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三百首》课外阅读教学案例及反思

(2015-06-03 16:47:13)

《唐诗三百首》课外阅读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开展《唐诗三百首》课外阅读活动,旨在通过揣摩、积累、和领悟古诗,使学生受到特殊语言和中国文化滋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弘扬民族精神及奠定语言、文化素养功底。

活动准备:1、人手一册《唐诗三百首》,熟读背诵。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准备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和大家分享。

活动片段(一)诗词知多少

第一关——画中有诗

 1、(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师:这些美丽的图片,让你想起了哪首诗?(生:崔颢的《黄鹤楼》)

2、指名学生背诵崔颢的《黄鹤楼》(出示古诗《黄鹤楼》)。

3、课件出示蜻蜓小荷图,师:你觉得哪首诗最能体现这幅画的内容呢?(生:杨万里《小池》)。

4、指名学生背诵杨万里《小池》,课件出示古诗《小池》,看着这美丽的图片,一起诵读这首诗吧。

5、课件出示农民锄禾图,师:真辛苦哇!(生背李绅《悯农》)。

6、课件出示雪天老翁独钓图,师:寒风呼啸、雪花飘飘、白发老翁独钓!让人不免想起——(生齐背《江雪》)。

7、出示有黄鹂、翠柳、白鹭、雪山、船等景物的图片,师:请仔细看图,这美丽的景色不禁让我们想到了——(生:杜甫《绝句》)。

8、学生背诵《绝句》(课件出示古诗《绝句》)

9、师:看!多么漂亮的梅花啊!(课件出示墨梅图)这让你想到哪首诗了呢?(课件出示王冕的《墨梅》指名生读)

10、师拿出石灰说:看到它,你想到哪首诗呢?(指名生背诵《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大家要不要学习它的这种精神?(生:要)让我们好好读读它!

11、师:这一幅幅图,多么感人的场面啊!看了这情景,你想到了哪首诗?(生:《游子吟》)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母爱是纯洁的、善良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诵读这首诗吧。

12、师:美丽的风景多么迷人呀!谁来背背关于这种情景的诗呢?

13、课件依次重现前面的画面 ,指名学生看图背诗。师:大家看的真仔细!背诵的也不错!

第二关——结对子

课件出示题目:

1、不识庐山真面目, (      )。

2、相看两不厌,      (      )。

3、山外青山楼外楼,(        )。

4、黄沙百战穿金甲,(        )。

5、人生自古谁无死,(        )。

6、 (        ) ,二月春风似剪刀。

7、 (        ) ,天下谁人不识君。

8、 (        ) ,人间能得几回闻?

 

活动片段(二)分享---我最喜爱的一首诗

1、师:读了《唐诗三百首》同学们都做了读书笔记,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品味吧。

2、“小书法家”上台表演书法。

3、“演说家们” 诵读自己的读书笔记。

4、展示自己的诗配画作品,交流评比。

活动片段(三)古诗考级

学生分组考级,填写古诗考级卡。

 

 

《唐诗三百首》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我认为,诵读古诗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诗人眼里,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富有诗意,优秀的诗作充满了诗情画意,常常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活动中,“画中有诗”的环节,  我运用电教手段,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诗画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领略了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分享”环节,则更多的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鼓励学生畅游诗海,选择自己喜爱的诗,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或写读书笔记,或制作诗配画作品,或有感情的诵读……学生或动手,或动口,但首先是动脑和动心的过程,这一过程无疑使学生加深了对诗的领悟,感受到唐诗古韵的独特魅力。活动中,适时的把课外阅读和学校的古诗文诵读考级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古诗文背诵考级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