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太白,我为他的洒脱恣雎扬裙起舞,掀起万丈波澜,他为我的豪迈昂扬走走停停且歌且行。
姜黛青《见证》(《 威海晚报》2009年6月12日,http://epaper.xplus.com/papers/whwb/20090612/n160.shtml)
上例中的“恣雎”错了,当为“恣睢”。
《咬文嚼字》1995年第5期刊载柳碧华《“雎”和“睢”》一文,辨析详尽,照录于后。
《诗经》中第一篇是《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已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但常有人将“雎鸠”误作“睢鸠”。《战国策》中《唐雎不辱使命》也是名篇,已被收入中学教材,同样有人将“唐雎”写成“唐睢”。与此相反,成语“暴戾恣睢”中倒是一个“睢”字,却有人误作“雎”字。这都因雎、睢二字字形十分相似的缘故。
雎、睢都是形声字,两字中都有一个“隹”字,但其作用是不同的。在“雎”字中,“隹”是形符。“隹”的本义是指短尾巴的鸟,以“隹”为形符的,一般都与禽鸟有关,“雎”也不例外。“雎鸠”是一种水鸟名,古人又称它为“王雎”、“鹗”,据说就是鱼鹰。相传“雎鸠”雌雄都有固定的配偶,一生忠贞不二,所以被视为“贞鸟”。《关雎》是一首歌咏爱情的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既是起兴,也是比喻。“雎”的声符是“且”,现代汉语中,“且”通常读qiě,连词而且的且;其实这是“俎”的古文,读音为jū。苴、岨、狙、疽、趄、咀、沮、龃等字,都是因“且”(jū)得声的。
而在“睢”字中,“隹”则成了声符。睢,音suī,本义为“仰目”,故形符是个“目”字。为了便于记忆,我们不妨根据“睢”的结构,作这样的理解:左面“目”是人的眼睛,右面“隹”是天上的鸟。鸟展翅高飞,人须抬起头来仰视方见,这便构成了“睢”的本义。
成语“暴戾恣睢”,见于《史记·伯夷列传》:盗跖“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古代注家的解释是:“睢,仰白目,怒貌也。”有人认为这是“缘词生训”。当代学人张舜徽辩之曰:“人平视则眼圆而居中,见于外者为青;仰视则眼藏,见于外者为白。仰视即怒目而视,二者实相因也。”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正如民间俗语有所谓“头昂到了天上”“眼睛长到额头上”,都是用仰视来表现气焰炙人、目空一切。在使用“暴戾恣睢”这一成语时,只要想到一双蛮横而傲慢的眼睛,便不难断定“睢”的偏旁该是个“目”字。
2009年10月26日4版 睢鸠——雎鸠
文昌阁诗思邈远,浣纱溪睢鸠常鸣。(文澜《诸暨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