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邬豁子》(文字作者陈源斌、插图孙文然)
(2012-05-20 10:11:14)
标签:
陈源斌小小说孙文然插图今晚报小说林天池十月北京出版集团文化 |
分类: 我的插图创作 |

邬豁子
陈源斌
邬豁子是当地的英雄人物,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大致内容是,邬豁子16岁和同伴吴三出外投身革命,三年以后,吴三叛变投敌,带路捉拿同乡邬豁子。幸好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消灭了敌人。邬豁子大义灭亲毙杀吴三时,脸被吴三砍了一刀,这道伤口从上到下,将嘴角拉出了一个豁口,此后,人前背后,大家便叫他邬豁子。
邬豁子的事迹曾经受到过质疑。最初分歧来自那支增援部队,大多数人相信邬豁子是英雄,但也有少数几个,怀疑叛变的不是吴三,而是邬豁子,并由此推定邬豁子杀吴三,不是大义灭亲,而是杀人灭口。流言传来传去,引起重视,邬豁子受到审查。可是,吴三,还有来抓人的那些敌人,都死了,当事人只剩下邬豁子自己。他只能自己证明自己了。然而,邬豁子无论怎么说,总是有一些人相信,有一些人不相信,他急了,指天指地,发了一个毒誓。
邬豁子说:“我要是说假话,不得好死!”
几十年过去,“文革”中两派对峙期间,邬豁子被旧事重提。先是一派掌权,相信他是英雄,去当年增援部队多数人那里外调回来,将邬豁子奉为本派旗帜,到处传颂他的革命故事。不久,另一派上台,认定邬豁子是叛徒,到增援部队少数人处弄了白纸黑字,用他做本派的反面教材,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历经数次反复,两派之间的争斗终于告一段落,求大同存小异,实行大联合,因为邬豁子一案存疑,一会儿说白,一会儿说黑,必须弄清楚,有个交代。问题的关键同样是,当事人都死了,邬豁子只能自己证明自己。他还是老办法,对天发誓。
他说:“我要是说假话,不得好死!”
又是几十年过去,这桩旧案竟然又翻了出来,而且惊动法律,闹到了法庭上。这次发难者是吴三的亲属。起因是,当年增援部队一些人写回忆录,提到了邬豁子,有人称赞他是英雄,有人斥责他是叛徒。吴三亲属阅读了这些文章,觉得有机可乘。他们早就不服这口气,憋屈了好几十年了,只恨找不到突破口。吴氏亲属写了一纸诉状,控告那篇说邬豁子是英雄吴三是叛徒的回忆录,涉嫌诬蔑诽谤,侵犯了吴三的名誉权。他们把另一篇认定邬豁子是叛徒吴三是英雄的文章附在后面,作为最有力的证据。吴氏亲属也不避讳,公开宣称,就是要通过这个办法,曲线转直,隔山打牛,将邬豁子牵扯进来,放到光天化日之下,用神圣的法律作裁判,还原真相,剥下邬豁子的英雄外衣,穿到冤死者吴三身上。法庭公开审理,当年增援部队有代表到庭作证。多数人的代表,描述了增援部队抵达时,从自己所处角度而亲眼实见的情景,一口咬定,邬豁子是英雄,吴三是叛徒;少数人的代表,也叙说了增援部队赶到时,自己目睹的场面,言之凿凿,吴三是英雄,邬豁子是叛徒。法庭慎重衡量一番,觉得双方证言出自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之下,虽针锋相对,截然相反,却都不无道理。至此,只能寄希望于唯一的当事者邬豁子了。
邬豁子出庭作证,拿眼四处张望,看看说他是英雄的当年增援部队多数人的代表,看看说他是叛徒的增援部队少数人的代表,看看吴三的亲属,看看自己的家人,他嘴巴几番嗫嚅,最后,他举起手,指了指天,又指了指地。邬豁子发毒誓说:“我要是说假话,不得好死!”
过了一段时间,判决下达,驳回起诉,回忆录不构成侵权。这意味着,法律已经认定,邬豁子是英雄,不是叛徒。拿到判决书,邬豁子一块石头落地。他回到家里,摆好酒菜,要向家人宣布这个消息。全家围着桌子坐下来,只少孙子。邬豁子最疼爱的孙子今年二十岁,刚考了驾照,买了辆新车正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广场上操练。邬豁子亲自去叫。邬豁子孙子正拨弄着方向盘,忽然看见爷爷直奔而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朝自己晃悠,他赶紧一脚刹车,让车停住——但是,这一脚踩错了地方,不是刹车,是油门——汽车往前一冲,将正前方的邬豁子扑倒,随后急促碾轧而过。
就这样,邬豁子死了。
(选自2012年4月25日《今晚报》)(天津 彭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