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书报告

标签:
文化哲学 |
分类: 读书 |
我之所以选择阅读这本书,是因为在不经意中遇见的这句话——“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当时的第一个感觉,是作者的语言文字的冲击力,以及他所想表达的思想意义中的悲观色彩。在我的认知里,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选择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而庸俗,更是带着一种贬斥的含义,是附着了平庸鄙陋、不高尚不高雅的意思,在被用来评价人的时候总是带着批评和数落的意味。这两个背负着消极和贬斥含义的词语,却在“要么…要么…”的绝对句式下,将人之生存的现状划分为两种状态。叔本华为什么这样悲观地概括人的状态?这个疑问是促使我选择阅读这本书的初始动力和兴趣所在。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叔本华以简洁的语言所写成的一部并不简单的书。本书的章节结构清晰明了,在第一章中,叔本华基于对亚里士多德人生三分法的理解运用,提出了决定凡人命运即幸福的三项内容(即“基本的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后续的第二、三、四章,作者就站在分析此三类基本划分的角度上,对“人的幸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而最后的第五章和第六章,则是他给读者的建议格言,以及对于人生各个阶段的理解和看法。
在叔本华看来,首先,决定我们生活幸福与否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因素,是我们自身。个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欲求;外界环境只有在促使他产生想法、感受和欲求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存在的世界是怎样的,取决于我们如何来看待它。一个人内在拥有的,在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陪伴其左右,任何人给不了也抢不走的东西,显然比这个人所拥有的和他向外界展现出来的样子更加重要。一个内在富足的人在远离尘嚣的时候,完全可以在自己多彩的精神世界中流连忘返。其次,物质财富并不就是幸福,人拥有财富,就像是海水,越喝就越感到口渴。到底多少财富才能满足人的需要,这是相对而言的,只要他所求和所得之间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人所拥有的财富和物质并不能使其感到真正的幸福,因此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最后,人不应过于关注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我在别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我们总是太计较、看重别人的看法,错把别人的评价看成现实,而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意识却含含糊糊。如果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我们就容易成为他人意志的奴隶,我们的幸福无法在别人的头脑里驻留,所有寄托于他人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说实话,我们的幸福应该基于自身全部的本性,体格的健壮是首要因素,其次是能够获得独立自由和保持心灵平和的能力,就像书中提到的那样“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所能起的作用,遵循心之所向,努力寻求本性能够接纳的完满,避开本性排斥的事物。如此,我们就会选择那些最适合自己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除了叔本华对于生活的本质、对于人自身外在主客观的分析,以及人如何获得幸福等的观点和思想以外,让我特别关注和喜欢的,是叔本华的文字风格以及大量的引经据典。阅读叔本华的文字,就像聆听良师的教诲一样,其行文给人一种肯定感和信服感,在绝对当中又蕴含着说服的力量,是易懂好懂的。比如这一段——“大自然赋予人们以力量和能力,其原始目的就是使人能够与包围着人们的匮乏作斗争,一旦这场战斗停止了,那再也派不上用场的力量就会成为人们的负担”,叔本华在此之前就直观地介绍了“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间的关系,绝大多数人,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只有精神思想力量突出的人才能维持两者的平衡,而后,他在解释“痛苦与无聊”两者关系时提出了这句话,这里的“大自然赋予人们以力量和能力,其原始目的就是使人能够与包围着人们的匮乏作斗争”,是指人们天生拥有为物质生存条件奋斗的力量,同时人总是处于物质生存条件不足或者不满意的状态,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幸福,人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为金钱财富而奋斗,但在奋斗的过程中,人们又总会面临苦难和不易,由此就会倾向于与物质幸福相对的“痛苦”的一方,而一旦物质生存条件达到令自己满意的程度时,那么人们荒废下来的精力就无所宣泄,这时与精神幸福相对的“无聊”就会席卷。这句话精炼直观地道出了“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关系。书中还有大量的引经据典,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哲言、荷马、歌德、莎士比亚等人的诗歌、卢克莱修的描写、《传道书》的记载等,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寻章摘句增加了书的“厚度”和“深度”,在理解叔本华的观点以外,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其他哲学家、文学家以及经典著作的机会。
阅读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引导我将幸福的定义下在追求幸福的主体自身,而非外在客体之上,这是至关重要的,将绝大多数重要的“闲暇”时刻关注到精神追求之上,这应该是一种“灵魂的自我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