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增生是我在看上一篇Hammershøi的展览时感觉到的一个词,这个系列将会记录一些简短的看展、读书心得。
本文中所使用的图片除了打logo的,都来源网络,上篇同。
2,直到长出青苔
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的散文集《直到长出青苔》,台湾出版,繁体字、竖排版,读起来有些容易晃神。我以前最喜欢的一本《陶庵梦忆》也是竖排版的,还有陈寅恪集,陈老先生坚持他的文集要以竖排版出版,他是有些遗老气的,字里行间的才学满得将要溢出来,可是没有什么才情才趣,要很坚持才不会枯燥地睡过去。
我很喜欢读日本艺术家的散文,比如东山魁夷《美的情愫》,行文流畅、语句清澄,读来令人安心静气。并且老人家不吝分享自己的创作方法、思路、体验,我一直将这本书当作教科书。
当然,即使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再接近,究竟还是隔着一重语言,我们眼中“散文的质量”,与译者的关系很大,唐月梅所翻译的《美的情愫》好读得都不像是日语写作。不过说起来,早年读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通篇也都是十分流畅毫无障碍的,而回顾最近看的日本新生代文学,则有一种“微妙的生硬感”——常看动漫的人应该能理解,不说翻译因素的话,这大概也和日本文字运用的进化有关吧。
假如生硬和不通顺出现在翻译的外语作品中,自然是可以被谅解的,然而有一些写中文的人却喜欢把散文写的跟google翻译的日语似的,模仿日翻中后“微妙的生硬感”,使文字看起来高深艰涩、“清新日系”,这纯粹就是zhuangbility的写法了。
除了需要引经据典的学术性论文,通常好文章最基本的一个标准就是干净、通顺,然而真的要做到并不容易,因为这意味着抛弃大量可有可无的形容词、典故、意识流(这些毛病我都有,至今无法改正)。有一本很好很好的小说,叫做《平凡的世界》,可以算是返璞归真的典范了吧,但又有着不可避免的枯燥,没有一定年龄阅历的人难以坚持读到最后。
回到最初的话题,《直到长出青苔》,日本当代艺术家杉本博司的散文集。距离东山魁夷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了,平静的、优美的、甚至感觉会闻到绿色植物气味的日式散文早已消失不见。阅读杉本博司这本散文集,由始至终,我都因为不可遏制的违和感而倍觉惶惶,这个违和感就是:矫情、故作高深的无聊的文字、好的艺术作品、zhuangbility、niubility,这些相互矛盾的材料是如何烩成这本大锅饭的呢?
首先排除翻译的因素,翻译很好。杉本博司行文的zhuangbility,已经是浓浓地冲破日译中那种“微妙的生硬感”而来,每当看到散文前面的Q&A,我都替他的矫情臊得死去活来,比如:
Q:911当时,你在哪里呢?
A:从我纽约工作室的屋顶,茫然望着世贸中心无声崩解的样子。
Q:你不关心当代艺术吗?
A:我认为艺术反应了时代。
Q:但是,你的作品也是在这个时代发表的啊。。。
A:我,是被耽误了千年光阴才出生。
Q:这件作品(时间之箭↓图)的制作年代是什么时候?
A:海是约15年前拍摄的。
Q:那把海装裱起来的东西,是什么年代?
A:是镰仓时代的舍利子容器。
Q:所以,这就变成现代和镰仓的跨时代合作了?
A:不止如此,您还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海本身,海的制作年代,是悠久的太古,
Q:如此一来,这件作品的制作年代,究竟是什么时候呢?
A:制作年代是时间之箭。
Q:意思是?
A:时间之箭从开天开地开始,通过镰仓时代,来到你的眼前。
至于正文——大多数文章极其做作无聊(充满堆砌还他妈是竖排版),不过是由一个又一个故事、形容词、加上故弄玄虚的氛围拼凑而成,然后配上杉本博司的作品——这有点像看到拍摄非常美丽的风景照,配着干巴巴却还拼命想显出“老子文采斐然”的游记,那种感受?好吧,不能要求每一个艺术家都像东山魁夷那样能写能画文武双全,但是,请不要这样糟蹋自己的作品拉低作品的层次啊!如果我是杉本博司,谁怂恿我写书,我就咬他。后来在后记中我真的找到怂恿他的人:文艺杂志《和乐》的编辑长(主编?)花塚久美子女士。有这样一段话:
对我而言,她就像为了受胎告知而飞来的天使:“我带着神的讯息而来,您将会怀孕,时候到了,您将会产下名为文章的婴儿。”【文章你躺枪了-□-!
这就是她的托福,而我也接受每个月撰写十页连载文章的神意。
天这死去活来的矫情,自zhuangbility,不可活。
但还是有一篇文章,我认真阅读并且再次阅读了,《再建护王神社》——日本一个将荒岛变成艺术绿洲的艺术家计划(草间弥生设计了一个密集恐惧症南瓜),杉本博司参与其中,重建了一座神社。撇开行文故作高深的毛病不谈,文章记录了他的思路和创作过程——我非常喜欢这个设计,并且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
地面上的拜殿
玻璃阶梯
通往石室的光之隧道
能剧“屋岛”,作为迎神之后的奉纳
日本人的神明观念非常有趣,并且他们对神充满畏惧的心情
有的神明也相当可怖,倒有几分聊斋里“五通”的意思
不过对日本神明文化还是知之甚少,不多扯了
相比矫情无趣的文字,本书的配图——杉本博司的摄影、设计作品,大约可以值回书价了,尽管有点小。又忽然想到,与《直到长出青苔》一书感觉上极其相似的是国内的一本杂志《恋物志》,选题、插图、照片无不美轮美奂、用心用力,偏偏没有一篇可以读的文字——又或者,这已经是文艺类书籍杂志的通病了吧。
如果你仍然想读一读《直到长出青苔》,那么不要买我这个版本,因为印刷气味太浓。买来好几个月,翻开它仍然需要勇气,以及每隔几分钟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贴一些我比较喜欢的杉本博司的作品
老影剧院系列,使用长时间曝光拍摄,白色屏幕是曝光形成的
这不是树,是电流
光之教堂
海系列
他的作品和他罗哩吧嗦的文章完全是两个世界
这个系列真是干净、宁寂,个人风格强烈
最喜欢的一副,佛海
拍摄的是京都三十三间堂里的1001座观音像
百度百科“这座令人敬畏的寺庙是在1164年建成的,在它被烧毁后,又于1266年重建。
它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祭台,有1001个观音菩萨的雕像一排排地分立在黑暗中。”
本书中也记录了拍摄观音像的过程,也是我觉得可以一读的文章了吧
去日本旅行的话,这个寺院一定会列入行程计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