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法--全语言教学观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2011-11-04 19:52:53)
标签:
长颈鹿美语教育英语教学法 |
分类: 英语学习分享 |
Note:
1. 由于不注重「字」与「音」之间的关联性,削弱了学生辨认单字及拼字的能力。
2. 抛弃文法学习,使得学生忽略句子中,字与字之间以及上下句的关联性。
3.
资质较佳的学生即使不完全了解某篇文章的真正意旨,也常能靠猜测其大意而通过一般基本的阅读测验。因此,资质佳但实际上阅读能力差的学生,通常要到小学五、六年级才会被诊断出来。而在发现之时,这类学童的阅读能力已经落后同年级学童两年以上了。
4. 程度落后者、来自中下阶层的学生,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难由「全」法中获益。
5.「全语言教学法」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循脉络来了解其大意,而不逐字逐句推敲。然而此法能否奏效,有其先决条件:学生需具备相关的常识或背景知识,才能有效地解读某篇文章的内容,缺乏这样的知识,即使英文程度再好,也很难猜测文章要旨。
6.
由于程度较差或来自中下阶层的学生(城乡差距),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因背景知识或阅读技巧的缺乏,需要教师仔细解释文章的背景及细节,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容,而这种逐字逐句推敲的方式,并非「全语言」的主张。因此,若教师在课堂中坚持只用「全语言」贯彻其教学,那么这一群学生就很难从中获益。
7.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忽略语言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扮演启发与启蒙者的角色。尤其在纠正错误方面,全语言主张让学生自发性学习。但有些错误的修正,超越学生本身语言能力所及,且对中下程度的学生而言,反增加其学习困扰。因此,「全语言教学法」常未能有效地处理学生所犯之错误。
8.
忽略英语口说与写作之不同。许多研究都显示,口语不同于写作。但全语言教学法却忽略二者之相异处,而未能指导学生学习各种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于是养成学生“Speech
Written Down”的写作模式。
原文来自:长颈鹿美语11月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