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巧批评
(2012-05-06 00:46:24)
标签:
成长日志挫折商吉米的生活教育强大心灵情商犯错批评育儿 |
分类: 妈妈育儿经 |
、 周五到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正好遇上一家长在园门口训孩子。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孩子刚在操场边的草地上玩过,一手的泥,紧接着又接过了奶奶带去的点心吃起来。后来在旁人的提醒下,这位奶奶突然意识到了卫生问题,于是上前抢夺那个面包,孩子当然是不肯的了。于是奶奶在一旁骂开了。“你怎么总是不爱洗手,脏死了。现在把面包拿过来。你那么脏,生病了我不管你的啊,那么倔,让你爸爸带你去打针,疼死你。”
听完那么一番话,在旁边经过的小吉米惊恐地问我“妈妈,那个哥哥为什么会疼死”?
我只好说:“是因为小哥哥没有洗手就吃东西,奶奶担心他病了。打针有一点点疼,但不会疼死的”。
其实,家长担心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用对方法,却相当地重要。最近关于孩子因为考试成绩或其它问题自杀的报道越来越多,抑郁症正渐渐地接近着我们的孩子,且正在低龄化,可惜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或成绩好坏,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却毫无所知。
现代积极心理学之父Martin E.P.Seligman提到过,孩子的乐观精神来自于父母是否乐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对事物的解释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也就是说,当事情发生的时候,父母给出的评价,(很多时候是批评),将内化成为孩子的自我评价,悄悄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所以说,孩子犯了错,家长要“巧”批评。就如Seligman博士说的,任何时候当你发现孩子有错时,如果事实允许,那么着重于特定及暂时性的个人原因,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和能力。
如果当时这位奶奶批评的方式是:“孩子,你平时回到家里都知道要先洗干净手才吃东西的啊,今天你是怎么了?太着急一下子忘记了吧?来,让奶奶帮你保护一下点心,你先去把小手洗干净再过来吃。不然,把细菌吃进去,肚子痛了就要去医院的了,奶奶爸爸妈妈都会很担心”
当然,奶奶说的“平时回到家里都知道要洗手”这个必须基于事实,让孩子想起自己平时做得对的地方。然后在时间上,强调孩子犯的错只是“暂时的”(是今天一时忘记了),同时,给孩子安全感(奶奶帮你保护点心),指引孩子走向正确的行为(去把手洗干净),提示可能出现的惩罚(肚子痛要去医院),强调无条件的爱(父母会担心,不会因此不爱他)。
这样的“巧”批评,把孩子的关注焦点全部集中在了犯错后的积极解决上,并让孩子明白一点点错误并不影响整个人生,不影响父母对他的爱,只要能自己负起责任,在错误之中成长,错误是可以被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