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无用之用是一种智慧
(2024-08-29 10:09:26)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随笔 |
在《我的阿勒泰》中,李文秀与母亲有一段话。李文秀觉得自己没有用,母亲张凤霞说:“啥叫有用?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呆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嘛!”
追求“有用”,往往容易被一种外在的目的而束缚了自身。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现实活动中,自己展开的世界里“为自己所有和所用”的,这个过程就是完成和完善自我的过程,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追求“最高的善”。他在《尼格马科伦理学》中提出,“那种永远为自身而不为他们的目的是最完满的、绝对最终的目的,是最高的善。”善是人类本意的目的,“它是无待而有,不感困惑,使生活愉快。”善,对人类意味着幸福,“善是最高的幸福”,而“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德性的践行就是幸福的生活,“我们必须先进行有关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德性,一切德性通过习惯而生成,通过习惯而毁灭。”人不可能在自己的生活之外去形成内含于个人整体生活的德性,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去面对应然的、可能的生活作出选择,寻求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目的为目的,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最高幸福”的过程中完成自己,成就社会的进步,这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臻于至善”。
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已是极大地丰富了,但这种“丰富”却使人陷入了铺天盖地的物欲洪流之中,人陷入了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泥潭而难以自拔,外在的有用性成了生活的唯一尺度,“他把自己封闭在事物的有用性之内,一旦关上窗户,他便看不到有用性范围之外还有什么。”(赫舍尔:《人是谁?》,陶仁莲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76)这样,“德性和善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的传统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德性不再是生活的核心而是退居边缘,不再作为整体生活的尺度反而“沦为实现外在的利益--功利的工具的地位了。”(麦金泰尔.《德性之后》,龚群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P257)
天地造物,各有其用,只是立场和视角不同而已。人生难得,看一些无用之用的风景,想一些无用之用的问题,读一些无用之用的杂书,这种“无用之用”,并不在乎外在的功利,而是反求内在的“德性”之意,教育者当守住内在的“德性和善”,方能成为自己,成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