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绛珠草就是湘妃竹

(2011-02-20 16:45:08)
标签:

文化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绛珠草就是湘妃竹

土默热

《红楼梦》开篇便以“绛珠还泪”的故事,为宝黛爱情作了一个凄婉的铺垫——据说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由于经常得到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遂得脱却草胎木质,修成一个人形女体,二者之间也因此而产生了缠绵不尽之情。后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子便欲追随下凡,以一生所有的眼泪,来偿还其滋润之情,酬报其灌溉之德。于是,在人间的大观园中,便展开了林黛玉以无尽泪水,终生为宝二哥偿还情债的故事。

《红楼梦》宝黛之间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不仅感动了历代读者的同情之心,也打动了历代文人的好奇之心——此“绛珠草”究竟属于何物?《红楼梦》作者又为什么要以此为象征来铺叙爱情故事?于是,红学界关于“绛珠草”之种种考证索隐(严格说是臆测)结果,便逐次诞生了:有的人认为绛珠草便是东北深山密林中出产的“人参草”,有的人认为绛珠草乃是俗称“红姑娘”的灯笼草,还有人认为绛珠草应是《尔雅》所说的寒浆草,如此等等,五花八门,离奇古怪,不一而足。

这些考证索隐的一个共同点,便是都把“绛珠”视为血泪的象征,因此试图在自然界中去寻找一种头顶生有一颗红色珠子的草本植物,以其类似眼泪的形象去附会绛珠草。绛珠草象征血泪的寓意本不错,问题是自然界此等模样的草可谓多矣,似这样猜笨谜就是费时一万年,寻找到十万种答案,也找不到这些草本植物与红楼爱情的关系,也无助于对“绛珠还泪”故事的正确解读。因此,只有把眼光从自然界的漫山遍野中,回归到《红楼梦》文本内,从文化层面展开对绛珠草的研究,方有希望得出正确的答案。

凡是熟读《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绛珠草是林黛玉的象征,而林黛玉的最大特点有三:一是终日因感伤而淌眼抹泪,泪水几乎无尽无休;二是居住在龙吟细细,凤尾潇潇的潇湘馆中,窗前昼夜竹影摇曳;三是以一个清纯少女的形象,却获得了一个潇湘妃子的雅号。林黛玉这三大特点与绛珠草有什么意义上的关联么?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内在联系说明,《红楼梦》作者在书中的绛珠草身上,不是一般地以血泪去比附,而是特指潇湘馆中潇湘妃子的眼泪!

何谓潇湘妃子?在《红楼梦》书中这是林黛玉的雅号,而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史上,却与舜帝与娥皇女英的凄美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传说舜帝南巡不幸死于苍梧之野,二妃寻夫至潇湘之地,哭泣的泪水染红了当地九嶷山上的竹林,因此才有了雅称湘妃竹的斑竹。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泪挥,竹尽斑。明代王象晋《群芳谱》称: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者。诸多史料足证斑竹与湘妃关系的传说源远流长。

湘妃竹学名 Phyllostachys bambussoides cv.tanakae,属禾本科-竹亚科-倭竹族-刚竹属(毛竹属),竹杆通身有紫褐色斑,是一种著名的庭院观赏用竹。斑竹生态习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在我国江南各省均有分布,江浙两省的古“吴地”尤多(见附图一)。在文化层面上,湘妃就是潇湘妃子,就是娥皇女英,因此千百年来,湘妃竹一直是血泪的象征。历代文人以湘妃竹形象为血泪之情一咏三叹的作品可谓车载斗量,伟大诗人屈原《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乃是最早的歌颂湘妃的不朽诗篇;清初著名文人洪昇便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千古名句,成为歌颂斑竹与泪水关系的千古名句,曾被毛泽东老人家整体化入自己的诗中。

因此,综合《红楼梦》书中“绛珠草”、“潇湘馆”、“潇湘妃子”等对林黛玉形象的刻画用语来看,所谓“绛珠草”,就是指文化层面上的湘妃竹即斑竹无疑。那么,有的朋友可能还会发问,绛珠草为湘妃竹形象所化用于代表血泪可以理解,但是《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还要杜撰一个绛珠草下凡为神瑛侍者还泪的故事,以表现书中的宝黛爱情呢?要想搞清这个问题,靠猜笨谜的方法还是不行,还必须从传统文化的层面上,对《红楼梦》作者之所以在创作中如此审美建构做出正确解读。

朋友们还记得吧?《红楼梦》作者交代绛珠草的来历时,特意说她来源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懂得点佛教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西方灵河岸上”代指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即天竺,那么《红楼梦》中这株绛珠草难道还是从印度来的吗?非也。别忘了书中绛珠草前面还有一句“三生石畔”,三生石在哪里?就在杭州飞来峰下的天竺寺里嘛!“飞来峰”既是一处风景名胜,也是一处佛教名山,传说就是从古印度飞来的。飞来峰下有上中下三座天竺寺,三生石就位于中天竺寺内。《红楼梦》作者如此交代,无非就是告诉读者,这是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

有兴趣的朋友,到杭州不妨亲自去拜谒一下三生石。在三生石下盘桓沉思后,您就会明白,三生石的故事,与我国历史上一位大文学家苏轼有着密切关系,三生石上所刻僧圆泽三生转世的故事,就是苏轼亲自撰写的。那么苏轼与《红楼梦》“绛珠神瑛”故事的创作有什么关系吗?答案也是肯定的。这个苏轼,历史上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文学家,还是一位大画家、书法家,曾画有一幅名画《潇湘竹石图》,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墨客赞赏临摹。绛珠神瑛的形象设计,就与苏轼这幅名画有着直接关系。(见附图二)

请朋友们仔细琢磨琢磨:画面上一块巨石,石旁有一株柔弱的斑竹,二者之间似乎亲密无间、相依为命。降雨后,石上的流水滋润着竹子,对于这棵弱竹而言,石头确有“灌溉之德”;而竹子临风摇曳的柔姿,又似乎在五蕴之中表达自己的“缠绵之情”,并酬谢石头的“滋润之情”。由苏轼关于“三生石”的文章《僧圆泽传》,再到苏轼的《潇湘竹石图》,《红楼梦》作者受此启发影响,以石头与斑竹共生的形象,杜撰出一个三生石畔的潇湘妃子,为石头还泪的故事,不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么?

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红楼梦》三生石畔的那株柔弱的绛珠草,到了太虚幻境的判词图画中,却居然又变成了“两株枯木”。红学界的朋友都认为两株木头象征林黛玉的林字,那么何以非得是“枯木”呢?难道两株并未枯萎的树木不能象征林字么?“枯木”与石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还要从苏轼的另一幅名画《枯木怪石图》说起。(见附图三)《枯木怪石图》又名《木石图》,画面上,怪石尖峻硬实,枯木屈曲盘折,二者盘旋屈曲之中,凝聚成一团耿耿之气和浩然之脉。《红楼梦》作者一定要将宝黛爱情描写成“木石前盟”,与《木石图》之关系一目了然。

苏轼的画作传世珍品仅两幅,《枯木怪石图》已于抗战时期流入日本,《潇湘竹石图》现存中国美术馆,为国内苏轼绘画作品的孤本。有的朋友可能要问,如此珍稀的文物,《红楼梦》作者有可能看到吗?需要说明的是,苏轼作品原件虽然是孤品,但元明两代多文人摹本,如赵孟頫、管道升夫妇就曾临摹过苏轼的画作《潇湘竹石图》。《红楼梦》作者洪昇不仅家庭号称“书海”,收藏甚富,而且与清初的高士奇、梁清标等收藏大家来往密切,完全有可能亲自观赏到这些真品或摹品的。

《红楼梦》作者洪昇字昉思,家族祖居的国公府就在葛岭宝石山初阳台下,洪昇的名字以及他所创作的贾宝玉名字,都与“双悬日月”之宝石山密切相关,他为神瑛侍者来历杜撰的“赤霞宫”,也出自宝石山著名的“赤霞”摩崖刻石。他依据一块“三生石”、一块“赤霞石”、一幅《潇湘竹石图》、一幅《枯木怪石图》,创作出了绛珠仙子为神瑛侍者还泪的故事,并因此产生了“潇湘妃子”、“潇湘馆”、“木石前盟”等故事意象,显然都是受到了苏轼文化活动的强烈影响,并都与杭州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有关。

关于《红楼梦》作者洪昇与杭州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与苏轼所代表的文化现象之关系的研究,笔者在《三生石畔勘红楼》一书《红楼梦与东坡文化》一章中已做过详尽阐述,这里不再赘言。《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是杭州千年文化沃土中生长出来的奇葩,就连脂砚斋关于赵嬷嬷的一句批语“文忠公之嬷”,也是从“苏文忠公”的文章《乳母任氏墓志铭》中“赵郡苏轼子瞻之乳母任氏”一句发生联想,随手批注于书中的,可见脂砚斋早已看出了《红楼梦》与杭州及苏轼的关系。

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而《红楼梦》研究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研究《红楼梦》,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进行解读,方可窥见其中的文化真谛。《红楼梦》被放在清中叶乾隆时代北方旗人文化背景下被歪曲解读可谓久已,只有恢复其清初延续的晚明文化气脉之余韵,恢复其江南世族文化之底蕴,恢复其杭州西湖文化与西溪文化之流韵,方有望走上红学正轨。任何在清宫秘史中猎奇式地猜笨谜解读方法,任何根据曹雪芹身世将红楼文化向旗人文化的种种附会,都可以休矣。

                 2011220

 

 

 

 

 

附图一:斑竹

  

 

附图二:苏轼《潇湘竹石图》

 

 

附图三:苏轼《枯木怪石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