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北大校徽的教育诠释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谈 |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在我所见的国内各类学校的校徽中,印象最深刻,感悟其教育意义最深远的,唯有这一件。
鲁迅先生曾从教多年,后以作文谋生,先生教育和作文的核心思想都是“立人”。所谓“立人”,就是通过“改造国民性”,去除中国人身上历史遗留下来的弊端,以实现人的现代化。在鲁迅看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老百姓“向来没有挣得过做人的资格”,中国以往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1917年8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绍兴同乡蔡元培先生请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他在信中写道:“余想请先生为北大设计一枚校徽,也不必多复杂,只需将先生一向倡导的美育理念融会贯通即可。”鲁迅虽有些忐忑,但设计的草案让蔡校长连声称好——其实当时还未有鲁迅之名,应该是周树人的会通与妙笔——这似是巧合亦是必然,“树人”即“立人”也,鲁迅自留学归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教育界谋事,做过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兼任过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师,还做过十四年的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鲁迅接受蔡元培之托,一方面是出于他对蔡先生办学理念的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在北大兼任讲师,希望借此以表达自己改造国民精神“首在立人”的主张。
鲁迅的设计,以“北大”两个汉字的篆体为主,其上“北”下“大”的结构,直接点出“北大”之名,鲁迅对汉字之美的深刻领悟及其出色的艺术创造才能,在这件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我们也不妨借此来细细领会其中之深意。
首先,鲁迅思考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位置、责任和使命。在这个设计中,站在下面的大写着的“人”,就是教师——教师是站立着的人,如果说教育的宗旨是“立人”,那么教师自身必先为“立者”,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形象地看,教师是“站在讲台上”的人,“站在课堂中央的人”,北大之“大”也寓指师者须有“大者气象”,教师像一棵挺拔的树,其姿态为“大”,其胸怀为“广”,其神采为“美”,师者的使命是“立人”是“育人”是“渡人”,教师的双肩上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师是引导学生上行的“台阶”,是助力学生更上层楼的“人梯”,也是为学生点拨解惑的“渡者”,用鲁迅的话来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其次,鲁迅回答了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校徽中两个学生的形象,构思非常巧妙,对照其在整个布置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启迪我们对育人目标的深刻思考。一方面,校徽中的“大”字变形为“站着”的教师形象,而“北”字则像是两个“背靠背”的学生。教师是“站着”上课的,学生是“坐着”听课的,在校徽的结构布局中,两个学生是“坐在”教师肩上的,因为他们代表了未来和希望,学生应该比老师,比前一代人有更宽广的视域,更辽阔的世界。另一方面,“北”字被有意识地设计为两个“背靠背”的“人”,课堂里的学生是两两同桌的,他们肩并肩坐在一起,是为“同学”,同学间的关系是“面对面”地交流,“肩并肩”地合作,“背靠背”地支持。校徽中两个学生的“方向”,正好是一左一右,也许,他们的人生会有各自不同的未来,但他们的身后却有另一个可为依靠。好的教育不仅仅是发展个人的才能,而是要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能够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合作的人,教育要“成人之美”,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为贵和为美。针对当下的教育问题,九十三岁的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呼吁,“我们现在(的教育)总是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合作。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会让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坐在一起,帮助他们培养合作精神,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一个人也许可以走得很快,但只有众人协力同行,才有可能走得更远,因为人生不是一百米的冲刺,而是一段漫长的旅途。
最后,鲁迅为我们解读了蔡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在北大校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一个人在这里都可以尽情尽兴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交流自己的意见,分享自己的思想。蔡元培执掌北大后明确提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他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则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应加以聘任。据统计,1918年代在北大的217位教员中,有教授90人,教授平均年龄30来岁,对其中76人的统计显示,50岁以上6人,35岁以下43人,如胡适、刘半农等被聘为教授时仅二十六七岁。蔡元培不拘一格用人才,使北大一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创造了北大历史上辉煌的时代。
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其意深矣,远矣,大矣,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