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一张PPT的三个问题

标签:
教育反思 |
分类: 课堂教学 |
这是从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伟大的改革开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第三课第一框)一堂录像课中截图的PPT课件,我们结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对教材内容的研读以及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来审视之,这张课件可以发现什么问题吗?
首先,最明显的是右边“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时间轴)”,这张图的第一个错误是时间轴的“箭头”方向,作为政治教师,“箭头”的方向指向哪里,可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显然,上课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箭头”的指向是有“方向性错误”的;第二个反思是,“时间轴”的两边分列了“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还是“两条主线”并行的,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无必要这样来明确区分呢?
其次,是关于学习任务与学习方式的关系,教师为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强调“要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关键是要合适。我们仔细看课件左边的文字——第一项任务是要求“自主学习P31--33”,第二项任务是“你认为”,也就是说,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但在后面的“要求”中,教师又提醒学生要“小组合作开展,选出小组长展示”,那学生完成这两项任务,到底应该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还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呢?一个学习情境下,我们设置的多个学习任务之间应该是有结构和递进关系的,在思维进阶上遵循由浅而深由易到难的过程,从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上说,第一个学习任务“梳理改革开放的时间轴”,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而且这部分内容在初中的“道法”和高中的“中外历史纲要”中都有学习过,并不是我们本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第二项学习任务,如果我们设置相对较难的、有深度的问题,就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在两项任务中提示的“自主”和“你认为”,与“要求”的“小组合作”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作为一名高中思政教师,我们对《逻辑与思维》这个模块的“深度”学习,显然没有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有效地体现出来。
最后,从学习任务(问题)设计,也就是“问题应怎么问”上反思,第二问“勾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并说明理由”,是一个无效的问题,这个问题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你认为”“我认为”“他认为”,是从个体的立场和视角上“选时间节点”,这意味着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可以有自己的标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就不存在讨论的必要了,“要选出重要的时间节点”,先要确定标准,而这个标准是什么,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第二,“最重要的几个时间节点”到底应该是“几个”?可以是1个,也可是很多个,教师在课堂上请一位学生来回答,学生回答了五个,但老师还在追问,“还有没有?”只要教师一直追问下去,那么学生也可以一直回答下去。而且,“最重要”和“有几个时间节点”在逻辑上也是自相矛盾的,“最重要”的当然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是几个或多个。第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中,确实有很多重要的时间节点(重大事件,重要决策等),那我们不妨以“十年为一个时代”,每一个时代可以对接一个学习小组,这样就可以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上世纪80年代小组,上世90年代小组...这样,第二项学习任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推进,一是确定一个遴选“最重要的时间节点”的标准,二是选出一个“选出一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再讨论理由;三是可以再跟进一个问题,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主题,我们对自己关注的这个时代选择一首能够体现改革开放的主题曲,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主题曲是《在希望的田野上》,上世纪90年代是《春天的故事》,进入新世界的第一个十年的可以是《北京欢迎你》,第二个十年是《走进新时代》。现在我们进入了新世纪的第三个十年,这首主题歌现在有了吗?如果还没有,你们可不可以写一首呢?
仔细审视这张PPT,你觉得还有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