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笑声中感悟人生
——聊聊《新编辑部故事》
文/林岳芳
美好的东西,封存在记忆深处,只要遇到合适的机缘,就会像春天里的种子,发出嫩芽,长出枝叶,把久违的韵味带至眼前,让愉快的记忆瞬间弥漫心田,蓬勃而茂盛。
正在热播的《新编辑部故事》,此刻正勾起了我的美好记忆。记得在1991年,看过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那诙谐有趣的故事情节和演员们精彩纷呈的表演,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最后沉淀为一段快乐记忆。《新编辑部故事》开播后,我抱着比一比、看一看的心情,让视线停留在荧屏前。客观地说,因为《编辑部的故事》先入为主的缘故,如今这部《新编辑部故事》一开始不能抓住我的眼球。但是,随着剧情深入,我逐渐被它所吸引。
《新编辑部故事》由若干个不同的故事组成,我很欣赏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来说,电影可以在两三个小时之内把一个时间和空间跨度很大的事件叙述完整,而电视剧则不行。现代人生活节奏比较快,要观众每天坐在电视机前看一个逞长拖沓的故事,未免单调和无聊,所以,一部电视剧讲述几个故事,反而更受观众欢迎,即使漏看了其中几集,也不会因为掐头去尾而看不懂。
剧中的这些故事,显然取材于现实生活,比如纸媒与影视媒体联手炒作;比如搞笑无厘头的养生大法;比如真真假假的招聘启事;比如骗你没商量的鉴宝,等等。这些故事几乎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见或遇见的,编剧别出心裁把这些题材捏合在一起,制作成了一部电视剧,足见编导很有智慧。
因为之前有《编辑部的故事》作为参照,在观看《新编辑部故事》时,我总会不由自主把两部电视剧放在一起作对比。如果说1991年这部是用叙事手法记录生活,那么这一部则以夸张手法探索生活。两部电视剧虽采用的是不同的文化表达形式,但各有所长,给观众展现了视觉艺术的多姿多彩。
《新编辑部故事》采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演绎了几个文化小人物在当今时代的生活、工作状态,他们每个人虽然渺小,但都有各自不同的丰采。我很欣赏演员们的表演功力,按理说,这种室内剧不太容易把握,大量的室内对话会让观众觉得寡淡无味。可是看了《新编辑部故事》,我倒感觉,剧中每一个人物都血肉丰满,毫不苍白。
我最喜欢的是王千源演的刘向前,他主演的电视剧我看过不少,基本都是硬汉子的形象,这次在《新编辑部故事》中,一反刚毅,演了一个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又知足常乐的小编辑,那谨小慎微的表情,配合着拘谨木讷的肢体语言,显得十分出彩,也极有亲和力。
吕丽萍演的戈玲,无疑是这部电视剧的重心,她作为“人间指南”编辑部总编、元老,面对日益发展的传媒业,显得有些无奈和无措。她有着中国文化女性的传统意识,对杂志的要求比较守旧,比如不能低俗、不能炒作等等,但日新月异的文化需求,让她的杂志跟不上时代,无法赢得读者,还差一点导致解散编辑部,这让她十分苦恼。恰在此时,社里引进一位叫安妮的海归精英,于是,新与旧的碰撞,在她们之间展开。
安妮进了编辑部之后,对编辑部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把《人间指南》改成了《WWW》,杂志的触角,也从百姓生活,转向娱乐八卦,试图扭转编辑部的窘态,走出低谷。尽管,编辑们一下子无法接受全新的办刊理念,但为了杂志的生存,他们尽量配合着安妮的要求。可作为主编的戈玲,却是万般滋味在心头,她本能地想抗拒低俗,力求杂志的“雅”,可是,改头换面的新杂志又似乎不安份地需要时尚的有力冲击,从而摆脱原有的陈旧框架。戈玲也希望踏着时代节奏,谋求文化发展之路,又不甘心被安妮所牵引,自己屈居人下,却又不得不佩服安妮的新潮时尚理念,她无奈地发出“在编辑部干了二十多年,献了青春献终身”
的感慨。
剧中几位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黄海波扮演的袁帅一如他原有的风格,俏皮而幽默,看着就觉得轻松、愉快。焦俊艳饰演的欧小米青春自然,把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演绎得很到位。陈好的表演,我个人感觉,她还没有走出《粉红女郎》的戏路,表演过度夸张,面部表情过于丰富,很难让观众接受。不过,好在这部电视剧的人物对白十分精彩,也弥补了演员们演技上的瑕疵。
《新编辑部故事》用一个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小故事,串起了人间大社会,它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折射出这个时代人与社会的原生态,诠释了一个主题,就是新老观念交替中对真善美的追求。“人间指南”主编戈玲作为编辑部元老,和编辑刘向前代表了传统文化守护者的形象;而海归安妮及90后电脑高手何澈澈、娱乐版编辑小米等则是新兴文化的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观点在剧中演绎得那样自然,丝毫没有突兀之处,让观众被剧情所吸引,从而在愉悦的笑声中对人生引发一些思考,让观众很受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