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春问腊到蓬莱——红楼赏梅与孤山探梅
(2010-12-23 20:50:09)
标签:
文化 |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
寻春问腊到蓬莱——红楼赏梅与孤山探梅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有爱花惜花的传统,如果有人问历史上被士大夫阶层歌咏最多的花是哪一种?任何人大概都会毫不犹豫地首推梅花。梅花,以其凌寒独放、俏不争春、暗香疏影的形象,一直是品行高洁者倾慕的对象和励志的象征。《红楼梦》作为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内心也蕴含着深深的梅花情结,并在作品中刻意酿造了芬芳浓郁的梅花品格。
《红楼梦》作者深谙古人以梅喻人的道理,习惯性地以梅花品格来比喻自己心目中高洁的女儿。《红楼梦》中以梅花喻人最明显的例子是李纨。描写姐妹们在大观园中掣花签时,李纨掣出了写着“霜晓寒姿”四字、画着一枝老梅的花签,并以“竹篱茅舍自甘心”一句古诗来诠解此签。李纨十分喜欢此签,一看便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 在元妃省亲时,李纨为“文采风流”匾额所作的诗中也说:“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足见她一直是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的老梅自居自况的。
《红楼梦》中以红梅象征的最典型人物是妙玉。作者刻意以“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境界,来形容她所居栊翠庵的高洁景象,也象征着她的冷艳寒香精神和孤芳自赏节操。贾宝玉受众姐妹之托到这里找她“乞红梅”,“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霜娥槛外梅”;妙玉不仅给了宝玉一枝硕大的梅花,而且还格外赠给了每人一支。可以说,妙玉的形象就是不愿与流俗同朽的“霜娥”,就是一株傲世独立的白雪红梅,不时散发出她独特的“暗香”和“寒香”。
《红楼梦》中以梅花喻人篇幅最多的人物乃是宝琴。宝玉踏雪寻梅之际,在粉妆银砌中忽见见到一幅奇妙动人的图画: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作者还刻意让她嫁给“梅翰林”之子,让她在《梅花观怀古》诗中咏出“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之句,在《西江月》中咏出“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之句,足见浓浓的以梅喻人之意。
《红楼梦》中以梅花喻人最巧妙的是两个女主人公宝钗和黛玉。在太虚幻境册子中,二人合用一幅图画、一首判词,并在“红楼梦曲子”中唱出“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这两句唱词出自明高启《梅花九首》“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诗句,全诗为:“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这首诗本来就是歌咏梅花的千古佳句,亦足见作者以梅花所代表的“高士”、“美人”形象,来象征钟爱的宝姐姐、林妹妹形象的良苦用心。
《红楼梦》不仅时时处处以梅花比喻女儿,在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中,也经常把梅花作为一种象征性吉祥物,信笔写入故事中。室内陈设的物品有“梅花式洋漆小几”,“梅花式雕漆几”,手炉中燃烧的是“梅花香饼儿”,过年的压岁锞子“也有梅花式的”。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为宝玉装饰通灵玉,蒸面食点心要用“梅花瓣样的银模子”,宝钗送燕窝捎带一包“梅片雪花洋糖”,黛玉斟茶“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宝玉挨打口渴要吃一碗“酸梅汤”,宝钗治病吃的冷香丸要用“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如此等等,梅花的形象在红楼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
姐妹们在大观园的风雅生活中,也经常以梅花为题目设计风雅活动。比如家庭中搞的“击鼓传梅”,所行之令就叫“春喜上眉梢”。大观园中行酒令,贾母的“六桥梅花香彻骨”, 薛姨妈的“梅花朵朵风前舞”,“十月梅花岭上香”,湘云的“直饮到梅梢月上”,都似乎就与梅花有着不解之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乃是“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共蠲得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水,此刻拿出来用梅花雪水沏上等茶,招待贾母、黛玉、宝玉一行,“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淳无比,赏赞不绝。”。
《红楼梦》直接而集中描写姐妹们赏梅咏梅的情节,是在“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一回中。宝玉踏雪赶往芦雪庵时,“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宝玉便立住,细细的赏玩一回方走。”因此,姐妹们便委派宝玉,前往栊翠庵访妙玉去乞红梅。不一会儿,只见宝玉笑欣欣的捧了一枝红梅进来。“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
接着便是姐妹们歌咏“红梅花”的情节。按照“赋得体”每人一首七律,以“红梅花”三个字作韵,邢岫烟作“红”字,李纹作“梅”字,薛宝琴作“花”字。宝玉另作一首“访妙玉乞红梅”。
邢岫烟的一首是《咏红梅花得“红”字》: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李纹的一首是《咏红梅花得“梅”字》: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薛宝琴的一首是《咏红梅花得“花”字》: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宝玉的一首《访妙玉乞红梅》是: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霜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关于《红楼梦》中“红梅花”诗的解读,红学界学者们的研究文章车载斗量,这里就不鹦鹉学舌了。前几天,看到某位红学大师大谈《红楼梦》是“京味小说”,不禁哑然失笑。如果说《红楼梦》是“京腔小说”还差不多,因为作品中虽然部分使用了吴语方言,但基本上是用北京话创作的;但绝对谈不上“京味小说”,而是地地道道的“江南味小说”。且不说书中那些民风民俗乃是糯糯软软的江南习俗,仅就书中所展现的那些桂花、梅花、桃花看,似乎就与北京不搭界,当然也同北京西山茅棚中的那个曹雪芹不沾边。
梅花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在我国基本上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历史上我国有很多赏梅胜地,如杭州的孤山、西溪和灵峰,苏州的邓蔚山、南京、无锡的梅园,都是观梅的好地方。那么,《红楼梦》作者描写的赏梅咏梅场面,是以哪里为原型创作的呢?我们从书中贾宝玉《访妙玉乞红梅》一诗透露的信息看,他向妙玉“乞红梅”的地方,即“寻春问腊”的地方,乃是在“蓬莱”,这个“蓬莱”应该是指杭州的孤山。
为什么这么推定呢?杭州孤山古称孤屿,又有梅花屿的别称。位於西湖西北角,四面碧波环绕,是西湖中最大的一个岛屿,也是观赏西湖景色最佳之地,早在唐宋就已闻名遐迩。因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蓬莱阁在水中央” 之句歌颂孤山美景,所以后来诗人往往以“蓬莱仙境”代指孤山。贾宝玉既然是“寻春问腊到蓬莱”,自然就是到孤山去乞红梅了。另从贾母行酒令时所说的“六桥梅花香彻骨”看,就是指在杭州苏堤“六桥”上所闻到的彻骨梅香,六桥梅花香气乃是从孤山飘下来的,该诗句自然也是“孤山探梅”的产物。
杭州的孤山、西溪与灵峰,历史上并称为西湖的三大观梅胜地。“孤山探梅”由来已久,已经成为我国梅文化的代表之地。“孤山探梅”的意境与我国历史上一位大名鼎鼎的隐士有关,这个人就是以“梅妻鹤子”著称的林逋林和靖。据《孤山旧志》记载,“林逋种梅三百六十余株,花既可观,实亦可售,每售梅实一株,可供一日之需。”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是我国咏梅诗最有代表性的千古佳句!《红楼梦》中通过赏梅、咏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梅事活动所体现出的隐士意境,都应该与这个林和靖所代表的梅文化息息相关。
《红楼梦》中描写的梅花品相,似乎还与杭州“西溪探梅”有着某种关系。杭州西溪号称“一曲溪流一曲烟”,历史上“香雪十八里”,也是一处探梅胜地,以“梅桃拥村,芦苇障目”而闻名,清代的“钱塘十八景”,其中就有“西溪探梅”。“西溪探梅”的最大特色是水中赏梅,清《西湖志》称:“西溪独胜于梅。盖居民以梅为业者多矣,种梅处不事杂植。梅大而有致、多而临水。早春花时,舟从梅下入,弥漫如雪,其梅以永兴寺前两株为最。梅品甚多,有湘萸、绿萼,花色不一,蔚成奇观”。
西溪梅花有别于他处的一个特点就是多古梅,干短粗壮,旧《西湖志》称:西溪“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树干短粗壮,形若黄山松。好事者取小棵树,做成盆景出售,而得其名。”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贾宝玉乞来的那枝红梅形状:“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显然是一枝形如黄山松的西溪古梅。
《红楼梦》书中姐妹们歌咏红梅花的地点芦雪庵,实地原型就在西溪的秋雪庵,芦花和梅花正是西溪的两大突出景色。西溪是洪昇和蕉园姐妹们的故乡,姐妹们结成“蕉园诗社”的地点,正是这白雪红梅交相辉映的西溪。孤山是洪昇晚年结“稗畦草堂”的吟啸之地,是洪昇回顾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的愧悔之地,也是他痛惜蕉园姐妹“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地方。洪昇,只有洪昇,才能依据孤山探梅和西溪探梅的原型景色,以及蕉园姐妹在这里的风雅生活,创作出《红楼梦》中那篇“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图画来!
附:《十月梅花自有因》
2010年9月4日“天涯社区”网站贴出署名“雨丝雪影”网友的文章:《〈红楼梦〉梅花花期探讨》。这是一篇很有见地的文章,作者并非红楼梦研究者,而是一个气象工作者。出于本职的敏感,对《红楼梦》作品中描写的“十月梅花”现象,从气候、物候的角度提出了质疑。
“雨丝雪影”网友认为:梅花开放多在冬末春初,在历史上众多咏梅诗中,无不把梅花和春联系在一起。而《红楼梦》描写的红梅开得似乎有点太早了。书中第四十八回写道:“展眼已是十月”,第五十回又说:“这才是十月,是头场雪”。而十月头场雪期间开红梅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一般说来,“雨丝雪影”网友关于梅花开于早春的论述是正确的。梅,蔷薇科,李属,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性喜温暖气候条件,开花期一般为三月中下旬,温度稍高的年份,花期在春节前后,最早也要到阴历十二月底。那么历史上有无十月红梅开的记载呢?答案是有的。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便有一首名为《十月梅花》的诗: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元代著名画家王冕有《梅花》诗一组,其二曰:
江南十月天雨霜,人间草木不敢芳。
独有溪头老梅树,面皮如夷生光芒。
朔风吹寒珠蕾裂,千花万花开白雪。
仿佛瑶台群玉妃,夜深下踏罗浮月。
银铛泠然动清韵,海烟不隔罗浮信。
相逢漫说岁寒盟,笑我飘流霜满□。
君家白露秋满缸,放怀饮我千百觞。
气酣脱颖恣盘礴,拍手大叫梅花王。
五更窗前博山冷,么凤飞鸣酒初醒。
起来笑揖石丈人,门外白云三万顷。
《全宋词》卷580中也有一首无名氏的词《十月梅》:
千林凋尽,一阳未报,已绽南枝。独对霜天,冒寒先占花期。清香映月浮动,临浅水、疏影斜欹。孤标不似,绿李夭桃,取次成蹊。纵寿阳、妆脸偏宜。应未笑、天然雅态冰肌。寄语高楼,凭栏羌管休吹。东君自是为主,调鼎鼐、终付他时。从今点缀,百草千花,须待春归。
从这些诗词中都不难看出,我国历史上江南一带确实存在着“十月红梅”的现象。一般说来,梅花十月早开,多发生在气候较冷、降雪较早的年份,《红楼梦》创作的时期正是中国气候五千年来的最冷时期——即从15世纪一直到19世纪的小冰河时期,当时的气温普遍要比现时要低 2℃,江南出现“十月梅花”现象就不奇怪了。
近年来我国江南也频繁出现“十月红梅”现象。据余杭新闻网2010年10月10日报道《奇了,金秋超山美人梅开花了》:余杭超山梅花的花期一般在每年的12月到3月,都是开放在每年最寒冷的时候,但是在超山风景区有许多棵美人梅在秋风刚起的十月迎风绽放了。在绿叶的映衬下,淡淡的余杭超山美人梅梅花显得格外妖娆,而且还有很多花苞正准备露出灿烂的笑容,这可谓是超山梅花除六瓣梅之外的另一奇景了。
另据网上报道,在浙江湖州,由于受冷空气影响,气温偏低,原本应在冬日里开放的梅花却在金秋十月吐露芬芳。不过这里所说的“十月梅花”现象都是发生在江南,而北京除了个别室内盆栽梅花外,室外露地栽培的梅花是没有的,曹雪芹生活的那个时代更没有。“雨丝雪影”网友大可不必为曹雪芹能否在北京写出“十月梅花”而伤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