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默热趣谈红楼十二怪》第一讲

(2009-03-16 15:55:57)
标签:

杂谈

分类: 土默热趣谈红楼十二怪

                          第一讲:红楼怪梦——

                     贾宝玉为什么一定要在秦可卿卧室入梦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景”中,警幻仙姑把自己的妹妹“兼美”许配给宝玉,令其领略“儿女之情”。由于宝玉不解其意,警幻仙姑开导宝玉说:“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恋其色,复悦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听了此话,宝玉吓了一跳,连忙分辨自己不应冒“淫”的罪名,况且年纪尚小,不懂得“淫”为何物。警幻仙姑见宝玉误解,遂进一步开导宝玉说:“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如尔则天份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故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于是,宝玉在警幻仙姑的言传身教之下,与那个“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的“兼美”女士,第一次有了“儿女之事”,并且达到了“柔情缱绻”、“难解难分”的程度,最后在与“兼美”携手同行时,误入一个“荆榛遍地”、“虎狼成群”的地方,被无数凶恶的“夜叉”、“魔鬼”扯入“迷津”之中,在极度惊吓中大梦醒来。

《红楼梦》第五回是相当重要的,很多红学家都认为是全书的总纲,因为该回中描写的太虚幻境画册和判词,预示着书中所有女儿的命运。但书中的这段文字描写又是相当奇怪,用意也是相当隐晦的。其一,宝玉睡中觉做梦,选择在什么场合不好,为什么拒绝在挂着《燃藜图》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联的书房,偏偏要在侄儿媳妇的卧室?秦可卿的卧室,居然摆放着赵飞燕、武则天、杨贵妃、同昌公主等历史上著名淫乱的皇家后妃用品,作者为什么要把这里写的那么古怪香艳?其二,宝钗和黛玉,是书中第一男主人公贾宝玉钟爱的宝姐姐和林妹妹,宝玉对她们爱慕有之,真情有之,但却绝无非分之想、亵渎之意。书中描写的宝钗黛玉形象乃是按照中国古典美人“环肥燕瘦”来刻画的,所谓“兼美”,即“妩媚鲜艳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不外“环肥燕瘦”之意。作者为什么不怕唐突心爱的宝卿颦卿,要让这个“兼美”在梦中与宝玉行“儿女之事”并且达到了“柔情缱绻”、“难解难分”的程度?其三,宝玉与兼美在秦可卿卧房行“儿女之事”也罢了,又为什么与“兼美”携手同行时,在“荆榛遍地”、“虎狼成群”之地坠入“迷津”?坠入“迷津”后不叫爹娘,不喊丫头仆人,又为什么偏偏要喊“可卿救我”?其四,宝玉虽然不爱读书,有纨绔习气,但无论是坯子还是品行都还不坏,作者为什么嘲弄他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警幻仙姑为什么要说他是“天份中生成一段‘意淫’痴情”,为什么爱贾宝玉的原因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可以肯定,作者的这些描写是有意如此的,是象征性的,那么,在这些奇怪描写的背后,作者究竟打算象征着什么?

再来看看《红楼梦》书中警幻仙姑对宝玉发表的那番关于“情”和“淫”的高论,也是相当奇怪的。首先,这是一段惊世骇俗的高论,与传统的“万恶淫为首”的封建伦理道德尖锐对立。警幻仙姑不仅不反对“淫”,反而认为“淫”是男女之间“悦其色”、“恋其情”的正常现象;那些反对“淫”的人,都是口是心非,“饰非掩丑”。宝玉的形象之所以可爱,不是因为他“好色不淫”、“情而不淫”,反倒是因为他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其次,警幻仙姑所欣赏的“淫”,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淫”。对那种“恨不得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的“皮肤滥淫”者,斥之为“蠢物”;但对“蠢物”似乎也不是很厌恶,否则不会经常让那块石头自称“蠢物”了。作者欣赏的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的“意淫”;但“意淫”也不是没有皮肤之淫,否则作者就不会让宝玉同“兼美”去做“儿女之事”,并达到“难解难分”的程度;更不会让宝玉刚从淫梦中醒来,便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了。再次,在作品中,这段关于“淫”的高论出自“警幻仙姑”之口,实乃作者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作者自己创造的惊世骇俗的“淫论”。如果认为宝玉身上寄托着作者自己的身影,那么,作者就不仅是这个“淫论”的创造者,也是实践者。作者自己就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这段惊世骇俗的“淫论”,应是作者对自己一生在这方面实践的总结,是作者对自己这方面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评价。可能有的朋友要问,小说是创作,并非以亲身经历写实,难道创作《水浒传》的人,就一定当过强盗么?创作《封神演义》的人,就一定当过神仙么?问的不是没有道理。但《红楼梦》不同于侠义小说或神怪小说,乃是世情小说,而世情小说的创作必须有生活基础。更何况作者在书中明确交代,所记载的人和事都是根据“亲历亲闻”“追踪摄迹”描写的,“不敢稍加穿凿”,惟恐“反失其真”。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红楼梦》的“淫论”,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射。

要想解开《红楼梦》中的“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之梦,恐怕有两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一个问题是《红楼梦》的作者,另一个是《红楼梦》“意淫”思想的来源。红学界用曹雪芹来解释这两个问题,已经研究一百来年了,实践证明是徒劳的。《红楼梦》“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鲁迅语),红学家们考证出来的那个曹雪芹,是个具有“魏晋风度”的人,与《红楼梦》描绘的“意淫”风度相去甚远,看一看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与药与酒》这篇文章,就什么都明白了。曹雪芹出身于破落旗人家庭,一生也结交了几个旗人朋友,但绝无与众多女儿柔情缱绻、难解难分的香艳生活经历,身边也根本就没有可以卿卿我我的女儿,从来就不具备自称“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的资格。 “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如果说《红楼梦》中的“淫论”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射,那么就绝不是曹雪芹内心的反射。再从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去考虑,曹雪芹生活的乾隆朝的中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文字狱最残酷的时期,也是朝廷倡导封建正统伦理道德最严厉的时期。通过修《四库全书》,把全国有异端思想的各类书籍或销毁,或抽毁,几乎一网打尽。此时代的文学作品,主流是宣传“忠孝节义”等正统封建伦理道德,文人创作的多是歌颂忠臣、清官、义夫、节妇、烈女的作品。此时的文人,既没有写出《红楼梦》中“意淫”思想的社会基础,也没有这个胆量。从这个意义上看,也完全有理由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那么,在中国历史上,什么时代具备产生“意淫”思想的社会基础呢?什么人具备自称“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的资格呢?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把《红楼梦》与《长生殿》加以对照分析,事实真相便豁然开朗、昭然若揭了。

《长生殿》传奇是中国古典戏剧史上的扛鼎力作,其作者是清初著名文学家洪昇,创作完成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评点者是他的老朋友吴仪一。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交代:自己创作此剧“专写钗盒情缘”。吴仪一在《寄情》一出批道:“剧中钗盒定情,长生盟誓,是两大关节。”他进一步解释:“大抵此剧以钗盒为经,盟言为纬,而借织女之机梭以织成之。呜呼巧矣!”吴仪一所夸“巧矣”的就是《长生殿》的作品结构,也就是以“钗盒”“盟言”为经纬线,用织女之机梭编织而成的故事体系。何谓“钗盒”?何谓“钗盒情缘”?所谓“钗盒”,就是指《长生殿》剧中的两件道具——金钗和钿盒(即玉盒),也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定情信物。吴仪一在评点《长生殿》时指出:“钗盒在定情后凡八见(见第二出《定情》)。翠阁交收,固宠也(见第十九出《絮阁》);马嵬殉葬,志恨也(见第二十五出《埋玉》);墓门夜玩,写怨也(见第三十出《情悔》);仙山携带,守情也(见第三十七出《尸解》);璇宫呈示,求缘也(见第四十七出《补恨》);道士寄将,征信也(见第四十八出《寄情》);至此重圆结束(见第五十出《重圆》)。由此可见,“金钗钿盒”在《长生殿》剧中已经不是普通的道具,而是贯穿始终的李杨真挚爱情的象征,代表着作者洪昇的至情观。正如《长生殿》开篇唱词:“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当时的“棠村”首相梁清标称赞《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以为知言”,因为《长生殿》和《牡丹亭》表达的都是“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理想。《长生殿》“专写钗盒情缘”,说到底就是专写“至情”理想,“钗盒”就是“至情”理想的象征。

如果说《长生殿》作品的“经线”是“钗盒”,那么她的“纬线”就是“盟言”,经纬交织才能构成一部严密完整的作品。何谓“盟言”?在《长生殿》中,“盟言”也称为“盟誓”,杨玉环死后又称为“前盟”。也就是指李隆基和杨玉环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所发的爱情誓言:“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贯穿《长生殿》全剧的乃是李杨二人生死不渝的爱情,这个爱情的基石就是双方都坚守长生殿中的“前盟”。李隆基是“生守前盟几变迁”,杨玉环是“死抱痴情犹太坚”。爱情双方是一方虽死,犹抱痴情,一方虽生,而痛不欲生。共守“前盟”,“存殁参商,空忆前盟不暂忘,”忏悔消夙业,情缘证“前盟”,因此感动天地鬼神,得以共升仙宫,永久团圆。贯穿《长生殿》的“前盟”,体现的正是汤显祖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用洪昇自己的话说,《牡丹亭》一剧“肯綮在死生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崇》、《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能使赫蹄为大块,隃靡为造化,不律为真宰,撰精魂而通变之(见洪升女洪之则《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跋》。”剧中生死不渝的爱情基础就在于信守“前盟”。

只有“经纬线”还不能编织成感天动地的《长生殿》,编织剧情还必须借助“织女之机梭”而成。何谓“织女机梭”?就是剧中联系生死两界的牛郎织女“双星”。牛女“双星”在《长生殿》全剧中,既是李杨“前盟”的见证者,也是“钗盒”重圆的玉成者,所以吴仪一要把牛女“双星”的作用,说成是编织全剧的“机梭”。七夕是中国古代的乞巧节,民间纪念牛郎织女天河配的习俗由来已久,但将牛郎织女描写为“月宫仙境”主管“痴男怨女”的神仙,让这对儿“双星”来编织李杨爱情故事,还是洪昇的首创。在《长生殿》《密誓》一出中,杨玉环要求李隆基“趁此双星之下,乞赐盟约,以坚终始”。因此,牛女“双星”成了爱情“盟言”的见证人。《情悔》一出中,牛女“双星”“昨又闻马嵬土地诉你悔过真诚”,引起了对“长生殿上,密誓情深”的同情。《补恨》一出,杨玉环拿出“金钗钿盒”给织女看,并恳请“双星”玉成,“再续前缘”。《重圆》一出中,在牛女“双星”的帮助下,李杨二人盟誓再践,钗盒重圆:“同心钿盒今再联,双飞重对钗头燕。漫回思,不胜黯然,再相看,不禁泪涟”。“蓬山远,有情通。情根历劫无生死,看到底终相共”。钗盒情缘经历了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历程,至此有了令人百感交集的圆满结局。从以上牛女“双星”在李杨爱情的三个阶段分别起到的作用看,牛女“双星”的确实是编织“钗盒”、“盟言”经纬线的“机梭”。

当你系统地了解了《长生殿》作品的“主脑”和“结构”之后,应该不难发现,小说《红楼梦》就像《长生殿》的孪生姊妹,也是一部“专写钗盒情缘”的至情理想作品。借用吴仪一的话说,《红楼梦》“大抵以钗盒为经,以盟言为纬,而借警幻仙姑之机梭以织成之。呜呼巧矣!”为什么说《石头记》故事“以钗盒为经”呢?大家知道,《红楼梦》的故事主线乃是宝玉与宝钗、黛玉之间的爱情婚姻关系。金钗即宝钗,与宝玉构成“金玉良缘”关系;钿盒即玉盒,亦即黛玉,与宝玉构成“木石前盟”的关系。应该说,《红楼梦》两个女主人公的取名,就来源于《长生殿》的主人公“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及其他们的定情信物“金钗钿盒”,由金钗玉盒构成的两组爱情婚姻关系形成了《红楼梦》的故事主线。大家都知道《红楼梦》研究中有个著名的“钗黛合一”命题,“钗黛”为什么要“合一”呢?其来源亦应该出自《长生殿》的“钗分两股,盒劈两扇”,分开的目的是为爱情“征信”,到“埋玉”之全剧高潮时归而为一,最后形成“钗不单分盒永完”的结局,也就是所谓的“钗黛合一”吧。为什么说《红楼梦》故事以“盟言”为纬呢?大家知道,《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来源于“木石前盟”,也就是“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在“太虚幻境”定盟,到人间一辈子“还泪”报恩的誓言。《红楼梦》中的“前盟”明显取材于《长生殿》的“前盟”;《红楼梦》的“还泪”也显然取义于《长生殿》中杨玉环“情悔”的泪水。其实,《红楼梦》中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神话,本身就源于《长生殿》中“孔昇真人”和“蓬莱仙子”神话。

《红楼梦》“木石前盟”中的“木石”二字来源何处,历来众说不一。多数红学家认为,“木”指“绛珠草”,“石”指“神瑛侍者”。仔细考究,这是说不通的。“绛珠草”乃是柔弱小草,并非“木”;“神瑛侍者”也并非“石头历凡”中的那块“石头”,二人之间的盟言不当称为“木石前盟”。要想说清这个问题,必须要搞清楚《红楼梦》描写中的“帝妃隐喻”问题。书中累次把宝钗、黛玉比喻为帝王的后妃,比如用“杨妃扑彩蝶”象征宝钗,用“飞燕泣残红”象征黛玉,并干脆把黛玉称为“潇湘妃子”,把宝钗称为“蘅芜君”。宝玉和宝钗佩戴的美玉、金锁上面刻写的文字,与帝王和后妃的“印玺”刻词亦十分相似。作者这样描写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呢?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显然不是帝妃身份,但《红楼梦》的命义来源于《长生殿》,而《长生殿》则是描写帝妃爱情生活的经典作品。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木石前盟”的出处。“前盟”出自《长生殿》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木石”则出自舜帝与娥皇女媖两位妃子的故事。“木石”乃是一个典故,出自《孟子 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稀。”“潇湘妃子”典故代指的就是舜帝妃子娥皇女媖,舜帝与妃子的爱情婚姻也就是“木石婚姻”吧。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婚姻乃是富贵已极的姻缘,可谓“金玉良缘”;而舜帝与娥皇女媖的婚姻乃是草莽时代无异于“深山野人”的简陋姻缘,称为“木石姻缘”极恰。用这两组帝妃姻缘代指《红楼梦》中的“二宝”姻缘和“二玉”姻缘,也是十分熨贴的。大家知道,《红楼梦》创作中将故事的时间、地点、作者全部隐去了,作者如此处理,除了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外,也巧妙地透露出了《红楼梦》与《长生殿》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这也算作者的高明之处吧。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为什么要说《红楼梦》“借警幻仙姑之机梭以织成之”。《长生殿》为李杨爱情编织了“月宫仙境”,让月宫中的织女见证并升华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波折;而《红楼梦》中则为宝黛爱情编织了“太虚幻境”,也让幻境中的“警幻仙姑”见证并升华了宝黛之间的爱情纠葛。宝黛下界之前,先到“太虚幻境”“挂号”;宝玉情窦初开时,梦游的是“太虚幻境”;后来每到关键时刻,警幻仙姑总要派“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来消灾解难。宝黛的“木石前盟”故事,实在就是“借警幻仙姑之机梭以织成之”的。其实,《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也就是《长生殿》中“月宫仙境”的别称而已。在古汉语中,“太虚”一词可以是心灵的别称,也可以指代月亮。《长生殿》中的织女亦称“大士”,牛郎也作“真人”,与《红楼梦》中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意义相通。织女在《长生殿》李杨爱情中的作用,也不过是“警幻”而已,于是到《红楼梦》中便幻化成了“警幻仙姑”。《长生殿》中累次出现的牛女“双星”概念,到了《红楼梦》中,也化作了“白首双星”。

从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研究看,《红楼梦》确实是仿效《长生殿》,“大抵以钗盒为经,以盟言为纬,而借警幻仙姑之机梭以织成之”的小说。这种仿效是异乎寻常的,按照文学创作的一半规律和习惯足以说明,《长生殿》传奇和《红楼梦》小说应出自一人之手,她们的共同作者就是清朝初年的江南才子洪昇。但是,这决不是说《红楼梦》的内容就是《长生殿》的翻版。洪昇创作《红楼梦》的故事素材,来源于清初杭州(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洪黄钱顾“四大家族”在清初衰亡的凄惨经历,来源于洪昇与“蕉园十二钗”姐妹风雅而又悲凉的青春生活,来源于《长生殿》案件为洪昇带来的终身痛苦。洪昇用“旧瓶装新酒”,不过是套用《长生殿》的作品结构和故事框架,把自己和姐妹们的真实故事装入其中而已。明末清初,我国文坛“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很普遍,几乎是诸多文人的共同习惯。譬如《三言两拍》小说的故事,很多都来自于传奇杂剧;小说中的故事,也曾被大量改写成传奇杂剧。这方面最典型的是著名文人李渔,他往往用同一题材,即写小说,也编戏剧,现存的《李笠翁十种曲》中,就有《比目鱼》、《奈何天》、《凰求凤》、《巧团圆》四种取材于他自己的小说。洪昇仿效《长生殿》传奇创作小说《石头记》,不能不说是受到这种文学思潮的影响。时人评论“钱塘洪昉思撰《长生殿》,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以绝好题目,作绝大文章。学子才人一齐俯首。”《长生殿》是洪昇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按照自己最为钟情的《长生殿》传奇结构,旧瓶装新酒,以自己和蕉园姐妹的人生素材创作小说,在当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场面刻画,大量存在戏剧的痕迹,正说明洪昇是以戏剧手法写小说,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当然,仅仅从故事结构上作上述判断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作品思想宗旨上找原因。两部作品都“专写钗盒情缘”,最根本原因在于其创作目的是共通的。《长生殿》表现李杨爱情的目的,按照洪昇《自序》的说法,乃是通过描写钗盒情缘,说明“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嘉其败而能悔,”创作此书以“垂诫来世”。从《红楼梦》开篇那段石头自怨自艾的道白来看,《红楼梦》描写的故事,何尝不是“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故事,作者创作《红楼梦》的目的,又何尝不是“嘉其败而能悔,”用以“垂诫来世”。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生殿》与《红楼梦》酿的是同一杯苦酒,并非完全的“旧瓶装新酒”!洪昇的一生,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写《红楼梦》的创作动机也源自《长生殿》。《长生殿》搬演后,迅速风行天下,“旗亭市上红楼里,群指先生折角巾”,洪昇被时人誉为天下第一言情高手,正可谓《红楼梦》中警幻仙姑称誉的“天下古今第一淫人”!《长生殿》中的杨贵妃,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也是洪昇钟爱的创作对象,《红楼梦》中宝玉与“兼美”卿卿我我,恰恰象征着洪昇被“玉妃”引导走上言情文学创作道路。康熙二十八年(1689),洪昇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朝廷斥革下狱,终生失去了功名前程,而《红楼梦》中“宁荣二公”嘱咐“警幻仙子”,希图用生色犬马把宝玉导上正路,宝玉却“终于未晤”,最后被魔鬼拖下“迷津”的描写,其影射洪昇为《长生殿》坠入人生万劫不复的深渊,用意是至为明显的。关于洪昇与《长生殿》案件关系的研究,我们在第十一讲和十二讲中还要作具体分析,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下面,还需要对《红楼梦》中独特的关于“情和淫”的高论,进行一点辨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任何思想都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文学说到底是人学,任何文学作品,都必然打着创作时代的印记,都必然是创作当时社会心态的折射。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上海的徐晋如教授曾写过一篇文章《〈红楼梦〉只是一个俗艳女子》,该文断定,《红楼梦》实乃“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是是晚明文人对抗理学桎梏的淫风中所产生的一个“俗艳女子”。徐晋如先生对《红楼梦》文学价值的评判,尽可以研究争鸣,但徐先生对“晚明文化气脉”的描述,却是完全合乎《红楼梦》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点的。徐先生认为,晚明的文人,“金粉浮华而内里虚弱,极度放纵却又道貌岸然,满口色空理论却又满足于平庸的幸福,抱怨理学僵窒却又从反面窒息人的生机。这是个极度女性化的时代,她对历史和现实的无尽哀怨和病态依恋荒谬地和平共处”。徐晋如先生给晚明知识分子的画像,可谓一语中的;倘若用徐先生的这段话来看《红楼梦》中描写的贵族生活,也可谓惟妙惟肖!那么《红楼梦》能是晚明的作品么?非也,《红楼梦》肯定是清朝的作品。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理解“晚明文化气脉”这个概念了。其实不止晚明,封建知识分子的这种“极度女性化”思潮,在清初还延续了一个甲子左右的时间,在顺治、康熙两代基本如此,只是到了雍正朝,才开始发生转变,再经过乾隆朝六十年的整肃,封建知识分子的观念才总体上返回程朱理学的正统轨道。

明末清初的封建知识分子,生活态度上是极为放纵的,特别是热中“才子”与“佳人”式的婚外恋情。在当时的南京,科举考场与秦淮妓院隔河相望,各地举子赶考时,绝大多数富贵人家的子弟都干脆住在妓院内。他们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互相之间在妓院中请吃“花酒”,成了时髦的风气。这种“妓院”与“贡院”的紧密结合,是这一时期相当亮丽的一道风景!也从中产生了许多悲欢离合的著名故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就非常带有典型性。明末清初的南京“教坊”,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歌妓。这些著名的歌妓,往往都有很好的教养,有较高的文化才能,如著名的“秦淮八艳”马湘兰、顾眉生、陈圆圆、董小宛、柳如是、王修微、李香君、卞玉京等,普遍工诗善画,妙解音律,多才多艺,态度风雅。她们交往的对象,往往都是那些既有财富、又有才学的封建知识分子,如著名的“江南四公子”之流。当时,几乎凡是有一点名气的江南才子,几乎都和这些秦淮名妓发生过恋爱婚姻故事,如《影梅庵呓语》记载的董小宛和冒辟疆的故事,《桃花扇》、《李香传》记载的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故事,《河东君传》记载的柳如是与陈子龙、钱谦益的故事,梅村体长诗记载的“玉京道人”、陈圆圆各自的悲欢离合故事等等。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一时期的江南文人,还普遍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与优伶搞同行恋,以至于“南风”大盛!他们不仅亲自搞同性恋,还热中用诗词文章宣扬赞颂同性恋!著名文人张岱,在文章中绘声绘色地记载了自己同优伶王月生的爱情。著名诗人陈维崧,不仅自己写下长篇巨制《紫云曲》,炫耀他同男伶徐紫云长达十七年的同性恋情,他的许多文学朋友还公开集体赋诗唱和,表达对这一对同性恋人的赞美羡慕之情!

当时的江南才子不仅热中于同妓女和优伶的感情生活,并且普遍热中于以这些生活为素材进行文学创作,不仅风流公子如冒辟疆、侯方域之流爱写这些题材,就连一些所谓的严肃文人也普遍热中此道,如尤侗、吴梅村、朱彝尊等,他们不仅写下了大量艳诗淫词,还创作过很多此类题材的传奇作品。明末清初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几乎是这种“俗艳文学”的一统天下!开风气之先河的,大概要算汤显祖的《牡丹亭》,嗣后,冯梦龙、凌蒙初、袁于令、李玉、万树、李渔、阮大钺、吴梅村、洪昇、孔尚任等著名文人,先后创作了一大批“俗艳”的传奇和小说,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辉煌的高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回过头来再来阅读《红楼梦》,就会清楚地看出,《红楼梦》中表达的关于情和淫的观念,根本不是什么作者的独创,也没有什么新奇别致的东西,完全就是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普遍心理描述。所谓的“情教”思想,是汤显祖开先河,冯梦龙集大成的,几乎是当时文人共同信奉的信条!当时的文人,多以情字为自己取别号,如“情种”、“情痴”、“情主人”等,冯梦龙更宣称自己创立了“情教”,并以“情僧”作为自己的别号。《红楼梦》中所说的“意淫”,不过是对文人们进行言情文学创作时心理的巧妙表达而已。《红楼梦》作者排斥“皮肤滥淫”,但并不排斥“淫”,作者借警幻仙姑之口,公开说“好色即淫,知情更淫”,并奉送贾宝玉一个“天下古今第一大淫人”的别致称号,正是这一潮流下洪昇的夫子自道!

受明末清初文坛这一主流思想影响,洪昇在当时几乎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情痴情种”,她的代表作《长生殿》,不仅代表着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也是言情主题文学中的扛鼎之作。请朋友们注意《红楼梦》中关于“情”和“淫”的三处特殊描写:一是“宁荣二公”要规训后人走“仕途经济”道路,却让警幻仙姑用声色犬马来引导;二是警幻仙姑的本来任务是“警幻”,却安排一个“兼美”来引导宝玉宣淫;三是警幻仙姑把一个尚不懂得“淫”为何物的孩子叫做“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当你知道了洪昇的生活经历之后,对这些奇怪描写的理解就一目了然了!洪昇的一生,在情和淫上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青年时因为热中言情创作、无意求取功名而造成家庭的“天伦之难”;在北京国子监求学期间,无意学孔孟之道,却因言情巨著《长生殿》创作而一举成名;后又因为国丧期间,不顾朝廷禁忌聚众演出《长生殿》,因而终生彻底断送了仕途经济道路;家族因洪昇终生顽固坚持言情文学生涯,无人为复兴家族昔日的辉煌而步入仕途,因而最终“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书中“宁荣二公”和“警幻仙姑”的奇怪举动,是洪昇用幻笔隐写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天下古今第一大淫人”是洪昇用反语表达自己自豪与自嘲心理的大爆发式宣泄!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