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有感于雷达的课

(2013-12-28 21:11:04)
标签:

转载

分类: 精品文摘
原文地址:有感于雷达的课作者:山哈

有感于雷达的课 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9/12/23/0/1245ceecd98g214.jpg雷达先生为同学们留联系方式。

没人反对这样的观点:优秀作家不是培养出来的。作家是天性中敏感的那一类人。敏感到什么程度?敏感到他可以感知从未有过的经历,而且常常被自我虚幻的感知所泪流满面。当作家进入创作阶段,实际就进入了一种类似迷幻的状态。作品中的人物,原本只是他生活积累和思想火花闪现的那个人,但这个人在他作品中“立”起来后,他就已经无法按照设定把握“他”或“她”的故事发展脉络,此时的作家,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或者说区别好作家和差作家的唯一标准,就是记录能力的差异。 

当下中国,文学边缘化是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雷达老师):俄罗斯人每年读书为65本,中国是4本,我相信这样的统计出入并不会太大。这是一组听了让人沮丧的数字。进入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大众阅读占据了新时期文化消费的三大类。作为“正统军”的传统文学或者说主流文学,在数字时代渐渐失语,灵异、虚幻、无厘、搞笑成为消费文学的主流,网络、手机替代书刊成为新的载体。在这里我不对阅读灵异、虚幻、无厘、搞笑成长的一代,能否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作评判。 

与传统出版的几万、十几万的“畅销”量相比,青春文学动辄一百万的码样令传统(纯)文学相形见绌。这是传统作家的悲哀或者阅读主流的悲哀? 

就传统作家而言,只有二种人,畅销书作家和不畅销作家。余华、阿来、刘震云等已经走上畅销书作家行列,他们是所有作家梦想的生存状态,我相信无论他们写什么样的作品,都不存在“买”不出动的困惑。据说贾平凹连随手的纸片都有人抢着发……。剩下的非畅销书作家:自费出版、部分包销、无酬出版……让多少英雄竞折腰。易中天在未成名前,也出过几本书,同样是羽毛落水——没激起多大的浪花,直到他出名人们才发现原来他就写的那么好。 

“生命写作”这种状态的作家,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但勤奋写作的大有人在,鲁12同学大部分都是勤奋的主。雷达分析:现在社会,为金钱写作,为不被遗忘写作都成为写作的理由,这让我联想起王朔《我的千岁寒》,据说出版前狠是炒作了一番,但王朔拍胸脯答应的销量只完成了一部分,看来王朔被遗忘是迟早的事。 

作为小众的少数民族作家,有的民族本身只有几千人,他,也许就是这个民族唯一的作家和记录者,少数民族的生存现象,注定了少数民族作家他肩负着民族的责任。他们有代言或者传记自己民族的使命感。写作,也许真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事。 

合乎情理的是:鲁院的图书馆藏书达到中等规模。读书写作是鲁院学生的基本生活。图书馆规定每个作家一次可借八本书,于是我一气借了八本:余华的《兄弟》(上、下)、阿来的《尘埃落定》、吴国桢的《中国的传统》、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张爱玲《小团圆》、《文化名家谈读书》和季羡林主编的《世界名家美文100篇》。 

二天时间我快速重读了《尘埃落定》和《兄弟》。如果说阿来的成功在于华丽记录了西南土司历史,余华则成功于他的荒诞叙事。土司制度如果没有阿来的疏理记录,相信经久日长,世人将很难再还原土司历史和文化。余华是大胆的和聪明的,大胆的和聪明在于把荒诞演绎到了极致。他们的作品在鲁院重读有别样的感受。感受一: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体现了作家宏大叙事能力。感受二:文字是有色彩的,灰谐、幽默、平直、华丽等等都构成文字的色彩。感受三:细节重于泰山,细节构成了文字的力量,甚至是能往下读的一个理由,我常常被他们故事的细节所感动。 

9月11日,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评论家雷达先生上了《2000年以来中国文学的走向》。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