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丰子恺:草草杯盘共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

(2023-06-05 15:43:30)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随笔

阅读丰子恺:草草杯盘共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

丰子恺先生诸多漫画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题为“草草杯盘共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的作品。也许是因为人到中年,经历了这样那样的悲欢离合之后,忽然有了一种特别贴近此画之意的心境吧。

先生诸多漫画中,有一类可归为“古诗新画”,他喜欢节录古人诗句,割断其前后诗文的内容,结合当下的环境和心境赋予其新意,以简约的笔画加以描绘,看似随意挥洒,其实别有意味。此画就是截取王安石《示长安君》中的两句为立意,“草草杯盘共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原诗作于北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王安石使辽前,这一年他正好四十岁,长安君是他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君,王安石兄妹之间感情深厚,因此在临行之前写此诗以赠别。(参阅《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月第1版,P205此诗额联是后人传颂的名句,这两句的好处在于选择了家庭生活中的场景,运用恰当传神的词语,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上联是说,桌子上的酒肴虽然草率简单,却能为亲朋老友提供聚会交谈的条件;下联又言,至亲好友聚在昏暗的灯光下,彼此畅叙平生经历,暗淡的灯光,亲切的笑语,使人感受到一种平静和谐,率真自然的人间烟火味。就时间绵延而言,丰子恺先生作此画,与王安石的写作隔着870多年的时光,但此联却如此奇妙地牵扯着“缘缘堂”主人的心境与处境,先生借古人之言而抒自身之心语,可谓别出心裁而又别具匠心也。就现实表现来说,这一句出现在丰子恺先生的笔下,也是一种真实的场景,丰宛音回忆,当年在缘缘堂的厅堂内,有一副对联:“草草杯盘共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那是父亲自己书写的,他很喜欢这两句古诗,记得每当黄昏来临,我们放学回家的时候,总是看见父亲也正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缓缓地从西边的书斋里踱出来,到前院去散散步,看看花,直到掌灯时分,就与全家共进晚餐,这是父亲一天中最轻松自在的时刻,所以父亲晚餐时总要饮酒,而且时间很长,等到别人都吃了,李妈来收拾碗筷时,父亲才夹一小盆菜,拿起酒壶,独自坐到‘昏昏灯火话平生’那副对联下的茶几旁去继续饮酒。这也是我们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因为父亲总爱在这时候边饮酒边讲故事给我们听。”(丰宛音,《世上如侬有几人丰子恺逸事》,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3月第1版,P036丰一吟回忆,“那时缘缘堂没有电灯,点的是火油灯,虽然不如电灯明亮,却另有一番情调,冬夜与亲人围炉闲谈,颇有‘昏昏灯火话平生’的情趣。”(《我的父亲丰子恺》,丰一吟 著,团结出版社,P106-107

网上查阅,以“草草杯盘共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为题的作品,先生绘制过好几副,结构布局上略有变化,有两人举杯对饮的,也有三人并坐晤谈的,我最喜欢的是为“景艇先生雅嘱”这一幅。作品中心是两个中年人对坐而饮,黄昏灯火里,桌上是“草草杯盘”,两个中年人举杯畅叙。先生漫画中,有很多幅描绘朋友相聚小饮的画面,他的随笔中也多有记载,如《湖畔夜饮》(1948年)一文中就详细记录了他与郑振铎先生小聚的情景——1947311日,丰子恺一家迁到了西湖边的静江路(今北山路)85号的“湖畔小居”,1948年春的某个晚上,郑振铎来访,当时已是晚上8点多,丰子恺自己晚饭时已喝了一斤黄酒,郑在来之前也在湖滨某处吃过晚饭且喝了不少酒,两位老友阔别十年后重逢,都格外开心,于是洗盏更酌,酒宴重开,“女仆端了一壶酒和四只盆子出来,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放在收音机旁的方桌上。我和CT就对坐饮酒。收音机上面的墙上,正好贴着一首我写的,数学家苏步青的诗:‘草草杯盘共一饮,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有了这诗,酒味特别的好。”(《湖畔夜饮》,载《缘缘堂随笔》,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5月第1版,P315

画的左上角有一个小暗窗洞,上面蹲着一只小猫,这只小猫在先生的很多作品中也是常客,先生喜欢小孩,也喜欢各种小动物,尤其喜欢小猫,据说家里最多的时候,养过5只小猫,他有一个知名的头衔——“猫奴”,他在《小猫亲人》一文中这样赞美:“猫的确能够花岑寂为热闹,变枯燥为生趣,转懊恼为欢笑;能助人亲善,教人团结,即使不捕老鼠,也有功于人生。”这样的场景,仿佛是“昨日重现”,他在《忆儿时》中写道:“我父亲每次吃酒看书,时间总在黄昏。八仙桌上一盏油灯,一把酒壶,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这印象在我的头脑中非常深刻。”每次喝酒,小猫不是在脚边亲昵,就静静地蹲在某个地方守护着,守护着一段时光里的记忆与温情。

右下角是一个坐在小板凳上,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她是陈宝?宛音?还是一吟?看她那么认真地正鼓起腮帮子用吹火筒在旺火,小煤炉上搁着一把温酒的铜壶,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那个经典场景:“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忽然出现在缘缘堂某个冬日的夜晚里了。

那聪明的,请你告诉我,这两位“昏昏灯火话平生”的人,却又是谁?现在又去哪里了呢?

                             2023.06.04,读丰子恺先生漫画有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