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教育者应葆有一颗童心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随笔 |
上周日,带班里学生去湖州市美术馆参观“天上的星辰——丰子恺漫画艺术展”。阅读这些带着先生生命意识的“真迹”,让我再次感受到先生的“童真之趣”——丰子恺先生具有一颗赤子之心,他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他以热情的画笔赞美儿童的天真与纯洁,批判成人世界的虚伪与污浊。“近来我的身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丰子恺先生将童心与其他三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与艺术的关系。真,既是丰子恺先生的为人之道,也是他的为艺之则。
先生是散文家、漫画家,也是儿童教育家。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善感丰富的童心,习惯于俯下身子,以美的眼睛发现儿童世界的天真烂漫——小猫亲昵,杨柳拂人,春燕呢喃,稚子天真,顽童可爱。童心是“不经世间的造作”的“纯洁无疵,天真烂漫的真心”,丰子恺的童心思想贯穿于对子女的教育中,“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教养孩子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教他永远不失去天真烂漫的童心。在他看来,“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权利,玩可以启发儿童的智慧与能力。”先生笔下的孩子们,有的是他儿女的童年画像,有的是小孩子令人忍俊不禁的瞬间,我们欣赏着他用一支生花妙笔创造的儿童世界,心灵也会被感动、被温暖、被净化。
真正的教育者总是葆有一颗童心的。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节数学课上,孩子们都在认真地演算数学题,女教师走进了小女孩吉娜座位时,发现吉娜不时地朝自己的怀里张望着,低声地说着微笑着,老师仔细一看,发现吉娜怀里的书包中露出了一个小猫的头,小猫伸出了脑袋,又很快地缩回去了。吉娜发现老师知道了她的秘密,很不好意思,准备接受批评。没想到老师却以同谋者的表情冲着她眨眼睛,示意她不要出声...事后,吉娜告诉老师,这几天家里没有人,而小猫太小了,不能单独留在家里,女教师不仅原谅了吉娜,而且在班里让孩子们编写了许多关于小猫的童话故事,孩子们十分开心,这只小猫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同时又成了训练儿童思维和想象的源泉。
每一个优秀的教师,都应该是未长大的孩子,当然,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在精神上是可以守护的。我是不喜欢“老师”这个称呼的,一个“老”字,就似乎将教师的生命与孩子的世界分离了,在我们的文化中,“老”代表一种经历、资格和权威,就自然规律而言,每一个人都是要“老”的,但是真正具有生命潜能,拥有无限未来可能的,却只有儿童。
教育即生长,而不是成长。教育有两种基本的立场和视角,第一种在站在成人世界的立场上,以成人的目光和标准去要求儿童规范儿童钳制儿童,将儿童的生命世界强行纳入到成人世界的轨道上来,最后使儿童失却了活泼泼的生命力;另一种是站在儿童立场上,以儿童的眼睛去认识世界对待万物变迁,感悟生命与外部世界的密切关联和共同律动,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丰子恺先生热情地歌颂着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的心中占有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