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听说与不知道
约稿的报刊杂志越来越多了,有河北的“燕赵晚报”、广西自治区检察院“公诉人”杂志,该杂志约的是一篇评论文章,刊物送来后,我很感动,人家居然把我的文章放在比较显著的位置。近日,重庆市委宣传部刊物“党课参考”也约一篇人物特写,初稿已完成。还有几位名家邀约写书评,其中我最满意的,是为著名作家岳南老师的著作《南渡北归》写的一篇书评,写完刚挂上微博,他十分喜欢,马上就转载过去了。今年,一些市级报刊杂志的约稿也不少,加上微博这一块事情,显得忙忙碌碌,不过,虽然忙,倒也忙得很快乐。
有几次人家汇寄稿费,让我留地址时,会问“奉贤在上海的哪个方位呀?”每每至此,我总有些失落。我一直认为我的家乡很美,江南自古鱼米之乡,加上地处黄浦江南岸,面朝杭州湾,四季分明,风景如画。我的家乡养育了一方淳朴的乡人,也让我汲取了丰厚的文学艺术之养料。可脚下这片肥沃的土地,为何迟迟不能走进外省市文友们的视线呢?是我们的硬件不够吗?看一幢幢风格迥异的高楼,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道路,奉贤不再是落后的农村,而是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按理说,奉贤有能力也有资格让天下人刮目相看。可说起奉贤,很多人都说不知道,这不是他们孤陋寡闻,因为他们知道金山区,那里有个韩寒。
有次,一位著名作家来访,我们聊得很开心,也聊了很多,而他说的一句话,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他说“我感觉,奉贤虽然物质生活很不错,却是文学的沙漠”。他的话让我汗颜!我跟他辩论,我说我们“贤文化”的鼻祖,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言子,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够深么?他回答我,每一个名人或者伟人,活着时到过无数地方,难道,曾经来过,就属于你们的?有那么简单?我想知道的是你们这里出过什么大画家、大文豪,或者知名文化人,那才是你们的。这位文坛领导的话不无道理,言子作为先贤,或许曾经驻足于我们这块土地,但他不是我们文化的根基,他不过是一只曾经飞临过奉贤上空的大鹏,我们可以仰望,但无需一步三叩首。
我们要做的,是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给世人,比如,几千年来,奉贤也出过几位响当当的人物,有书画界的,也有文学界的,祖先们也曾创造了文学艺术的辉煌,并留下了不少瑞丽的瑰宝。而今天,虽然才华出众之人屈指可数,但也绝不是一个都没有。比如作家杨淼老师,他低调而执着地固守在文化的象牙塔中,研读、评判、著书立说,写出了几部优秀著作。还有书画家季仁葵老师,以坚强的信念担当起弘扬文化艺术的责任,创作了大量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书画佳作。还有不少才华卓著之奉贤人,我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他们正在这片土地上展示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采,如妖娆桃花,灼灼其华,只待我们做好合适的箩筐,等着收获“贤文化”硕果。
硕果也许已经结满枝桠,可盛装硕果的箩筐在哪里?说起那些人那些事,几乎大部份的奉贤人都说“不知道”,更别说外人了。无形中,我们浪费了那些宝贵的“贤文化”资源,让奉贤的文化成了一块块碎片,捡拾不起。文化是和一个地方的发展血脉相连的,从起源、传承到发展,都有一个链,而我们的文化链显然是断裂的。
再好的东西,若是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那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昨天的先贤,别人不知道;今天的智者,别人没听说。在这种不知道与没听说里,我们遑遑谈论着“贤文化”,这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我想,一个不懂得敬畏本地先贤,尊重本地人才的地方,任凭怎么高喊口号,都是徒劳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