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绝知此事要躬行——兼谈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
(2023-05-16 07:55:05)
标签:
教育反思 |
分类: 随笔 |
周三下午,参加学院大三学生的教资面试模拟考核,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上“微型课”。两个多小时听下来,感觉问题很多,比如身体姿态不够舒展、教材内容不熟悉,教学设计难以体现新课标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教学过程没有展现学生的活动和师生互动等等。
对于师范生而言,除了掌握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教师的教学活动,既要学习间接经验,也需要有亲身经历所需要的直接经验。波兰尼在《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将知识分为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并描述了它们不同的特征——明晰知识也称之为“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模仿、记忆而获得的;默会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或“内隐的知识”,是通过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从中领悟得来的,这种知识虽然可以被传授、学习和积累,却需要通过其独特的途径来实现。默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难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这种知识常常隐藏于我们做某事的行动中,是“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action-inherent
knowledge)。正如哲学家格里门所言,“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
学习活动包含两个基本层次,一方面是学习他人的经验,主要是人类已有的知识积累,这些知识往往是以符号的形式被保存在书籍中的间接经验,学习者要将这些知识真正变成自身的能力和素养,需要经历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习者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形成、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学习者在实践活动中展开的认知过程,不仅是将自身已有的经验和他人的经验进行联结重组建构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因外界信息的输入而形成更为丰富的体验和教训的过程,即创生新知的过程。
显然,经历和经验是有别的。经历是融合了学习者的具身体验和对他人经验的认证,因此,经历即融会了他人的经验,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因此,它又是超越了间接经验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西游记》的故事,我们常常会有一种困惑,按照孙悟空的本事,一个筋斗云就可以把唐僧送到天竺大雷音寺,直接可以将真经“拿”回来,何必要历经九九八一难?其实,“西游记”全篇的关键全在一个“游”——游,是一个有意义的有趣的获得丰富体验的过程,取经没有终南捷径,只能靠唐僧师徒一步一个脚印,爬山涉水,将这一过程视为“游学”,才能得到“真经”,这些“真经”不是那些写在经卷上的符号,而是在看似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在历经劫难的岁月里人的体验的沉淀和精神的升华。
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只有在教学中才能学会教学,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与站在讲台上自己上课,这种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新教师走上讲台,最大的挑战就是这种“感受”的缺乏和“感知”的迟钝,《小马过河》中马老师提醒我们:自己不去试一试,怎么能知道呢?学生的学习要在“活动”中展开,教师也是在实践活动中成长的,“活动”或实践就是要“亲身经历”,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机会还是太少了。阅读LYT《猫川幼儿园》一文,有谈到瑞士的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文字,很是值得关注:
在瑞士的学制里,初中毕业之后,必须先实习两年才能进幼教学校。两年的实习中,她必须在妇产科里照顾初生婴儿,或者在有幼儿的家庭里打工,或者在幼儿园里实地工作学习。有了两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之后,而且年满十八岁,她才可以开始就读幼教学校。而所谓“就读”,也不是中国人观念中的成天上课听讲作笔记考试等等,而是一星期四天的“实验”——在与学校建合作的幼儿园里工作;一天上课,研读幼儿心里等等,两年之后毕业,就成为正式的幼教人员。(载《LYT自选集: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P84)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师范生培养中,实践技能课程还是一个短板,学生真正能够参与到真实教育环境中获得体验的时间太短机会太少,如何从“常坐而听之”,转变为“多起而行之”,值得我们反思。
2023.05.10,活动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