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土默热红学》会出现真正的百家争鸣么
逄冠卿
《土默热红学》面世半年后,也就是“群殴刘心武鏖战正酣之时,网上曾帖出一位网友的匿名帖子:
应该还是很有震撼力的吧。
听说作者土默热是一位致力清明史几十年的老先生,具体怎么倒不知道,至今还没有在媒体上露过面吧。
目前还没有将全书看完,主要读到了对《红楼梦》创新背景的探讨,以及金陵十二钗原型的披露。应该算是很有说服力的!至《土默热红学》的推出,打翻了所有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完全开辟出另一条新路——红楼梦作者洪升说。
红学界目前还没有谁正式写出反驳的文章,除了在相关媒体上否定一番,暂时没有动作。不知道这种现象代表什么意思?
2005年是红学年,红学界非常热闹。就算是在红学沉寂的年度里,红学家们因一个微小的意见相左而唇枪舌剑的时间也有的是,为什么在这么大的波澜之后却又表现得如此平静?是觉得“洪升说”不堪一击还是根本没有找到推翻“洪升说”的证据?我相信有相当多的红迷朋友正在等待着……
网上针对《土默热红学》的声音也是五花八门,有赞同的,有反驳的,也有怀疑的。这很正常。但这些意见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彻底说些个道道来。
期待着百家争鸣……
这位网友的期待也许会变成失望,又是一个半年过去了,围绕《土默热红学》的争论固然很热闹,但仍然只限于网上,只限于业余红友,平面媒体基本没有参与,红学专家基本上仍然保持三缄其口的态势。
说红学专家完全没有开口也不尽然,是居于权威地位一言九鼎的大专家没有表态,而某些在红学界扛小旗跑龙套的专家,如蔡义江、周思源、段启明、梅节、陈熙中等人,也曾对某些小报记者发表过一些言论,被网络炒的挺热,但权威媒体却未曾加以转载。
也难怪权威媒体不予转载,这些扛小旗跑龙套的专家的评论,水平也太小儿科一点,正如前面那个网友所说,“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彻底说些个道道来”,被网友们针锋相对地一顿痛批,便立即缩回书斋、销声匿迹了。
红学界在《土默热红学》面前,表现确实太不正常了。正如这位网友所说,“就算是在红学沉寂的年度里,红学家们因一个微小的意见相左而唇枪舌剑的时间也有的是,为什么在这么大的波澜之后却又表现得如此平静?是觉得‘洪升说’不堪一击还是根本没有找到推翻‘洪升说’的证据”?如此反常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猫腻呢?
其实,说反常也很正常,背后似乎也没有什么猫腻,西线无战事的局面暂时不会有大的波动,天下依旧会太平一阵子。问题的关键是《土默热红学》与刘心武“秦学”根本不是一回事,红学专家们用于对付刘心武的办法在土默热身上根本不灵,大伯哥背兄弟媳妇——费力不讨好,有劲使不上!
首先,红学界“群殴刘心武”的战争,乃是严肃红学界内部“学术规范”的内讧,是红坛内部争夺学术主导权的“党争”,是红学家们整肃内部矛盾的“窝里斗”。而《土默热红学》是“外敌”对红学的“侵略”,土默热根本就不是红学界的人,与红学界内部任何宗派都没有联系,当然更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系,整肃内部的所谓“学术规范”对土默热也根本无效。红学界“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是有光荣传统的,管他红学是否被颠覆,天塌大家死,过河有矬子,“攘外必先安内”,先对付了内部造反的刘心武再说吧。
其次,红学界“群殴刘心武”的战争,双方看起来打的煞是热闹,似乎要血战到底,不共戴天,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厉害冲突,也没有本质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不过是刘心武的“学问”做得出格了一点,使红学界感到集体蒙羞了而已。战争打的越热闹,刘心武的书卖的越多,红学家们批刘的论文集也印的越多,红学在国人中的普及率也随之节节攀升,有助于全国山河一片红,并且名利双收,有利无弊,如此划算的买卖,何乐而不为?而土默热的“侵略”,却是“颠覆性”的攻击,应对不当莫如不应对。因为与《土默热红学》开战,客观上必然帮助土默热扩大阵地,不论战局是胜是败,对于红学界都得不偿失。一旦造成主流红学阵地溃不成军,局面则不可收拾,岂能不慎重对待?
再次,红学界“群殴刘心武”的战争,双方所使用的武器,都是取自于红学界自家的同一“武器库”,都是红学论争中经常使用的“常规武器”,也就是曹雪芹家族与清宫秘史那点子乱事,所以打起来双方都驾轻就熟,妙语连珠。而土默热“侵略”所使用的武器,却决非从红学界武器库中拖来的常规武器,而是来自一个红学界绝对陌生的武器库,远远超出了传统红学熟悉的领域。面对陌生的对手,陌生的武器,陌生的阵地,陌生的战略战术,你说这仗怎么打?索性就来个深沟高垒,避而不战,你土默热暂时还攻不下红学百年老店,这点把握还是有的。
综上,《土默热红学》虽然气势汹汹,来者不善,但暂时还是“西线无战事”,那位网友渴望的百家争鸣局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还不能出现。您只好再失望一个时期了,至于这个时期有多长,我也无法推测,红学的事情,按常理是无法预见的。稍安勿燥,耐心等待吧,面包会有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