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2014-08-28 17:24:41)
标签:

转载

分类: 专业经典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战争与和平》插图“游击队员押送法国战俘”(局部)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苏联插图大师Д.А.施马里诺夫


    第一次见到苏联插图画家施马里诺夫(Д.А.ШМАРИНОВ,1907——1999)的文学插图就喜欢上了,《战争与和平》一种中文译本将他的著名插图“游击队员押送法国战俘”用作了封面,总感觉画里有相当深刻和悲壮的东西。后来出于喜好,在疯狂收罗外文名著插图的那段时间,我陆续淘到了几种施马里诺夫插图的俄文名著以及一册《Д.А.施马里诺夫》(俄文画集)。还有一册俄文的《托尔斯泰文学作品插图选》,收入施马里诺夫《战争与和平》组画的多幅作品。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罪与罚》插图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以上两幅图为《巴格罗夫孙子的童年》插图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别尔金小说集》插图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彼得大帝》插图


    施马里诺夫的插图多是用黑墨水画底稿,然后在上面用炭条加工润色完成,具有明快、生动的素描感。这位有“苏联美术学院院士”头衔的插图大师,一生创作的重要文学名著插图有高尔基《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阿克萨科夫《巴格罗夫孙子的童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阿·托尔斯泰《彼得大帝》、《涅克拉索夫诗选》、普希金《杜勃罗夫斯基》、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的插图是在高尔基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别尔金小说集》的插图被公认为同类插图中最出色的。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以上两幅图为《当代英雄》插图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杜勃罗夫斯基》插图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以上两幅图为《涅克拉索夫诗选》插图

 

    施马里诺夫《战争与和平》插图数量十分可观,共有51幅单页素描、5幅通景图和17幅卷首图。为了这套插图,画家耗费了他多年的心血,最后的成果实在来之不易。以下是施马里诺夫创作《战争与和平》插图的大事年表:

 

             以下七幅图均为《战争与和平》插图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1944——1945年      开始掌握材料的准备工作:熟悉《战争与和平》的创作史、该作品以往的插图,研究托尔斯泰纪念馆的全部资料,不止一次阅读这部小说,为每个人物编制“个人事迹”等等;

    1947年        完成一册《战争与和平》中主要角色的铅笔肖像画集;

    1951年        完成全部插图的木炭画草稿;

    1952年        寻觅跟《战争与和平》主要人物形象类似的活人模特儿;同年夏天,开始把画稿勾出来,即把素描稿描到薄纸上;

    1952年冬天和1953一整年,从事绘制原稿的工作。原稿用黑墨水画,最后用炭条来完成。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施马里诺夫在回顾《战争与和平》插图创作的文章中写道:“苏联画家有一种优良传统,即亲自到文学作品中多描写的事件的现场去观察。从前我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作插图的时候,曾经画了许多关于旧时彼得堡的陋巷的素描,有几处陋巷现在依然存在着。为莱蒙托夫作插图的时候,我到过高加索。由于为托尔斯泰这部小说作插图,我曾经到过博罗季诺原野(俄军打败拿破仑军队的地方),在那里整整待了一天,描绘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博罗季诺原野在1812年是一片辽阔的旷野,现在大部分地方已经树木丛生,不过从戈尔基村的山丘上还可以观察它的全景。我还到过斯摩棱斯克。在雅斯纳雅波梁纳,在托尔斯泰的住宅里,我度过了难忘的三天,在那里,我觉得简直一切都复活了:住宅、物件、周围的风景。我在画册里描绘了许多东西,并且把它们应用到个别的画幅中去。雅斯纳雅波梁纳是保尔康斯基家秃山的领地所根据的模型。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地方,我还到过几个庄园,并不止一次地到列宁格勒去……”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转载]《战争与和平》经典插图是这样“炼”成的                          步入老年的施马里诺夫

      А. 拉普捷夫是这样描写画家当时的工作状态的:“在施马里诺夫的工作室里,呈现在我的眼前的是一片出人意料的景象:整个墙壁上,分成两三排挂满了他未来作品的草图。实际上,呈现在我面前的是这位画家的一次草图展览会。这些草图用木炭以流畅、大胆的笔法作成;显然,画家是在画纸上寻求人物、物品以及色调笔触的一般轮廓的初步布局。……这些草图挂在墙上并非为了欣赏之用,这里似乎是画家的一所创作实验室。施马里诺夫创作方法上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组画同时聚集在一起,摆在面前。他经常在比较和对照每一幅画的结构和造型之后,立即动手修改全部画稿;而在检查人物的安排是否妥当的同时,又密切注意着主题的发展,从相互的关系上来选定情节,力求达到艺术上的统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