴才,从心理上不应该排斥“胡庸医”,更不该让他公然姓“胡”,须知在“夷狄之辩”非常敏感的乾隆朝,曹雪芹怎敢如此放肆?其次是曹家入旗已久,一直找“蒙古大夫”看病,加之康熙皇帝曾多次赐药给曹寅治病,所赐之方也多为“蒙古大夫”药方,受恩深重的曹家如果贬斥“虎狼药”,简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莫大罪过!

20115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