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调——与白居易有关的两则
(2009-02-09 05:47:33)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只是旧调 |
1
昨天读了两篇小说,不约而同的,作者都引用了白居易的乐府“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单从引的这几句看,绝决凄婉,仿佛描述的是一段无可奈何的感情,于是找了全诗,看到副标题哑然失笑——止淫奔。原来诗人本意是劝戒青年女子不要随便跟人私奔,因为这样嫁到对方家里没有地位:“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不知道小说的作者有没有读过全诗,其中一篇女主角烟视媚行地吟了这么几句,实际上同全文风马牛不相及。
说到乐府诗,就想起汉乐府里最喜欢的一篇“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它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呔,兄嫂当知之。妃呼唏,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喜欢这首词是从郭襄开始的,小时候玩金庸类游戏,郭襄这个NPC每日在峨眉弹奏有所思。遥想少室山下,眼高于顶的昆仑三圣对郭襄倾心,一曲“蒹葭”表露无疑,只可惜“天涯思君不可忘”,寻寻觅觅二十六年,她竟一生都未再见到杨过。
2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姑且称其为小令吧,非常阴郁,嗯。
有人把晏氏父子的两首词拿出来比较:晏殊的《木兰花》,小山的《蝶恋花》,因为这两首词用的典都出自白居易的花非花。
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醉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蝶恋花 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夜空替人垂泪。
“衣上酒痕诗里字”——小山词清丽无许,淡淡、不轻挑、缠绵悱恻,其奈同乃父相比之下,未免流于单薄。小山擅长情诗,多为女子感怀或对心上人的思慕之情。其实真正的相思之意,是极难描写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便是聂胜琼的“有谁知我此时情”——切身体会过的爱与痛,无法形容,所以小山的感情虽然细腻,终究流于表面。据说他的情词大多写给几位心爱的歌女——嗯,几位。
晏殊的《木兰花》,单看收尾的两句,便有老成持重之感——倒也并非完全是劝戒,联系前两句所出的典,便成了堪破情爱之醒言。“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典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神仙眷侣般的传奇爱情故事,最终仍是以相如变心休弃文君告终。这个典用得如此好,抑或白居易作“花非花”之叹时,也曾想起过这两人?
外一篇
最喜欢的词牌是《鹧鸪天》。
宋词,自幼懵懂读起,虽也曾沉醉李后主“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耽迷晏小山“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然而对于我这么一个粗枝大叶的人,总觉得词过分婉约,肠子肚里百转千回,只怕会打结。纵是辛稼轩苏东坡这样的豪客,都不及李太白古风来得痛快。小气,当时以为如是。
忽然便过了许多年。宋词,大多抒小儿女情,或离恨乡愁。此刻故国万里,终于对上了号。原来一切都是早已有的,阳关、相思、惆怅、聚散。。。在词里。异乡的夜静得可怕,万籁俱寂。一个人,一盏越剑,几页词选,惘然的,也过了许多寂寞的晚上。
清人《白香词谱》选的是聂胜琼的《鹧鸪天》。单一句“有谁知我此时情”,当得多少痴男怨女共鸣。聂胜琼只得这一首词,便名垂千古,这同她与的爱情故事是分不开的。然而故事的主角即不是聂胜琼,也不是,而是他的正妻,那个真名实姓没有记载的女子。
她为官的丈夫不过是在青楼逢场作戏,聂胜琼动了真情,他却避开了,她惟有一词相赠。不知道他读到这首词是什么样的心情?偏偏是他的夫人读到这句话、读懂了聂胜琼的词,她理解她的心情,于是她接纳了她,劝丈夫将聂胜琼纳为妾室,将一首几许凄惨的别情,换演作千古佳话。
邓丽君有一张碟叫《淡淡幽情》,选的词,从聂胜琼《鹧鸪天》,到朱淑真《生查子》、李后主《乌夜啼》、《相见欢》、范仲淹《苏幕遮》。。。那年偶尔听见,顿时惊艳不已,原来宋词还有这种读法。
邓丽君有一把令人困惑的声音。一个人,怎么可以拥有那么完美的嗓音?仿佛独独那把嗓子挣破了皮囊的拘束,是不带一点人间烟火的澄澈空明。甚至不必去理会歌里说了些什么,入耳的惟有清丽软语,时而浅唱,时而低吟。
《淡淡幽情》里,最动人的,恐怕就是那首《鹧鸪天》,曲谱得极好,配那把嗓子,当可说:若即若离,如梦如幻。爱煞她愁苦一句“莲花楼下柳青青”,几乎能叫听者感词同身受,心也一齐绞痛,便要落泪一般。真正是百转千回,因词,更因歌者歌。
昨天读了两篇小说,不约而同的,作者都引用了白居易的乐府“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单从引的这几句看,绝决凄婉,仿佛描述的是一段无可奈何的感情,于是找了全诗,看到副标题哑然失笑——止淫奔。原来诗人本意是劝戒青年女子不要随便跟人私奔,因为这样嫁到对方家里没有地位:“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不知道小说的作者有没有读过全诗,其中一篇女主角烟视媚行地吟了这么几句,实际上同全文风马牛不相及。
说到乐府诗,就想起汉乐府里最喜欢的一篇“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它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呔,兄嫂当知之。妃呼唏,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喜欢这首词是从郭襄开始的,小时候玩金庸类游戏,郭襄这个NPC每日在峨眉弹奏有所思。遥想少室山下,眼高于顶的昆仑三圣对郭襄倾心,一曲“蒹葭”表露无疑,只可惜“天涯思君不可忘”,寻寻觅觅二十六年,她竟一生都未再见到杨过。
2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姑且称其为小令吧,非常阴郁,嗯。
有人把晏氏父子的两首词拿出来比较:晏殊的《木兰花》,小山的《蝶恋花》,因为这两首词用的典都出自白居易的花非花。
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醉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蝶恋花 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夜空替人垂泪。
“衣上酒痕诗里字”——小山词清丽无许,淡淡、不轻挑、缠绵悱恻,其奈同乃父相比之下,未免流于单薄。小山擅长情诗,多为女子感怀或对心上人的思慕之情。其实真正的相思之意,是极难描写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便是聂胜琼的“有谁知我此时情”——切身体会过的爱与痛,无法形容,所以小山的感情虽然细腻,终究流于表面。据说他的情词大多写给几位心爱的歌女——嗯,几位。
晏殊的《木兰花》,单看收尾的两句,便有老成持重之感——倒也并非完全是劝戒,联系前两句所出的典,便成了堪破情爱之醒言。“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典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神仙眷侣般的传奇爱情故事,最终仍是以相如变心休弃文君告终。这个典用得如此好,抑或白居易作“花非花”之叹时,也曾想起过这两人?
外一篇
最喜欢的词牌是《鹧鸪天》。
宋词,自幼懵懂读起,虽也曾沉醉李后主“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耽迷晏小山“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然而对于我这么一个粗枝大叶的人,总觉得词过分婉约,肠子肚里百转千回,只怕会打结。纵是辛稼轩苏东坡这样的豪客,都不及李太白古风来得痛快。小气,当时以为如是。
忽然便过了许多年。宋词,大多抒小儿女情,或离恨乡愁。此刻故国万里,终于对上了号。原来一切都是早已有的,阳关、相思、惆怅、聚散。。。在词里。异乡的夜静得可怕,万籁俱寂。一个人,一盏越剑,几页词选,惘然的,也过了许多寂寞的晚上。
清人《白香词谱》选的是聂胜琼的《鹧鸪天》。单一句“有谁知我此时情”,当得多少痴男怨女共鸣。聂胜琼只得这一首词,便名垂千古,这同她与的爱情故事是分不开的。然而故事的主角即不是聂胜琼,也不是,而是他的正妻,那个真名实姓没有记载的女子。
她为官的丈夫不过是在青楼逢场作戏,聂胜琼动了真情,他却避开了,她惟有一词相赠。不知道他读到这首词是什么样的心情?偏偏是他的夫人读到这句话、读懂了聂胜琼的词,她理解她的心情,于是她接纳了她,劝丈夫将聂胜琼纳为妾室,将一首几许凄惨的别情,换演作千古佳话。
邓丽君有一张碟叫《淡淡幽情》,选的词,从聂胜琼《鹧鸪天》,到朱淑真《生查子》、李后主《乌夜啼》、《相见欢》、范仲淹《苏幕遮》。。。那年偶尔听见,顿时惊艳不已,原来宋词还有这种读法。
邓丽君有一把令人困惑的声音。一个人,怎么可以拥有那么完美的嗓音?仿佛独独那把嗓子挣破了皮囊的拘束,是不带一点人间烟火的澄澈空明。甚至不必去理会歌里说了些什么,入耳的惟有清丽软语,时而浅唱,时而低吟。
《淡淡幽情》里,最动人的,恐怕就是那首《鹧鸪天》,曲谱得极好,配那把嗓子,当可说:若即若离,如梦如幻。爱煞她愁苦一句“莲花楼下柳青青”,几乎能叫听者感词同身受,心也一齐绞痛,便要落泪一般。真正是百转千回,因词,更因歌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