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真美善-知情意”框架下的教育哲学——《哲学与人生》读书报告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读书 |
中国传统哲学,面向的是人生的问题,是关于人的生命如何安顿的哲学。在《哲学与人生》一书中,傅佩荣先生着重于国学的阐释,尤其对儒家的纵向终极关怀展开了详细的说理和举例论证。在儒家的人性论上,他提出了另一角度的解释——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人性本善”并非孔子的原意,更确切地应当为“人性向善”,“择善而从”后坚持“固执”,进而,在谈到人生最高目标时,会揭示“止于至善”了。比如,有人说善是结果有利于大家的,但一般人不会做有利于群体的事,而会做有利于自己却伤害群体,或者有利于自己且有利于群体的事。这样推行下去,善只是一种效益主义。因此善的原则很难厘定。但是,一旦建立行善的原则,就可以谈真与美了。在传统儒家看来,善是人生的基础,由此再随机缘可增加真与美的部分。这三者相互契合耦合,个体生命才能发展的比较圆满。
此外,傅先生多次在书中提及“知情意”,在“开发自我潜能”“心智方面的省思”等内容的阐释都以“知情意”为框架。“知情意”的概念可溯及古希腊柏拉图关于人类灵魂三品质(欲望、激情、理性)的划分,但最早作出系统性研究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康德从人的认知、意志、情感角度思考“人是什么”,并从“人能认识什么”“人可以做什么”和“人希望什么”三个维度来探讨人的自由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知情意”是人类心理的三要素,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人人都知晓真善美,但未必了解知情意。就人类价值取向而言,“知”追求“真”,它为了达到真理的目的;“情”追求“美”,它为了达到完美的目的;“意”追求“善”,它为了达到至善的目的。因此,“真美善”与“知情意’之间具有清晰的同构关系。
从中华文明追根溯源,孔子曾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名言。“知之”“好之”“乐之”与认知(知)、意志(意)和情感(情)也大体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可以说,传统儒家也是以“真美善-知情意”这一结构作为理想人格塑造的基本理路的。
联系近期的学习实践中,我逐渐萌生了“教育是风格的培养”这一想法,就是说教育者要对自己思想及行为有一定的要求,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和特色。对于教育而言,其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儒家的“知情意”价值观从“自我”出发,一路上升到不可知之的妙境(止于至善),其中系统之连贯性值得后世省思和应用。如果把儒家的价值观代入思政教育的情境之中,将其对于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和追求发挥得淋漓酣畅,应该是教育者对自身的要求和对教学方法的追求,这即是一种教育的风格。
即将褪去受教育者身份的我们,如何转变身份,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风格?阅读此书后,我认为应当取精华,将儒家“真善美—知情意”在教育实践中的融会贯通。步入社会前后的教育,都应当把“善”看作教育者自我生命发展的基础,把“知情意”作为对受教育者人格塑造的手段和目标,使得人的“成长”与“生长”指向无限而圆满的上升弧线,这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而“止于至善”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