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小马过河”的教育启示

标签:
教育反思 |
分类: 随笔 |
如果我们把“小马过河”视为一则教育案例,在核心素养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就有必要重新审视本案例中的育人目标和方式问题,我们对学生(小马)的未来期待是什么?教育针对不同阶段(学段)上的学习者应确定何种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应设置哪些课程?怎样实施好这些课程?如何评价其学习效果?并对下一步行动采取哪些改进措施?以上诸问题,需要我们依据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作出分析和研判,从而改进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
钟启泉教授提出,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情感动机和态度等,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载《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1期,P3-25)崔允漷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通俗地说,核心素养就是指能做事,关键能力是指能做成事,必备品格是指愿意或习惯做正确的事,价值观指坚持把事做正确。”(崔允漷:试论新课标对学习评价目标与路径的建构,载《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7期,P68-69)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性的东西,这种东西经由教育的方式可以逐渐内化在个体生命中,从而使之能够在进入真实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可以应对复杂问题和各种挑战。
从整个案例(故事)的发展过程来说,有如下两点清晰的信息:第一,小马在起步阶段接受的教育,虽然文本并未明示,但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小马是随时随地跟在老马身边学习的,主要是在模仿中学习,长期的耳濡目染,反复的观察练习,老马对小马的言传身教,使小马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某些特定技能的习得,而且还包括其心智、心理和精神状态的涵育。所以故事一开始,当老马问小马“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时,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这一方面说明老马的早期教育是有效的,已经为小马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另一方面老马也在考虑,为了小马下一阶段的成长,需要转变教育方式了。第二,这段对话也表明,小马应处于成长中的一个转型阶段——由依赖老马(父母)开始想要走向独立的阶段,从我们的体会来说,这个阶段大约相当于小学五、六年段,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学目标或者素养目标的具体层级,以及育人方式,都应针对这个阶段的学情需要转型了。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任务驱动是一条主线,“重视情境任务创设,是因为它是驱动学生发生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进而形成核心素养的场景、动力和机制。”(荣维东 唐久江:《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学理依据与实施策略,载《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9期,P11-18)老马为小马设定的具体学习任务是明确的——“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学习的方式也是可行的——在老马不在身边随时保护提醒的前提下,要独自完成任务,而具体完成这项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应该在前期已初步习得,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使之转化和内化为“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首先,是独立做事的能力,这是案例开始老马为小马设置的任务,当然,老马在布置任务时,也考虑到了可能的变化因子,比如天气变化、地理环境、出行安全等等,他相信在正常的情况下小马独立完成这项任务是可能的;其次是交往合作能力,交往合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参与能力,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必须要参与社会生活,所谓独立,是相对于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对其介入和干预的程度与深度而言的,在小马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学习与他人交往与合作,主动沟通寻求帮助,故事中的老牛和小松鼠是作为重要的交往与合作伙伴出现的;最后,是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的能力,小马在领取任务之后,第一次并没有完成,一方面,他可能从来没有遇到过如何应对突发的情况(河水涨起来了),无法判断自己能不能安全过河,他初次遇到未曾经历过的危险而“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是很正常的反应;另一方面,小马对于老牛和小松鼠的建议,却不知道哪一方说的对,不知道哪一个标准适用,所以“还是回家问问妈妈”,但是面对妈妈问他“怎么回来啦”时,小马的表情是“难为情地”,这个用词别有深意。
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在于老马最后的“出场”,面对小马没有完成任务的这一事实,老马既没有生气,也没有采取包办的行为,而是用“亲切”的语气提醒小马,“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这不仅鼓起了小马再一次“出发”的信心和决心,而且为小马的成长开拓了更为宽阔的空间,“他下了河,小心地蹚到了对岸。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很显然,老马的教育是富有智慧的。他深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学科知识往往是简单化、抽象化、系统化和去情境的,它虽然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把握,但不利于知识的灵活迁移和运用,只有实践才会诞生真实有效的知识…学习者参与真实实践,一是因为真实实践本身就蕴含着意义,可以驱动身心参与的真实动机;二是真实实践本身就蕴含着复杂要素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或是有助于理解研究领域的认识论。’”(荣维东 唐久江:《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学理依据与实施策略,载《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9期,P11-18)