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小马过河”发现学习吗?

标签:
教育反思 |
分类: 课堂教学 |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需要发现美的眼睛。”以此审视学习活动,其中道理也是相通的。
按照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人有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即发现学习和意义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去获取知识创生知识的过程;有意义的学习指的是学习者把新获得的信息(经验)与记忆中已有的知识相联结,从而习得观点、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当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概念形成系统的联系,学习就有了意义。这两种方式的主要区别是,发现学习主要运用归纳推理,学习者需要依据提供的材料,去发现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比较而言,奥苏贝尔倡导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强调运用演绎推理,倡导以一种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两种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学习者和学习目标、学习任务。
作为教学的发现学习应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即由教师设计安排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在活动中经过搜索、操作、探究和调查等环节,不仅可以获得与活动领域相关的新知识,还可以习得问题解决的一般技能或策略,如制定规则、检验假设和搜集整理信息等。学校教学中常见的发现学习类型,主要有情景角色扮演、独立研究、小组探究、科学实验、计算机模拟等。
发现学习 |
讲授法 |
1.在教学开始时,先呈现一组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给动物取名字。 |
1.教师先呈现一组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告知学生这些动物的名称,或让学生说出这些动物是什么。 |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并把这些动物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 |
2.教师把这些动物归为不同的类别,并依据教材告知各种类别的动物具有的相关特征。 |
3.教师让学生给自己命名的每一类动物贴上不同的分类标签(如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食草动物),并归纳主要特征。 |
3.教师再呈现一组动物的图片(或名字),同时将教材上的动物类别排列成行,让学生完成相应的联结(连线题)。 |
在凯西老师的课堂上,她没有直接告知各种动物的基本类别,而是在有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分类,当学生发现各种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成为知识的创生者,而不是单纯被告知现成的知识。
在师范生技能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学情境的类型以及支持的学习理论依据,布朗老师围绕同一个内容(主题)设计了三种不同教学方案(或者教学录像),这些方案描述了不同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涉及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涉及教师的教学行为,然后,他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观察一个课堂情境,并分析这类情境的特征、功能,进一步思考哪种学习理论可以解释这种教学情境。(案例参阅:戴尔H·申克在《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P165--167)
在“小马过河”这则经典案例中,小马踏上了去“河对面的磨坊”的学习过程。在路上,小马遇到了“因为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不知道能不能过河(有没有危险)”的问题,他没有从老牛和小松鼠那里获得解决这个问题的现成知识和技能,最后在老马的指导下——“不试一试怎么能知道”——小马一方面发现了“河水既不像老牛说得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另一方面也培养了“遇到问题要去试一试”的积极心态——这个过程,正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