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随笔:庖丁的教学之“道”

(2023-07-08 22:06:59)
标签:

教育

哲学

分类: 随笔

教育随笔:庖丁的教学之“道”

借助庄子的一支生花妙笔,我们有幸观摩了庖丁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庖丁在教学中呈现的“样态”,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因其固然——这些激活、丰富着我们想象的成语,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庖丁“技近乎道”的人生追求,而为了这一堂课,庖丁已经准备了十九年。

庖丁是这堂课的执教人,听课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文惠君;庖丁的教学方式很简单,开始一段是演示“解牛”(实验)的过程,接下来就是师生间对话。初看,这堂课好像也没有什么特点亮点,既没有体现“学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更谈不上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却很有回味的,这真是一堂有意义有启发的好课。

首先,这堂课最鲜明的特点是对话,而对话需要有“合适的对话者”的。文本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庖丁和文惠君之间的对话展开,这段对话的结构是“生问师答”,庖丁先为文惠君演示了解牛过程,然后文惠君有了“技盖至此乎?”的疑问;接下来是庖丁的一大段“独白”——“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的话是接着文惠君的“问”而自然生发的,全文最后以文惠君的一句“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作结。这段对话的描写,简练而生动,尤为关键的是,这段对话还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中对话的“生发”和“生成”,需要有能够“对得上话”的人,如果庖丁是一个手巧嘴笨的人,那就接不上文惠君的话;反过来说,如果庖丁的这一段话之后,文惠君没有反应,那也是在对牛弹琴了。说话的人,要说到听话人的心里去,听话的人,要能够从对方的话语中,获得对自己有意义的启迪。真正的对话,需要有“好的对话者”,正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庄子一生中最好的对话者是惠施。惠施死后,庄子过惠子墓,想起他和惠施的许多次论辩,对身边的人讲了一个故事:“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这是成语“运斤成风”的由来。

其次,教学心态很重要,而心态主要取决于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庖丁是一介屠夫,从事的是最卑微的职业,文惠君可是一国之君,这两个“身份”和“社会地位”差距巨大的人,竟然处在一起,而且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真是不可思议。在庄子的笔下,文惠君和庖丁所承载的各自的特殊社会身份被消解了,在这个世界上,一切差别都是人为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认为“道”是超越是非界限,泯灭一切差别的。整个对话围绕着“道”展开,庖丁演示和解释的是“解牛之道”,而文惠君体悟到的是“养生之道”,两个对话者不是从各自的身份、立场、具象上执着于各自之“事”,而是以“齐物”的视角寻求对话的可能,理解共同的本质,我们既没有看到文惠君“指出”“指示”,也没有听到庖丁“臣答”“臣谢”,文本中无论是文惠君还是庖丁,他们说话时采用的都是一个淡淡的“曰”字,他们姿态美好,心态平和,神态谦和,因为在伟大的“道”之前,人的存在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最后,庖丁追求的教学境界是“技,近乎道”。在整个教学过程,庄子笔下的庖丁展示的不是一种技术的娴熟和怡然自得,而是一种艺术的境界和自我超越。一位老师说,教师的教学有三重境界,第一境是“见教材”,第二境是“见自己”,第三境是“见学生”,那么庖丁在课堂上又见到了什么呢?他在“解牛”(教学演示)的过程中,好像什么都没有看见。在庖丁的眼中,既没有解牛的教材(目中无牛),也没有看见学生(文惠君),更没有想到自己,“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通过十九年的修炼,他完全打通了自己的心灵与那神秘之“道”的关节,所以能够顺其自然游刃有余,以至于每一次完成手中的活,都是那样的酣畅淋漓而又踌躇满志。他所做的事情(工作),与他的一生,以及那至高至上之“道”,已经浑然一体,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

 

                                     2023.07.08,再读《庖丁解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