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漂泊的荷兰人》:蛋都会的瓦格纳第一课

(2012-05-13 18:57:09)
标签:

转载

       [转载]《漂泊的荷兰人》:蛋都会的瓦格纳第一课

     蛋都会新版《漂泊荷兰人》结束有一阵子了,这两天终于有时间总结一下。

 

     很多人说,小德莫的荷兰人没有反映瓦格纳的精神实质,没有将真正的瓦格纳原貌呈现给中国观众。其实说真的,我理解是,第一、这种实质多半没必要像中国观众介绍,理由有三,1、不健康,有危险;2、过于个人化;3、本身就自我矛盾,摇摆不定。第二、偏离或违背所谓原教旨主义的制作多了去了,拜罗伊特每年都有,慕尼黑的库存里的几出基本都是左派(孔维茨尼)、后现代(D.奥登)产物,MET的新制作观念平庸,是舞台技术革命的实验,前年大家看的R.Carsen的指环基本是莎士比亚式的,充满人性和道德感。其他荒腔走板,怪诞不经,色情洋溢的就更多了。

 

     从艺术上说,《荷兰人》也是瓦格纳过渡时期的作品,在其中能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一种借住后来的《罗恩格林》变成了指环,另一部分还和韦伯搭在一起,荷兰人的独白昭示了后面《女武神》中的沃坦,但水手合唱则还是韦伯歌剧的遗物。真正能反映瓦格纳某一特定精神的,照我说只有二部,并且从气质调性上截然相反,一个是《名歌手》,一个是《帕西法尔》(纳粹们最情有独钟的二个),《指环》的主题是空洞且空泛的,《特里斯坦》过于个人化和特定化,与荷兰人倒是有一定共通。

 

    扯这么多就一句话,《荷兰人》压根就不是最能反映瓦格纳精神实质和艺术精髓的作品,想靠他来实现类似《特里斯坦》或《指环》式的疯狂是很难的。

 

    先说导演制作,终场的处理症结貌似不是理念,而是技术上的,小德莫和他的团队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让大船沉没,所有只好让两个人留在舞台上,于是造成了诠释上的偏差。虽然幽灵船做出了倾覆的姿态,但二人保全住性命却是不争的事实。我的建议是,可以让船体在缓缓下降时,利用灯光造成间歇空白,待到再度淡入时森塔与荷兰人再相拥出现(升华),反正那艘船从舞台实际局限来说,轻易是动弹不得的。

   

    但技术障碍与观念完全无关么?非也。于是,就有了进一步的问题,如何造成的这种尴尬局面。

 

小德莫的《荷兰人》明摆着,既非原教旨精神“原著派”,也非观念新颖的“导演派”,他选择了第三种道路,以极端的视觉冲击来建构舞台秩序,甚至不惜牺牲戏剧表现。比如第一幕当荷兰人登场时,为了凸显那艘逼真宏伟的幽灵船,歌手不得不在近9米高晃动的船体上应付大段独白,船体摇摆时所发出的吱呀声甚至干扰了荷兰人低声的吟唱。而在第三幕中,同样是这艘“搁浅”的大船割裂了舞台,压缩了空间,让水手合唱的场面单调异常,而它所造成负面效应在剧终前彻底爆发了。

 

相比之下,第二幕则有所平衡,挪威船长家的场景则极为简约,面朝大海时,则完成了诗意的转换。但这一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戏剧处理上,就像当年莫大版《奥涅金》塔迪亚娜老妈的那记无厘头的耳光一样,荷兰人在森塔面前的惊天一跪,彻底篡改了剧本的原意和人物关系的走向,而他蹭着膝盖前动作与斯卡皮亚在《托斯卡》一幕大弥撒前如出一辙。荷兰人怎能以如此卑微的姿态来祈求森塔呢?他有着深刻的痛苦,神秘而冷漠,并且他知道,如果那位女性无法拯救他,自己也将被施以魔咒。但在那一刻,荷兰人的内心情感,被以最世俗化甚至猥琐的姿态发泄。这是未来复排时,最应该修正的舞台环节。

 

中国组的张亚伦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他没有向森塔下跪,但据说这是其无法以下跪的姿态前行,那为什么他在《托斯卡》中可以做到,这里却不行呢?

 

蛋都会组建了一套具备一定水准支撑的阵容,大体不用太过苛求,Eva Johansson的森塔有着充沛的嗓音能量和爆发力,但音色尖锐,不够悦耳,抒情段落表情冰冷而生硬。不明白为何她总是一副战斗姿态,声音冲爆了无处发泄的暴力倾向,即便布伦希尔德都不至于此,何况森塔。她在二幕的宣叙调较为算不上精彩,过于随性自由的节奏让乐队无法和她形成充分的融合,而只好亦步亦趋地小心跟随。

 

荷兰人Thomas Gazheli没有什么闪光的履历,但他的表现还算过关,基本实力建立在他在高音区不断咆哮的上,但荷兰人隐忍而神秘性格却在他并不坚实的低音段难寻踪影。这大体上是其正常水平的表现,只是他在二幕的表演与首尾两幕完全背离,让剧名主角的印象一直模糊不清。Hendrik Rootering不愧于巴伐利亚老牌唱匠,虽然小德莫将他的戏份限制到最低,甚至让其基本成了功能性人物,但他不多的唱段还是表现了高水准,特别是精确圆熟的唱腔和发音让舞台上多了难得的德国色彩。Philip Webb的埃里克至少在我看的那天完全不在状态,而且他的形象也广受诟病,成了整个外国组中显而易见的短板。

 [转载]《漂泊的荷兰人》:蛋都会的瓦格纳第一课

中国组演唱实力上与外国组有客观差距,不过四位歌手却在舞台上的互动交流却更为丰富,而外国组的表演不仅僵硬,而且缺乏整体交流。孙秀苇显然是位少女,章亚伦显然是位沧桑的漂泊客。

 

吕嘉的乐队部分十分努力,他本人也甘当舞台的陪衬,依然以伴奏者的姿态出现。荷兰人中的部分音乐仍有威尔第的遗风,而吕嘉恰恰是这部分音乐处理得最好。总得来说,如果经历更多的德语歌剧,再演瓦格纳,情况会截然不同。年底的罗恩格林,对合唱团以及乐队的要求显然又提高了一档。

 

 以荷兰人作为瓦格纳第一弹,有很多考量,包括受众接受力,包括操作难度,乐团合唱团水平等等。荷兰人之后,大家都希望在2013瓦格纳年,蛋都会能有所作为,比如弄个指环之类。不过据我目前知道,明年国家大不会有新的瓦格纳制作。如果换一个思维,这也没什么不好。明年,欧美剧院都在上演瓦格纳,可以供中国使用的歌手资源早就被一抢而空,别说顶尖德语剧院,就连二线德语剧院也没什么来华的可能性。既然如此,倒不如蓄势待发,修身养性。目前看,明年大剧院更倾向于威尔第,奥赛罗、纳布科都是新制作,加上斯卡拉的阿依达。

 

 总之,明年的瓦格纳年,国内能盼的东西不多。陈平同志表达过类似想法,明年全世界都在搞指环,我们与其跟风,不如搞点别的。不过,据说马泽尔有可能与蛋都会乐团,一道演出他改编的《无言指环》。至于其他,我知道芭蕾舞和木偶剧版的指环也十分有趣。特里斯坦的音乐会歌剧也可以考量,或者《女武神》第一幕,只是这些国内其他团队早就干过,大剧院恐怕不愿意炒别人的冷饭。

 

 主要是,国内除了蛋都会之外,其能搞全套指环的,也实在找不出第二家儿了。但日后如果真要搞指环,起码据对荷兰人的观测,德尔.莫纳科肯定不是最佳选项。

[转载]《漂泊的荷兰人》:蛋都会的瓦格纳第一课

0

前一篇:榖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