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不听话,你还在用“吓唬”吗?一错悔终生,千万不要这么做了!

标签:
家长课堂家教方法杂谈 |
分类: 家教园地 |
熊孩子不听话,你还在用“吓唬”吗?一错悔终生,千万不要这么做了!
经常吓唬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1、孩子会缺乏安全感
虽然宝宝会因为大人的恐吓而顺从大人的要求,但殊不知由于年幼的孩子分辨能力有限,他们可能分不清想象与现实,从而把大人的恐吓当成现实,由此带来的恐惧深深伤害了幼小心灵,孩子会产生不安全感,甚至不信任别人,甚至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恐吓可危害孩子健康
不少幼儿心理学医生表示,恐吓会让孩子的神经中枢受到强烈刺激,会让恐惧情绪滞留,影响儿童的内分泌,从而可导致幼儿发育减缓,还可能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出现语言障碍,甚至会让孩子焦虑紧张、诱发心理疾病。另外被影响的内分泌还可能会导致孩子内脏功能紊乱,容易引发各种疾病,比如幼儿受惊吓后产生高热、消化不良等。
3、孩子做事会畏手畏脚
如果大人为了保护孩子安全,经常恐吓孩子说别拿杯子会摔坏、别拿扫把会扬起灰尘、别碰衣服会弄脏,那么你将收获一个懒惰的孩子;如果你经常用医生打针、警察抓人、老师惩罚孩子等去恐吓孩子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孩子生病时不会跟医生配合,即使迷路了也不敢向警察寻求帮助,怕老师的孩子会抗拒上学。如果你发现孩子畏手畏脚,请父母第一时间自检。
事实上,孩子们先天恐惧的东西很少,很多都是后天习得。而孩子们心中的恐惧,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大人贪图省事而吓唬孩子,让孩子立即听话而导致的后果。
孩子调皮捣蛋如何更好应对?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不肯好好吃饭
请将“吃”的责任交给孩子,不恐吓不责骂,给孩子规定时间,不吃了就收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吃饭爸妈再也不会追着喂。
如果你的孩子在超市一定要买某个玩具否则就不回家
请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对草莓蛋糕还是巧克力蛋糕的选择上,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已经被可口的蛋糕吸引。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贪吃过多的酸奶而哭闹撒泼
大人可以通过模仿孩子的哭闹,让他们破涕而笑,也可以将孩子的哭闹瞬间录像下来,让他们看看自己的熊相。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因为玩沙子、玩水迟迟不肯回家
请不要强硬将孩子拖走,而是给孩子下最后1分钟的通牒,当1分钟来临,你会惊讶孩子的守信用。
如果你的孩子总不听大人阻挠去触碰开水
那么就准备一杯不足以烫伤但又能让孩子产生不适的水让他们触碰一次,效果会赶上一万遍的唇舌。
家长,请管理好你的恐惧
“不要自己在外面玩,拐子佬(人贩子)会抓你走的!”
“不小心过马路你就会给车撞死!”这样的警告随处可见。
我不知道家长是否会认同一句话,那就是“恐惧会使人丧失能力”。
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心怀恐惧的时候,不敢去尝试某件事情,其实是影响了他个人的能力。当你为孩子提供带有恐怖色彩的事实时,你便逐渐剥夺了孩子在危险情况下做出安全回应的能力,他们无法临危不乱,反而养成一种自动触发恐惧的反应。
这种反应会在面对危险的时发生作用。结果孩子无法迅速、安全地做出反应,因为他们已经被恐惧吓得呆立原地。
艾德叔叔的观点是:
“骇人听闻的数据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起不了任何作用”
因为,骇人听闻的语句记住的是恐惧,而不是清楚的资讯。孩子们在危险的时候能够做出恰当的安全回应,是因为他们能够记得起清楚的资讯,而非父母的恐吓。
我们一起看看一个关于“绑架”的案例,一个母亲如何将自己的恐惧情绪,转变为保护儿子的正面手段。
一个妈妈看了报纸上的一则报道“某女孩在商店门前被绑架”,她对十岁的儿子说:
“我刚刚看到一则报道,有个女孩子在一家商店前面被人绑架了!有个陌生男人拿走了她的脚踏车,说服她过去取车,当时她身边还有一个朋友在场,这些坏人越来越猖狂了!你在这附近骑脚踏车太不安全,即使跟朋友在一起也一样!”
在我们没有控制自身恐惧感、不考虑我们的言语对孩子有何影响的时候,我们说出来的话往往跟这位妈妈所说的没什么两样。但是,如果她换一个方式跟儿子讨论这个新闻,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母亲:淘淘,假如你停好了脚踏车,回来的时候发现有个陌生人拿了你的车,你会怎么办?
淘淘:恩,我会跟他说,把车子还给我。
母亲:可是,如果这个陌生人告诉你,他想给他的儿子买一辆跟你一样的脚踏车,所以不过是想仔细看看你的车子。然后,他请你到他身边对他说明细节。
淘淘:额,既然他只是想看一看我的脚踏车,因为他也想买一辆嘛,这样的话,我应该会到她旁边去跟他聊聊天。
母亲:好,我们用1分钟来讨论这个状况,我们以前讲过,面对陌生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反应比较安全?
淘淘:不要太靠近他们。
母亲:对,要记得我告诉过你的,陌生人对你微笑,跟你打招呼,这都没有关系,可是你接下来他们应该继续往前走,现在有个陌生人拿了你的东西,还问了你一大堆问题,他的行为不是一个陌生人应该有的举动,如果你回答了他的问题,或者走近他身边,都不是什么好主意。
淘淘:可是她拿了我的脚踏车呀!
母亲:没错,如果有个陌生人拿了你的东西,你最安全的反应就是:咦,事情好像不是很对,然后走开,去找人帮忙。
淘淘:好比我可以对他说:喂,马上放下我的脚踏车,可是如果他没有放下我的车子,我就跑开,然后告诉别人吗?
母亲:没错,做得很好,这是更安全的方法。你能让我放心地知道,以后我让你骑车去商店的时候,你会牢记这一点。
淘淘:没问题,妈妈。
在这个例子里,这位母亲把自己的情绪反应,转变为保护儿子的正面手段,她认清自己的恐惧感,并且利用这种恐惧感提醒自己要告诉儿子保护自身安全的资讯。
这位母亲并没有把个人感受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她没有让自己的情绪支配行为,她花了一点时间思考。然后,她用“如果。。。。“式的问题作为开场白,提出一个假设情况,而非直截了当地当地把这件绑架的内容告诉儿子。
从提出警告,转变为传授特定的资讯和技巧。
前两天艾德叔叔的一位朋友跟我说起一件事情,他带5岁的儿子坐地铁去图书馆,在地铁出站的时候他的调皮儿子挣脱他的手自个跑开了。当时人很多,一眨眼他儿子就消失在他视线范围内了。
这位爸爸的心脏开始剧烈地跳动,他沿街边跑边喊孩子的名字,这是非常恐怖的经历。然后,等他终于找到孩子,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伴随着些许的挫折和怒火,这个爸爸生气地打了儿子几下,怒斥:
“我在到处找你,你跑哪里去了?你知不知道你很有可能给人拐走或者杀掉!”
我确信你我身边都有类似的经验,才不过一转身便突然发现孩子不见了。昨天我们知道,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恐惧情绪,这位爸爸的做法显然不对(却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做)。
前一篇:中国异体字、怪字、生僻字集录
后一篇:这6种奶,千万不能给宝宝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