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随笔:扁鹊对桓公之死负有责任吗?

(2023-07-24 18:45:07)
标签:

哲学

文化

分类: 随笔

哲学随笔:扁鹊对桓公之死负有责任吗?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韩非子·喻老》

    成语“讳疾忌医”由此而来,其意在批评蔡桓公不听扁鹊的话,以至于病症逐渐加重,最后不治身亡,后引申为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韩非讲述这则故事,本意在阐发老子“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的思想,以推销他的变法主张。但就这个故事而言,我们也不妨从医生和一个特殊患者关系的视角,来反思“扁鹊对桓公之死是否负有一定责任?”

    就常理而言,人都是害怕生病的。桓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对于疾病的恐惧心理,和普通人却是一样的。桓公第一次见扁鹊,其初衷显然不是请来看病的,因为听到自己辖区内出了这样有名的神医,所以布告四方召其来见,以此表明他的爱才之心,不过扁鹊不会其意,本着医者仁心,把这场本来应是桓公亲自出面主持的表彰嘉奖“宣传”活动,变成了他展示自己身手的机会。扁鹊初“见”桓公,可能太想表现自己,却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很特殊的病人。我们设想一下,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如果医生一见面就直言不讳地说“你有病。”那也是不能接受的,况且在这个特殊场合,当着众人的面,你说他有病,这无论如何有些不合适,桓公一句“寡人无疾”就直接结束了第一次不愉快的见面

    但是神医的话,在桓公的心理一定留下了阴影,否则过了十日又何以会重新召见?桓公还想着听听医生的意见,但扁鹊还是一贯的直截,“你的病比上一次更厉害了。”这下把桓公吓得不轻,“桓侯又不悦”。我们不妨帮助神医自我反思一下,这种做法有没有问题?虽然,这是出于医生的良知与责任心,但如此直来直去,确实不太合适。如果一个病人在医院检查出有问题,而且比较严重甚至可能是不治之症,医生是不是应该就直接把真相告知病人呢?按照常情常理,医生不仅要暂时隐瞒患者病情的真实情况,而且要在心理上进行疏导以缓解其紧张的精神,再通过合适的方式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

    桓公是一国之君,作为辖区最高领导,他的健康问题可是大问题,而且还是政治问题。扁鹊发现了桓公有病,但初次沟通失败,那么无论是从医生还是从臣子的立场上来说,他都应该要认真想一想,应该怎样让桓公能愿意听取意见,及时接受治疗,而不是只消极地坐以待“见”,明知桓公的病情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性命,扁鹊怎么不着急,怎么不采取有效行动?比如,虽然他是被誉为“神医”的,但也可能会出现误诊,因此他可以建议桓公组成一个专家团队进行联合会诊,拿出可靠可信的意见和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建议心理医生及时介入,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等等。

作为神医,扁鹊在专业上是没有问题的,技术过硬,医术高超,但是在和病人如何沟通这一点上,显然没有对症下药。扁鹊“三见”桓公,每见一次,桓公的心理阴影面积就会扩大一次,所谓事不过三,扁鹊一点都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他当然知道随着时间推移,桓公的病会逐渐恶化,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医生,无论如何应想方设法让桓公知道病情并及时治疗;桓公“三见”扁鹊,心里应该还是存着希望的。反观扁鹊,似乎一点都不急,一次一次错过了可有效救治的时间,第四次“扁望桓侯而走”,再过五日就赶紧“逃秦”,显然,对于桓公之死,扁鹊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2023.07.24,阅读审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