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随笔:往日重现YesterdayOnceMore

(2024-08-09 14:08:39)
标签:

教育

情感

分类: 教育杂谈

教育随笔:往日重现YesterdayOnceMore

S同学从广州回来,阿花、猫肉精心组织了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饭局,邀请老师和同学们聚一聚,聊一聊,忆一忆。我们一起在荻港的这家地道菱湖风味的小饭店,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三天前,沈老师从美国回来。沈老师退休后常驻美国的女儿家,帮着带孩子,丹丹是在美国读的大学,然后在那边成家立业,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想起三十年前,我经常会在校园里的那个小小的、可爱的身影,奶声奶气地叫我“阿庆伯伯(叔叔)”。

今天的这场聚会,是同学们初中毕业三十年的小聚了,人不多,但氛围比今天的气温还高。当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菱湖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我1990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菱湖中学工作,一开始就在初中部教学,初中部有4个班级,这是我带的第二届初中班级,也是第一次做班主任,我是半途接了初二(2)班的班主任(原班主任姚老师到杭州工作了),当时1班是王老师,3班是任老师,4班是费老师,在座的同学中,有一大半是1班的,王老师是“老”教师,我们三个是小年轻,那时我们同在一个办公室,王老师给我们传授了很多教育管理的宝贵经验。三十年前,他(她)们是十五六岁的“花季”,我还是未婚青年,从来没有想到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还会以这样的方式相聚。

1994年下半年,这一届初中的大多数同学进入到高中段学习,我也“顺利”地跟着升入高中段教学,从1994年下半年到1997年上半年,我在菱湖中学带了第一届高中,即是班主任(从高一到高三,都是5班的班主任),又是学科教师,今天在座的不少同学,正如沈同学说的,我们几位老师是从初中一路相伴到高中的,这样的经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我自己,都是极为珍贵的,因为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对于我而言,有幸能够陪伴大家一路从初中到高中毕业,也是一个自我生命唤醒的过程,用我喜欢的舒婷的诗来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

当年的菱湖中学,办学质量是响当当的。学校规模并不大,初中段每个年级4个班,高中段每个年级5个班,我记得那一年学校经过教育局授权,第一次面向全市招收“高师预科班”,能够进入“高师预科班”的农村学生都是可以“迁户口”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孩子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考中专考大学,“高师预科班”相当于湖州师范学校(中师),能够考上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经过高中三年学习,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以中专的学历进入初中或小学,二是进一步到大学深造,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以这批学生为基础,组建了1班和2班,1班的班主任是语文的陈老师,2班的班主任是化学的姚老师,当时学校配备了最好的师资队伍,1997届高三的高考成绩也非常亮眼,今天来参加聚会的王、潘、郑、钱、沈几位同学,都是“高师预科班”的学生,他(她)们一如既往地优秀,是所在学校的中坚力量,或是自己行业中的翘楚。

这样的相聚,就是一次“往日重现”,当年沈老师唱这首歌,用英文唱的,多好听啊,我们的印象都特别深刻,但是真正领悟这首歌的生命意义,不仅需要漫长时光的沉淀,还需要有一个特别的场景,我们要用一把神奇的钥匙,一起去推开那扇门——同学们讲述着当年的自己,讲台上的老师,留在菁菁校园里的那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那个青涩的少年似乎还在菱湖中学的小树林里等待着什么,守望者什么,寻觅着什么,一直到“遇见”今天的自己,以及和自己曾经相濡以沫的伙伴们,以另一种方式“重现”青春岁月。

当年在菱湖中学的校园里,你们当然遇见过那位穿着一件红色西服,脚瞪一双白色奇安特运动鞋,站在讲台上认真朗读诗歌的年轻人,可惜现在,他那支会写诗的妙笔,留在那间低矮逼仄的“蒹葭斋”里了,他曾经写过的那些诗,也许还遗落在那座校园的某个角落里,等待有一天,会被一阵春风唤醒,会被一片月光重新照见。

 

                     2024.08.07,荻港小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