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丰子恺:几人相忆在江楼

(2023-10-07 09:13:46)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随笔

阅读丰子恺:几人相忆在江楼

丰子恺的《几人相忆在江楼》创作于1925年,发表于在本年10月4日的《文学周报》第193期,作者时年28岁,应该是离开春晖中学之后所作。

    这幅以“相忆”为主题的作品,承载了作者和朋友们在上虞白马湖相处的那段美好时光。1924年秋季后,丰子恺等“白马湖同仁因与学校当局发生矛盾而离开春晖中学,赴上海创办立达中学。”(年谱,P108)这幅作品,既有事也寓情,既有景也动人,也许是因为某天晚上的月亮触动了心绪,也许是刚刚结束了与朋友的一场相聚,也许是因为正读到了这首“题新雁”(唐 杜荀鹤)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疏水国秋。

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这幅画最初是黑白色的,构图简洁质朴,寥寥几笔,意境悠远:江天浩渺,明月在水中盈盈晃动,江边一座楼上,几个朋友正凭栏望月,或许正诵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人初照人”的诗句,或许在争论着江上月美,还是水中月更有意境的话题。作者将“几人相忆在江楼”的意境,表达得细致入微而又能使人开阔想象,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后来绘制的同名作品中,在构图上略有变化,且多为彩色,但私下以为这幅最初的作品,似乎更有艺术魅力。

同题的作品,丰子恺后来专门绘制了一幅赠送给夏丏尊先生。1938年3月10日,丰子恺在漂泊西南的路途上(年谱记:丰子恺于2月28日离开江西萍乡,3月12日抵湖南湘潭)收到老师的信,当时夏丏尊留守在孤岛上海,两人相隔迢遥,没有机会可以凭栏共望月,一起“把酒话桑麻”,惟有书信往来以慰思念,夏师在这封信的起首这样写道:

去秋屡承寄画相慰,及后闻石湾恶消息,辄为怅惘,无可为君慰者。惟取《几人相忆在江楼》的横幅张之高壁,日夕观览,聊寄遐想,默祝祷平安而已。

夏丏尊先生是丰子恺在浙江一师求学期间的老师,在当时一师的授课教师中,以李叔同和夏丏尊两位先生对丰子恺影响最大,可以说他们是丰子恺人生中一左一右的“护法”,丰子恺回忆说,“夏先生和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是‘妈妈的教育’。”

丰子恺1922年到春晖中学教课,是夏师引荐的,他在春晖期间开始漫画创作,也有夏师的鼓励在,夏丏尊自己说,“记得丰子恺的画这类画,实由于我的怂恿。”夏丏尊于1923年根据日译本翻译了意大利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先是在上海的《东方杂志》连载,1926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了单行本,丰子恺为之画了十多幅插图,精心设计了封面。这本书对后来者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它还是不可被替代的教育经典。

  1937年秋,卢沟桥事变后,有一次丰子恺由南京回杭州,途中在上海下车,专门赴梧州路去看望自己的老师,“先生满面愁容,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坐当天的夜车回杭州,匆匆告别。”临别之时,丰子恺说,“夏先生再见。”而夏师答曰:“不晓得能不能再见。”此后,两人天各一方,再未有相聚面对的机会。1946年4月23日,夏丏尊在上海去世,而丰子恺得到消息时,人还在重庆,丰子恺提笔写了《悼丏尊师》的长文,文章的最后,丰子恺写道:

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该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起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悼夏丏尊先生: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载《缘缘堂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5月版,P293-29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