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抄袭疑案(重写稿)

(2011-07-13 09:56:30)
标签: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陈源

郭绍虞

不是信

文化

                                       事出有因

陈源教授指责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肇端于1924年底的北京女师大风潮。时任女师大校长的杨荫榆及陈源教授都是“倷倪”无锡人,而对立方鲁迅和马裕藻等教授大都是浙东之氓,这场风潮之起于青苹之末,既有教育理念差异、人际关系矛盾的原因,主要还是地域派系争斗的必然结果。过去往往把鲁迅与陈源的恩怨,说成是“现代中国社会具有人道感和个性主义意识的知识分子,与绅士阶级交锋的一种典型”(孙郁语),这种说法值得质疑,陈源等留学英美的学人,何尝缺乏现代中国社会的“人道感和个性主义”?在我看来,陈源等留学西方人士的人道感和个性主义一点都不比鲁迅等教授少,或许还更多些。鲁迅等人则传统士大夫精神更加浓郁,因此所谓“某籍某系”的派系因素不容低估。中国知识阶层的派系争斗,在民国的大学中普遍存在,这就造成纠结的人际矛盾,进而使得学校风潮迭起,教授裹挟其中,乱斗不已。

陈源指责鲁迅抄袭,不过是陈、鲁恩怨这场大戏中的一个小插曲。这里还得把凌叔华扯进来。原来1924年5月,陈源与凌叔华在泰戈尔来华期间相识相交相恋,是年底即发生北师大风潮,而凌叔华也正在此时以一颗文坛新星的形象跃然升起,为人瞩目,随后评论界有人指出凌淑华小说的构思涉嫌抄袭契诃夫。陈源一边为杨荫榆和无锡派而与鲁迅大战,一边又为了给女朋友帮腔,把鲁迅拉进来垫背。

陈源这样做,既为女朋友辩解,又正好转移焦点,把质疑抄袭之火引向鲁迅。一个热恋中的男青年,往往会为女朋友两肋插刀,陈源此举差不多也是如此,而陈、鲁两人又恰好恩怨颇深,于是陈源使出了一石两鸟之计。

可惜一招不慎,陈源反而卖了更大的破绽。

                                     细说从头

1923年到1924年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新潮社出版(按:该书最初分上下两册出版,故出版日期有两个年份)。此书原是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因此随编随讲,到一定篇幅后,先是油印本,然后再正式出版。

当女师大风潮起,鲁迅、陈源缠斗不可分解时,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已经全部出版了。这时发生了所谓凌叔华抄袭事件,陈源自不忍坐视女朋友被质疑而不救,于是写了《剽窃与抄袭》一文,为凌叔华辩护。在这篇文章中,陈源还埋下伏笔,不点名地指出,有人在“整大本的剽窃”,批评界却视而不见,反倒把凌叔华的几篇有模仿痕迹的小说咬住不放。指鲁迅抄袭,至此已经呼之欲出。

我们目前见到的只是纸上的黑字,当年的情况则要复杂很多,沙场上虽然只是老将鲁迅和青年陈源的厮杀,旁边还各有帮闲,不外放冷箭打冷拳的,双方背后还站着许多摇旗呐喊之人,陈源在《剽窃和抄袭》中虽然不点名地说有人整大本的抄袭,其实,北京文坛两个阵营中早已满城风雨,说得有鼻子有眼,直指鲁迅了。(参见鲁迅《不是信》)

随着论战深入,陈源在其《闲话的闲话之闲话引出来的几封信》中正式抛出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抄袭之说。

陈源在文中说:“他常常挖苦别人家抄袭。有一个学生钞(抄)了沫若的几句诗,他老先生骂得刻骨镂心的痛快,可是他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却就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其实拿人家的著述做你自己的蓝本,本可以原谅,只要你在书中有那样的声明,可是鲁迅先生就没有那样的声明。在我们看来,你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也就罢了,何苦再去挖苦一个可怜的学生,可是他还尽量的把人家刻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本是自古已有的道理。”

这段话说得很不严谨,甚至第一句就说错了。鲁迅在《不是信》中曾郑重辨明——但我还要对于“一个学生抄了沫若的几句诗”这事说几句话,“骂得刻骨镂心的痛快”的,似乎并不是我,因为我于诗向不留心,所以也没有看过“沫若的诗”,因此即更不知道别人的是否抄袭。

陈源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为抄袭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对鲁迅来说,伤害相当大,因为鲁迅向来是不抄袭他人的,即早年介绍镭的科普文章,介绍斯巴达精神的《斯巴达之魂》也是综合数篇相关文章,再用自己的话语,按自己的思路一一道来,因此,他对关系自己学术声誉的抄袭指责耿耿于怀,每不能忘。

鲁迅在《不是信》中对陈源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作了大段批驳。概括言之,他承认与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相关的不过以下三点:

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确是《中国小说史略》的参考书之一。

《中国小说史略》28篇的第二篇是根据该书的。

论《红楼梦》的几点和《贾氏系图》也是根据该书的,但“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

鲁迅说:“好在盐谷氏的书听说(!)已有人译成(?)中文,两书的异点如何,怎样‘整大本的剽窃’,还是做‘蓝本’,不久(?)就可以明白了。”(括号与标点原文如此)

鲁迅很希望有人早日把盐谷温的书译成中文,早日为他洗清陈源教授的抹黑。他虽然并没有见到该书,却耳闻该书已经出版了。虽然肯定有这样一本书出版,却对该书是否是译表示疑问,并且,我们还可以从中读出,鲁迅对该书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并已经弄到了该书,只是还在邮寄途中了,尚未看到。

《不是信》写于2月1日,原载1926年2月8日《语丝》周刊第65期。后收入《华盖集续编》,1926年10月14日,鲁迅又在《不是信》该段作了一个补记,全抄如下:

盐谷教授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的译本,今年夏天看见了,将五百页的原书,译成了薄薄的一本,那小说一部分,和我的也无从对比了。广告上却道“选译”。措辞实在聪明得很。

鲁迅在这里并没有说明该译本书名是什么,译者是谁,在何处出版。

                          《中国小说史略》双包案

那么,陈源何以敢指名道姓地说鲁迅抄袭呢?

原来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之前,上海还出现了一本同名的书《中国小说史略》。这本书由中国书局出版于1921年,1934年由新文化书社重版,署名是郭希汾编辑。

郭希汾的《中国小说史略》正是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中“小说”部分的编译本,而鲁迅在《不是信》补记中语焉不详的译本,当即是指的郭希汾编辑,由中国书局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正符合鲁迅“已有人译成中文”的说法。

基本可以肯定,陈源是把郭希汾编辑的书误当作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可能是陈源的某个朋友误认了,传言给陈源,于是陈源不及细辨,把这种耳食之言写进文章里,把暗箭射向了鲁迅。陈源倒也并非无中生有,却是张冠李戴了。

此也正见出陈源只能说说闲话,而不能作细致的研究也。

                                此仇虽报 十年犹痛

鲁迅不但在《华盖集》正续集中对陈源大张挞伐,很多年后,当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真正有了中文本(朴社版),且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有了日文本后,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后记》中犹不忘这件旧事,对陈源又狠狠地鞭挞了一番:

“在《中国小说史略》日译本的序文里,我声明了我的高兴,但还有一种原因却未曾说出,是经十年之久,我竟报复了我个人的私仇。当一九二六年时,陈源即西滢教授,曾在北京公开对于我的人身攻击,说我的这一部著作,是窃取盐谷温教授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的;《闲话》里的所谓‘整大本的剽窃’,指的也是我。现在盐谷教授的书早有中译,我的也有了日译,两国的读者,有目共见,有谁指出我的‘剽窃’来呢?呜呼,‘男盗女娼’,是人间大可耻事,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倘他无法洗刷,就只好插着生活,一直带进坟墓里去了。”

至此,陈源对鲁迅抄袭的抹黑可以彻底洗清了,鲁迅终于松了一大口气。

                                  郭希汾何许人也

那么,这本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同名的书,他的编译者郭希汾又是谁呢?

当年在上海,这个郭希汾或著或译或编,出版过不少书籍,稍作检索,我们就可以看到如《中国体育史》(商务1919)《战国策详注》(1-6)(文明书局1924)《中国小说史略》(中国书局1921)等。

此人就是后来的学者、语文学家,苏州人郭绍虞。

郭绍虞,名希汾,字绍虞。郭氏有个很牛的祖先,就是唐郭子仪,祖籍汾阳,人称郭汾阳,因此郭希汾这个名字寄寓着父母对他的期望,不仅如此,他还得祖述唐虞。郭绍虞以字行,希汾很少使用,过去即使是苏州人也不大知道郭希汾就是郭绍虞。

有文为证。

1934年7月《苏州明报》有一篇《苏州话》(作者潘心伊),文中这样说:

“……同时,我又憧憬着一本书,是从日本盐谷温中国文学讲话中抽译而成的中国小说史(按:原文如此,略有误),记着译者的署名是郭希汾,因为著录籍贯是吴县,所以我就联想到绍虞先生,似乎有五百年前共一家的可能性,但是并不问明,只是含糊地抛开了。

“到了那天的五时三刻,我首先到凌宅。不久,郭绍虞先生也来了,同了他的两个弟子。凌先生给我们介绍了。我又把这憧憬‘憧憬’到心上来了,忍不住问了,问题经过修辞的工夫,很婉约,很诚恳,绍虞先生笑了一笑说:‘就是我’。”

作者潘心伊在文中特意强调自己的问题提得相当“婉约”“诚恳”,这段话很有意味,他对郭绍虞的回答有所预期,自己预留了退步,结果很意外,居然得到了郭的肯定回答。这就显得作者先前的担心纯粹多余,郭绍虞已经不讳言此事。那么,潘心伊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担心呢?是郭绍虞曾经讳言此事?

纵观这件抄袭疑案,陈源的说法事出有因,但没有求证,结果张冠李戴了,还把著作和编译搞混了。鲁迅确实参考了盐谷温的书,但并没有抄袭。郭绍虞也并不是抄袭,只是编译了盐谷温著作中的小说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御用与贡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