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名人自曝丑闻谈起

(2009-02-09 05:54:39)
标签:

文化

分类: 说文谈艺



    最近读到一则新闻,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曝出了很黄很暴力的性丑闻。与著名摄影爱好者陈冠西不同,奈保尔的丑闻是通过他亲自授权的个人传记公开面世的,也就是俗称的“自曝”。

    无论是学术界名人,还是娱乐界明星,凡说到丑闻,似乎往往都带些桃色的暧昧,有那么点挑逗公众窥私欲的味道。毕竟学术腐败距离普通人很远,隔三差五总听说某某喝斥指责学术腐败,等严打的风头过了,象牙塔里的溃疡依旧,公众对此也一如既往地漠不关心。反观桃色丑闻,但凡同名人、同性沾上了边,立刻便成为茶余饭后喜闻乐道的八卦趣味。

    话说在自曝领域,两百多年前的卢梭可谓是玩“真心话大冒险”的个中先驱。这位强调“人之初,性本善”,主张解放培养儿童的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思想家,与他的学术思想齐名的竟是他作为一个“两面派”的典型——写出《爱弥儿》一书,反对戕害儿童、关心儿童教育的卢梭,不但遗弃了自己的几个孩子,还同教育培养他的养母搞在一起。

    《忏悔录》就像一枚投向学术界的炸弹,尤其在后人相应肯定了卢梭的思想学说之后,反观其所作所为,理论上的认可与荒谬的实例形成强烈反差,卢梭的思想与实际行为,究竟哪个人格才是表象,哪个才是真正的卢梭本我?

    从卢梭的“人性本善”观点,结合其著作与生平,反而让我想起荀子的名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人性本善”论的,卢梭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柏拉图、孟子都是这一理论的拥蔟。反观人性本恶这一观点,似乎只是荀子的专利。假设现在从荀子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爱弥儿”是卢梭的理想,是乌托邦的,是脱离现实的,反映了卢梭对善美的愿望,但他自己却没能抑制住人性中表现为自私、自大、贪婪、欲望的恶念一面,《忏悔录》的问世证明他绝非欺世盗名,卢梭并不无耻,只是伪善。

    作为唯意志哲学的创始人,叔本华认为这个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人们永远试图使自己的欲望满足,而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望,这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他曾提出伦理学与禁欲可能是获得拯救的方式,但这位伟大哲学家不但同家人关系恶劣,而且还很向往一夫多妻制,性格自大脾气暴燥,吵架动粗使一名女裁缝残废等等,难怪罗素在编写《西方哲学史》的时候这样评价叔本华:“假若我们可以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不是真诚的。他素常在上等菜馆里吃得很好;他有过多次色情而不热情的琐屑的恋爱事件;他格外爱争吵,而且异常贪婪……很难相信,一个深信禁欲主义和知命忍从是美德的人,会从来也不曾打算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信念。”    

    至于卢梭,罗素根本不认为他是哲学家。

    公众可能对思想家的学术不那么感兴趣,但却分外热衷于窥探名人的私生活及丑闻事件。从卢梭到叔本华到福柯、爱因斯坦等许许多多名人,令人遗憾的,他们都并非道德完美洁白无瑕的圣人。从《忏悔录》开始的争论从来未曾平息。叔本华在哲学史上倍受争议,主要是因为他主张的哲学思想与他的现实生活不符。于是公众既肯定了天才也是普通人的同时,也以为自己具备了拷问他们学术著说的平等资格,甚至认为从此可以否定某位思想家,因为其言行不一,所以其著作不提也罢——这就像读一句复杂的德语长句,还没有读到末尾那个动词前,就胡乱猜测其含义一样。

    人无完人,圣经里说过,谁是没有罪的,可以先向她扔石头。无论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无论这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还会延续多久,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无论内心多么地向善,表象多么地伪善,潜藏在遗传基因中的恶欲人格都不会被彻底消灭。作为思想家、文学家,但凡有所成就者,必受苦难,正如叔本华所说“时代配不上我”。与大多数的、盲目的缺乏判断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大众不同,超越时代的人,其不断思考思索的过程是极为痛苦的,无论是外因还是自我省视的绝望,因此真正有成就的人,大多敏感、脆弱、暴燥,神经质——这并非对以叔本华为例的人群的开脱,但我们必须看到,他们超越了时代,可在真正承认肯定了他们的时代,他们的私生活却被拿出来反复地说——对天才的打击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当不能够从思想学说上否定他,那就用道德大棒打倒他。

    叔本华没有写忏悔录,但他似乎早有预见性地留下遗言说:“希望爱好我的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我的哲学。”绝大多数天才留下的理论学说也许并不尽善尽美,但足以启示不止一个时代。我们可以在阅读的同时思考,独立理解的同时置疑与反驳,但我们既不需要认识下蛋的鸡,也不必垢病下蛋的鸡长地什么模样——要相信,那些是从复杂人格中剥离的,毫无私欲和保留地凝聚了思维探索的过程,纯净且善美的一面。善恶并存的意欲中诞生的认知之花,这本身也是一种哲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