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之言到多家共言——写在《土默热红学》出版五周
(2010-09-30 20:02:2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博主的话 |
——写在《土默热红学》出版五周年之际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红楼梦》爱好者纪念的日子——到今年十月份,《土默热红学》正式出版整整五周年了。这部专著的出版,代表着《红楼梦》研究领域一种全新的学说——土默热红学正式登上了文学殿堂,标志着百年红学一个全新的体系在学术创新中浴火重生。前几天,有几家出版社同土默热教授联系再版事宜,土老师委托我和逄冠卿老师代为处理。应对书商之余,我们感觉似乎还少了点什么事情没有做,于是约了几个土默热教授的学生和朋友,昨天晚上拎着两瓶茅台,齐集土府祝贺。酒酣耳热之际,说起五年中的酸甜苦辣,每个人的眼角都不由得有点发潮,有那么多感慨在酒桌上似乎要喷涌而出,话到舌尖却又显得那么苍白和凝滞,都随着茅台酒那热辣辣的一线流回了喉头。
作为一种全新的完整的红学体系,土默热红学是土默热教授积三十五年之功,独立完成的学术创造。作为土默热老师的朋友和学生,我们不仅信奉崇拜他的学说,更钦佩景仰他治学的执着和勤奋。《土默热红学》问世五年来,土默热老师依旧三十五年之一贯,完全在八小时以外,戴着他那在阳光下可以点燃香烟的老花镜,几乎每晚都伏案在昏黄的灯光下直到深夜,又先后编辑出版了《土默热红学》续编和补编、《土默热红学新突破》、《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三生石畔勘红楼》、《红楼梦与西溪文化》等十部专著,近日还有一部《土默热红学新进展》即将付梓。这样的治学毅力和工作效率绝不是常人可以想象得出的。土默热红学大厦上的每一块砖瓦,都散发着土默热老师心血和汗水的芳香。
2005年,《土默热红学》问世之初,土默热老师虽挟三十五年之厚重积累一鸣惊人,但其学说毕竟属于独行侠的一家之言。经过天南地北各路志同道合者的鼎力推荐,五年后的今天,已经出现了多家共言的令人欣喜局面。前几天,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主编、著名国学大师刘梦溪先生,在土默热教授的博客上发表评论:“龚鹏程先生为尊著台湾版所作序言,曾刊拙编《中国文化》杂志,不知看到否?台风云老板陈晓琳先生也极称大著。一家之言有成为多家共言的趋势,祝贺祝贺。先生是用真心研究红楼之人。佩服佩服。留一准确地址,《中国文化》及小书一册当寄呈指正。不备,此颂安吉。刘梦溪拜上。”这大概是《土默热红学》问世五周年之际,土默热老师所收到的最好礼物了。
刘梦溪先生提到的龚鹏程先生所作序言,系指台湾出版发行的《土默热:红学大突破》一书所载的《土默热红学小引》,后又在刘梦溪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杂志转载。2007年,台湾风云时代出版社社长陈晓琳先生慧眼识珠,决定在台重新编辑出版《土默热红学》一书,请龚鹏程先生作序绍介,并更名为《土默热:红学大突破》。龚鹏程先生历任台湾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职,近年还在大陆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任兼职教授,乃是一位在海内外颇有影响的国学大师。承蒙大陆和台湾的刘梦溪、陈晓琳、龚鹏程诸位先生联手鼎力推荐,土默热红学在海内外的影响逐渐扩大,方出现了由“一家之言”向“多家共言”转变的可喜趋势。
在《土默热红学》出版发行五周年之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的黄亚洲先生。黄亚洲先生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浙江省作协主席,是一位知名的作家和诗人。五年来,黄先生不停地为“蒙古族汉子”土默热这一红学新说摇旗呐喊,先后撰写了《西溪泛红》杂文十二篇,以极为优美酣畅的文字,向世人热情推介土默热红学。同时还在2006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促成了土默热先生前往杭州讲学,并倡导成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西溪学研究会,在江南培植了一批“土红小花”。江南塞外两位学者的联手,使土默热红学的研究者队伍在《红楼梦》的故乡不断壮大,影响逐渐扩张。土默热先生曾以一首《南黄北土》来表达与黄亚洲先生长期心照不宣密切合作的感触:“呕心北土霜侵鬓,沥血南黄雪满头,只为一曲红楼梦,响彻西溪四百秋”!
当初土默热红学的问世与传播,与杭州的钱明锵老先生有着直接关系。本来,土默热教授从事《红楼梦》研究纯属业余爱好,加之受身份限制,长达三十五年的研究历程一直秘而不宣,世上根本就无人知晓土默热教授究竟是何方神圣。钱明锵先生乃西溪文化研究会会长,并兼任世界汉文化联合会、世界汉诗词联合会执行主席,西溪“新蕉园女子诗社”的倡导者和导师,是个有世界性影响的诗人。为了寻找到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土默热,钱先生不顾年事已高,数次往返浙江和吉林之间,持续了整整半年时间,经历了一系列戏剧化的过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使土默热本人浮现在世人面前。钱先生曾写过一篇《土默热找到了》刊载在《西溪文苑》,文中详细叙述寻找土默热的曲折离奇过程,读来既令人捧腹,又令人感佩。
据刘梦溪先生《不思量自难忘》一文记载,台湾国学大师柳存仁先生,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土默热红学看了很让人折服”,还在倡导“此一方面清初诸老时代与之更接近者,何以不一疑及,今既疑之,何不更多找些结实的材料来和曹学或索隐派学者重辩资料,此固读红、涉红的人所共关心者也。”柳存仁先生的这个建议,大陆红学界虽然所作不多,但也有人在呼应。著名红学家和《红楼梦》版本资料收藏家杜春耕先生,专事研究冯小青故事与《红楼梦》的关系,与土先生研究的蕉园女子诗社故事在时间地点上有所交合。在土默热红学的研究传播过程中,杜春耕先生曾给与热情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并于2006年亲自促成了土默热先生在钓鱼台讲学。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也都以“红学不废百家言”的胸怀和情操,以不同形式对土默热红学给予了某种程度上的关注和鼓励。
五年来,土默热红学得以艰难问世和在海内外次第传播,这么多著名学者的鼓励和支持固然重要,土默热教授老黄牛般的主观努力更是关键。土教授虽然年逾花甲但尚未退休,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业余时间除了要完成十二部专著的编写校核外,还要接受社会各界盛情邀请,亲自负起到各地讲学的任务。先后自费进行了两次杭州讲学,北京钓鱼台讲学,吉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吉林省图书馆讲学。这么繁重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完全是在节假日和八小时以外进行的,简直成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工作狂。这对于一个两鬓染霜、老眼昏花的花甲老人来说,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比常人不知要多上多少倍!在《土默热红学》出版五周年之际,让我们再一次举起杯中的美酒,感谢土默热教授在红学园圃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祝福土默热教授的学术青春永驻,祝愿土默热红学由“一家之言”到“多家共言”后,再走向新的辉煌!
2010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