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来著书黄叶村?

(2009-02-22 09:30:33)
标签:

文化

分类: 红学争鸣

                            何来著书黄叶村?

                           土默热

曹雪芹贫居北京西郊黄叶村,虽然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苦生活,但并未妨碍他的“襟怀笔墨”,一直在辛勤创作《红楼梦》,直到“泪尽而逝”。这是当今红学大家为广大红迷们描绘的《红楼梦》创作的动人场景,红学界对此都深信不疑,几乎所有的红学论著都这么描写,几乎所有的红学词典也都这么解释。还有那么几个红学权威,历尽千辛万苦,几乎踏遍了北京西郊,去寻访曹雪芹当年著书处,有人言之凿凿地宣布黄叶村在“香山卧佛寺与樱桃沟一带”,有人煞有介事地宣布黄叶村就在北京植物园附近,并在这里修建了一处“曹雪芹纪念馆”。每逢什么与《红楼梦》或曹雪芹有关的纪念日,几个热心的红学权威,还不时在这里搞个什么纪念庆祝活动,发表一通“热爱”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演讲。前几天,周汝昌老先生不顾年高体弱,眼睛不便,还在这里搞了个“科普”式系列讲座,吸引了许多“追红族”,中央电视台还作了专题播放,着实热闹了一阵子。

断言曹雪芹在京郊黄叶村著书,根据只有一个,就是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寄怀曹雪芹》诗中有一句“不如著书黄叶村”。本来孤证不立,一句诗不足以断定曹雪芹著书地址,但有关曹雪芹生活轨迹的资料少得实在可怜,就是这一条孤证,也令诸多红学权威如同掘到了宝藏,磨破了多少双鞋底,磨秃了多少支笔头,行万里路,写万卷书,顾不得孤证不立的学术规矩,于是乎就饥不择食,匆忙下断言、作定论,“立德立言立功”了。

凡是红学大家,几乎都自命国学大师。大师们“立论”前,由于过于渴望得到有关曹雪芹生平的资料了,所以忘了一条研究古诗的规矩,就是敦诚诗中出现“著书黄叶村”字样,究竟是白描还是用典?“黄叶村”究竟是京郊一个村名还是历史上的一个典故?大师们都对“黄叶村”实有其地深信不疑,所以对有关“黄叶村”的典故几乎未作考证,就匆忙立论了。

“黄叶村”本是古人赋诗常用的一个典故,并非北京西郊的一个村庄名称。古人用“黄叶”入诗,其意象常常是为了表达萧衰之思,,取黄叶萧疏之象比况人生,较符合文人士大夫的自恋、自怜、自慰心理。敦诚诗中说曹雪芹“著书黄叶村”,本意就是用“黄叶”典故,描写曹雪芹的萧疏人生,劝慰曹雪芹不要向富人乞讨“残羹冷炙”,不如关起门来写诗抒怀,并非是说曹雪芹在一个名为“黄叶村”的荒村野店创作《红楼梦》。

黄叶入诗并非敦诚首创,敦诚之前,用黄叶入诗的著名诗人比比皆是。唐代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访宿》诗中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句,以“黄叶”对“白头”,其表达的文人关照自身命运的凄楚意绪,令人无限遐思。宋代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中有“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句,这个“黄叶村”也并非实指地名,并不是江南还有一个“黄叶村”,而是文人的一种萧疏感情宣泄。按照红学大师们的逻辑,大概最先在“黄叶村”创作《红楼梦》的,不是清朝的曹雪芹,应该是宋朝的苏东坡了!

曹雪芹所生活的清代,用黄叶入诗的文人就更多了。据清初著名诗人王士桢的《香祖笔记》记载,他的门生崔华,尝有诗句云:“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被他的老师称为“崔黄叶”。王士桢的族侄王苹,也有诗句云:“乱泉声里才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也被他的族叔称为“王黄叶”。王苹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生活年代早于敦诚。王苹的诗句经当时名满天下的诗坛领袖王渔洋推介,清代前期文坛几乎无人不知。敦诚的“不如著书黄叶村”诗,应该是从王苹的“黄叶林间自著书”句套用来的。

诗中的“著书”二字,也并非特指《红楼梦》创作,而是泛指文人的创作生活,其真实含义更可能是指吟诗作画之类文人雅事。我们总不能理解王苹也是在“黄叶林间”创作《红楼梦》吧?

诗以言志,考证《红楼梦》引用敦诚诗句,首先应读懂诗意,万不可仅从字面理解,就编造曹雪芹在“黄叶村”创作《红楼梦》的故事。北京西郊并没有一个什么曹雪芹著书的“黄叶村”,植物园旁建设的曹雪芹纪念馆本身就是红学史上的一场笑话,在这里堂而皇之搞《红楼梦》讲座的大师,真应了《红楼梦》的一句话,是“又向荒唐演大荒”了。“新红学”丑闻本就不少,增加一个“黄叶村”的故事,相信大师们不会为此脸红的。

 

        2003年10月于长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