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离的炊烟,袅袅

(2012-06-01 22:03:36)
标签:

杂谈

炊烟

乡村

灶台

柴禾

分类: 午夜星河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这又是谁家的窗子透出了邓丽君柔柔的绵绵的歌声?这样的甜歌大概只有城里的窗子才会透出吧。

只是城里的窗子透不出炊烟,家家用着液化气、天然气,只有清洁的灶火。许多人家用着电磁炉、电烤箱、电饭锅等各种各样的小电器,连灶火都看不到。油烟还是有的,热气还是有的,只是抽到烟道去了。虽然城里的炊事极其方便,年轻人依然懒得去做,还是买着吃惬意,或者弄点小情调,去快餐店、大排挡喝果汁、啤酒,吃烧烤,要不就汉堡、三明治、比萨去。不过,城市的空气里总有那么多烟气,鳞次栉比的楼宇间林立的烟囱气冲霄汉,大街上往来穿梭的汽车的尾气不绝如缕,这些烟却唱不到歌里,也写不到诗里。

如今村里的炊烟怕也少了,秸秆越来越多地粉碎后撒到地里,越来越多的家庭用上液化气灶和电器。炊烟只是曾经浓浓地缭绕在母亲们的鬓发间,缭绕在童年清苦却没心没肺的岁月里。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风高露井无桐叶,雨急烟村有雁声。”“望中酒旆闪闪,一族烟村,数行霜树。”凡村总有炊烟相伴,有人烟的房子和院落才是人家,有生气的人家即使四五家也毕竟是村。一个小村只要有炊烟升起,尽管风高,尽管雨急,终究有“家”聚落在这里,有炊烟暖着居家或远游的人们。

鸡鸣唤醒了沉静的村庄,清晨的炊烟轻轻的,像瘦削玲珑的舞者。一柱一柱径直高高地升起,在不经意间,被半丝微风吹着婀娜起来,穿过树木,盈盈地飞向那一抹朝霞。而傍晚的炊烟总是深沉些,刚刚冒出,便跌跌撞撞地踊向村外,在村边的田野上聚一道暮霭,陪一只半大的黄狗,有一搭没一搭地吠着夕阳。

赶上雨天,炊烟总会显出一些苦涩的愁容,纵有柴棚,柴禾的燃烧也带着潮气。好不容易想方设法把火点着,还要时不时鼓着嘴吹,拿着扇子扇风,而倒灌的生烟会把人呛出眼泪,呛得咳嗽。春天对农民来说也许无所谓春暖花开,春天的炊烟倒曾十分艰难,眼见得要揭不开锅了,就连柴垛也快见底。绵绵长夜里大人们早早钻进被窝,却睡不着觉,数算着那个不会丰盈的麦收还有多少天才会到来。孩子们则是有的吃没的吃、吃好吃赖都不愁,饿了时守在灶旁等饭吃,玩疯了喊都不想回家。

无论怎样,炊烟总是有根的,炊烟的根就在灶膛里,生活的希望都在灶膛里。弯弯转转地,炊烟经过长长的窄窄的烟囱,从房顶长出。那是用砖或坯垒成的锅台,一大一小,两口铁锅嵌进锅台,灶膛与炕洞相连,通过墙壁上的烟道,连到房顶上的烟囱。冬天,乡村的土炕热乎乎的,就像城里的电热毯,老人和孩子总是睡在炕头,大人睡在炕尾。父母们含辛茹苦,喂养者一天天四季接续的炊烟,喂养者一天天长大的儿女。我一直以为,乡村的炊烟富有色彩,而色彩直接源自灶膛里燃烧的柴禾。麦柴根的烟浓且近白,棒子秸、棒子苞的烟浓且土黄,棉花柴、芝麻秸的烟淡而蓝灰,烟煤的烟则为浓黑。

野炊的烟也算炊烟吧。小时候,男孩子哪有不顽皮的,而野外就如天堂。拿土坷垃搭起最简易的灶,烧山药、嫩玉米、花生、毛豆角,未必烧得熟、烧得好,只是有趣。过去每年都有解放军拉练,原来在老乡家做饭,后来改到野外埋锅做饭。

炊烟或许不是我所看到的,只是我所想到的,谁没事时会去呆呆地观赏炊烟呢。炊烟并不美丽,而且极为普通,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对它已司空见惯,以致熟视无睹。至多,当它从烟囱里冒出时,表明家里做饭了,停止时表明饭熟了。

只是,我时而会想起炊烟,它给了我太深太深的印象,一辈子忘不了。家乡的炊烟,那既凝重又温馨的炊烟,袅袅的,它不在我的眼里,而在我的心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