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脂批透漏的《红楼梦》后半部分内容推论

(2010-07-05 10:47:19)
标签:

文化

分类: 土默热红学

 

脂批透漏的《红楼梦》后半部分内容推论《红楼梦》是个断臂的维纳斯,程高本的后四十回并非原作者创作,“掉包儿婚姻”、“文妙真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等内容不可信。

《红楼梦》全书究竟是“百回”、“百十回”、或“百二十回”,也就是说,后半部分究竟是二十回、三十回还是四十回,有争论。

不论《红楼梦》后半部分多少回,后半部分的内容,关涉宁荣二府的最终结局,绝对重要。

《红楼梦》后半部分的内容究竟如何,到目前为止,大概只有脂批透漏出的一些信息比较系统,可信度也高一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所有《红楼梦》的续书,结局几乎都是大团圆,只有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三六桥本”,似乎不是大团圆结局,但书中出现了“堆子”、“拜堂阿”等纯粹满语名称,似乎与《红楼梦》“真事隐去”的创作宗旨不合,也不可信,因为太露骨了。

《红楼梦》是作者根据“亲历亲闻”“追踪蹑迹”写成的小说,判断《红楼梦》后半部分的内容是否可信,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就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是否吻合。

红学界公认的那个所谓作者曹雪芹,不仅与脂批透漏的《红楼梦》后半部分不沾边,就是同《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内容也毫无共通之处,因为他根本没有“风月繁华”的生活经历,身边更没有一群莺莺燕燕的姐妹,所以曹雪芹根本就不可能是《红楼梦》的原作者。

笔者经过多年的精心考证,推断康熙年间的大文豪洪升是《红楼梦》的原作者,不仅因为洪升的人生经历同《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内容毫无二致,还因为脂批透露的《红楼梦》后半部分内容,同洪升的人生遭遇也基本吻合。这大概是用巧合难以解释的。

《红楼梦》前八十回大致写到“抄检”大观园,以后的内容,应该是姐妹们搬出园子,破败叠起,最终落得一片茫茫白地。脂批透露的关键内容有六:

一是宝玉有“情极之毒”,最后“不可箴、不可劝”,脱离了家庭,或出家做和尚,或是“流荡日甚”,自己闯荡世界去了。

二是黛玉“泪尽夭亡”,宝玉虽然同“宝姐姐”齐眉举案,但“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到底意难平”。

三是凤姐“力拙失人心”,虽然“知命强英雄”,最终还是落得个“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悲惨下场。

四是在“狱神庙”中发生了一场悲喜剧,奴才小红、茜雪等人“仗义探庵”,给主子以意外惊喜。

五是宁荣二府被抄家,“家事消亡”,最终“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六是这个“诗礼簪缨”的大家族完结后,姐妹们都回到了“薄命司”,作者归结“警幻情榜”。

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恰恰全部是洪升真实的人生经历!

其一,康熙十二年,由于受到家庭中类似“ 邢夫人、赵姨娘、贾环”一类人物的挑唆,洪升无奈之下,逃离了富贵家庭,开始了坎坷潦倒的后半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确实脱离了家庭。在康熙二十八年遭受“斥革下狱”打击后,还曾一度逃到盘山青沟寺逃禅,确有出家当和尚的打算。洪升在《红楼梦》中写主人公离家或出家都有充分理由。

洪升一生醉心言情,先后创作过四十多部言情作品,确实符合“情极之毒”、“情不情”的说法。所谓“情不情”,就是不情之情。逃离家庭前,必然有人劝说他毋做此绝情之举。洪升与《红楼梦》中的宝玉一样,有“恶劝”的毛病,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庭。在洪升后期的诗作中,曾多次反思自己当初不听人劝,与家庭断绝关系的莽撞不情举动,说自己“儿罪实贯盈”,正是脂批透露的“他日宝玉情极之毒,不可劝、不可箴”的真实记录。

其二,洪升的表妹林以宁,是清初著名的女作家兼诗人,“蕉园诗社”的发起人兼社长。她就是《红楼梦》中黛玉的生活原型。洪升与林以宁生前关系十分亲密,有前后两首《同生曲》为证。林以宁别号“凤潇楼”,曾创作传奇《芙蓉峡》,这正是《红楼梦》中把她称为“潇湘妃子”、比喻为芙蓉花的来历。洪升逃离家庭后,林以宁嫁洪升的表弟钱肇修为继室,夫妻聚少离多,终年泪痕不干,虽然不曾“泪尽夭亡”了,也不过是小说家言而已。洪升一生虽然与妻子感情甚笃,但与这个表妹以及蕉园姐妹们长期关系密切,有大量诗作可证。

其三,《红楼梦》书中凤姐的原型,应为洪升的妻子黄蕙,但也有洪升的二弟妇孙氏的影子。洪升的二弟名昌,字殷仲。在洪家“天伦之变”中,洪昌夫妇同兄嫂一起,被赶出了家庭。在颠沛流离的痛苦生活中,洪昌夫妇不幸都英年早逝了,令洪升终生痛苦不已。《红楼梦》后半部分,如果写凤姐“哭向金陵事更哀”,在风雪交加中病饿而死,应是对洪昌夫妇真实生活的记录。

其四,“狱神庙”的故事绝对是洪升经历的真实故事,发生地点在北京。康熙十四年,洪升的父亲受“三藩之乱”牵累,被朝廷逮至京城,押解在一个“萧寺”中。所谓“萧寺”,就是一座破庙,是否狱神庙,不得而知,但囚禁之地的“萧寺”,当与狱神庙不远。“三藩之乱”中朝廷的钦犯很多,监狱容纳不下,连“狱神庙”也用于关押犯人,是完全可能的。

洪升的诗作中,记载了自己和二弟到“萧寺”探视父亲的痛苦经历。探视前,是否有“小红探监”,诗中没有记载,但洪升逃到北京时,身边确实带了三个丫头小厮,事前让奴才先去打探清楚,然后自己再去,应该是情理中事。所以,《红楼梦》中写“小红探监”,不为无因。

其五,洪升的父亲这次在北京关押的时间大约一年左右,由于洪升多方营救,第二年获释返乡。返乡时,是洪升的二弟洪昌陪同父亲回的杭州。此时,洪家已被朝廷查抄,洪升诗中说“旧巢已半屺”。陪同父亲回到故园的洪昌夫妇,“知命强英雄”,“扫雪拾玉”,都是《红楼梦》中应有的描写。不过,不知何故,洪昌夫妇又二次被赶出家庭,最终在流浪中冻饿而死,造成了“事更哀”的后果。后来,洪升父母再一次被发配充军,洪家就彻底“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其六,康熙二十八年,洪升因为“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朝廷斥革下狱。出狱后,在北京实在混不下去了,于康熙三十一年回到故乡杭州。此时,洪家已是一片茫茫白地,故园倾颓了,二弟夫妇死了,两个亲妹妹也都悲惨地夭亡了,“一干冤孽”的“蕉园五子、七子”表姐妹们,也都死的死了,暂时没死的,也都在痛苦生活中挣扎呻吟。此时的洪升,见到“薄命司”中这种种惨景,不免悲从中来,以“二爷”和“姐妹们”为原型,创作《红楼梦》,还有比这更充分的理由么?

洪升创作《红楼梦》,把自己比喻为“无材补天”的顽石,痛悔自己的“无能”、“不肖”之罪“故不能免”,但又认为“姐妹们”十分优秀,自己家“历历有人”,自己有责任为她们做传“问世传奇”。这些都在《红楼梦》开篇写着,无须多述。洪升创作《红楼梦》时,姐妹们多数都已盖棺论定,所以,完全有可能在作品结尾,为“薄命司”搞出一个“情榜”来。

用洪升的后半升经历,去推断《红楼梦》后半部内容,完全可以证明脂批中透露的《红楼梦》后半部分内容是可信的;反过来,也进一步证实了《红楼梦》作者洪升的真实面目。这一切,用曹雪芹或其他什么人,都是无法解释的。

                                  2004年7月于长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